玉樓春周邦彥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玉樓春周邦彥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原文: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

  周邦彥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粘地絮。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字詞解釋:

  1.玉樓春:詞牌名。詞譜謂五代後蜀顧夐詞起句有“月照玉樓春漏促”、“柳映玉樓春欲晚”句;歐陽炯起句有“日照玉樓花似錦”、“春早玉樓煙雨夜”句,因取以調名(或加字令)亦稱《木蘭花》、《春曉曲》、《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呈纖手》、《歸風便》、《東鄰妙》、《夢鄉親》、《續漁歌》等。雙調五十六字,前後闋格式相同,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2.桃溪:雖說在宜興有這地名,這裡不作地名用。賙濟《宋四家詞選》所謂“只賦天台事,態濃意遠”是也。劉晨阮肇天台山故事,本雲山上有桃樹,山下有一大溪,見《幽明錄》、《續齊諧記》。韓愈《梨花發贈劉師命》:“桃溪惆悵不能過。”魏承班《黃鐘樂》詞:“遙想玉人情事遠,音容渾似隔桃溪。”用法均相同。

  3.秋藕絕來無續處:“秋藕”與“桃溪”,約略相對,不必工穩。俗語所謂“藕斷絲連”,這裡說藕斷而絲不連。

  4.赤闌橋:這裡似不作地名用。顧況《題葉道士山房》:“水邊垂柳赤欄橋。”溫庭筠《楊柳枝》詞:“一渠春水赤欄橋。”韓偓《重過李氏園亭有懷》:“往年同在彎橋上,見倚朱欄詠柳綿,今日獨來春徑裡,更無人跡有苔錢。”詩雖把“朱欄”“彎橋”分開,而本詞這兩句正與詩意相合,不僅關合字面。黃葉路點名秋景,赤闌橋未言楊柳,是春景卻不說破。

  5.列岫:陳元龍注引《文選》“窗中列遠岫”,乃謝眺《郡內高齋閒望》詩。全篇細膩,這裡宕開,遠景如畫,亦對偶,卻為流水句法。類似這兩句意境的,唐人詩中多有,如劉長卿、李商隱、馬戴、溫庭筠。李商隱《與趙氏昆季燕集》“虹收青嶂雨,鳥沒夕陽天”,與此更相近。

  6.情似雨餘粘地絮:晏幾道《玉樓春》詞:“便教春思亂如雲,莫管世情輕似絮。”本詞上句意略異,取譬同,下句所比亦同,而意卻相反,疑周詞從晏句變化。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翻譯:

  桃溪奔流不肯從容留住,秋天的蓮藕一斷就沒有連線之處。回想當時互相等候在赤闌橋,今天獨自一人徘徊在黃葉蓋地的荒路。

  煙霧籠罩著排列聳立的山岫,青蒼點點無法指數,歸雁揹著夕陽,紅霞滿天,時正欲暮。人生好象隨風飄入江天的白雲,離別的情緒好比雨後粘滿地面的花絮。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閱讀答案:

  試題:

  1.詞的上闋直抒胸臆,請簡要分析上闋在全詞中的作用。(5分)

  2.詞的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麼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交代了詞中人悵惘的緣由,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2分)詞中人與情人分別後故地重遊,往事歷歷在目,而今獨尋舊路,心中又悔又痛,哀傷不已。(3分)

  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面對靜山殘陽,對舊情慾罷不能、無法遣懷的愁緒。(2分)這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1分)形象地顯示了當日的情人倏然而逝、飄然而沒、杳然無蹤的情景,也生動寫出了主人公執著、無法解脫的痴頑之情。(3分)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創作背景:

  詞是周邦彥元祐四年(1089)自廬州府教授離任時所作。詞人將別桃溪,回想起從前的旖旎生活,內心無限惆悵,頗是難捨。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在和他的情人分別之後,重遊舊地,悵觸前情而寫下的。它用一個人所習知的仙凡戀愛故事即劉晨、阮肇遇仙女的典故起頭。據《幽明錄》載,東漢時,劉、阮二人入天台山採藥,曾因飢渴,登山食桃,就溪飲水,於溪邊遇到兩位仙女,相愛成婚。半年以後,二人思家求歸。及到出山,才知道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了。這種由於輕易和情人分別而產生的追悔之情,在古典詩歌中,是常用天台故事來作比擬的`。如元稹《劉阮妻》雲:“芙蓉脂肉綠雲鬟,罨畫樓臺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藥,不知何事憶人間?”就是“桃溪”一句最好的註釋。溫庭筠《達摩支曲》“拗蓮作寸絲難絕”,是“秋藕”一句所本,不過反用其意。第一句敘述委婉,是就當時的主觀感情說,這是因;第二句言辭決絕,是就今日的客觀事實說,這是果。一用輕筆,一用重筆。兩兩相形,就將無可挽回的事態和不能自己的情懷和盤託了出來。

  三、四兩句,由今追昔。“當時”,應首句;“今日”,應次句。當時在赤闌橋邊,因為等候情人而更覺其風光旖旎;今日到黃葉路上,因為獨尋舊夢而愈感其景色蕭條。赤闌、黃葉,不但著色濃烈,而且“赤闌橋”正好襯托出青春的歡樂,“黃葉路”也正好表現出晚秋的悽清。這不只是為了點明景物因時令而有異,更重要的是為了象徵人心因合離而不同。在景物的色調上固然是強烈的對照,在詞人的情調上看同樣是強烈的對照。今日的黃葉路邊,也就是當時的赤闌橋畔,地同事異,物是人非。將這兩句和上兩句聯絡起來看,則相侯赤闌橋”的歡愉,正證明了“不作從容住”的錯誤;“獨尋黃葉路”的離恨,也反映了“絕來無續處”的悲哀。這就顯示出其事雖已決絕,其情仍舊纏綿。文風亦極沉鬱之致。

  換頭兩句,直承“今日”句來。明明知道此事已如瓶落井,一去不回,但還是在這裡閒尋舊跡,這就清晰地勾畫出了一個我國古典文學中所謂“志誠種子”的形象。在黃葉路上徘徊之餘,舉頭四望,所見到的只是煙霧中群山成列,雁背上斜陽欲暮而已。這兩句寫得開闊遼遠,而其用意,則在於借這種境界來展示人物內心的空虛寂寞之感。如果單純地將其當作寫景佳句,以為只是謝朓《郡內高齋閒坐答呂法曹》“窗中列遠岫”,以及溫庭筠《春日野行》“鴉背夕陽多”兩句的襲用和發展,就不免“買櫝還珠”。如果更進一步加以探索,還可以發現,上句寫煙中列岫,冷碧無情,正所以暗示關山迢遞;下句寫雁背夕陽,微紅將墜,正所以暗示音信渺茫。與頭兩句聯絡起來,又向我們指陳了桃溪一別,永隔人天,秋藕絕來,更無音信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而“獨尋黃葉路”的心情,也就更加可以理解了。列岫青多,夕陽紅滿,色彩絢麗,又與上面的“赤闌橋”、“黃葉路”互相輝映,顯示了詞人因情敷彩的本領。

  結尾兩句,以兩個譬喻來比擬當前情事。過去的情人,早像被風吹入江心的雲彩,一去無蹤;而自己的心情,始終耿耿,卻如雨後粘在泥中的柳絮,無法解脫。兩句字面對得極其工整,但用意卻相銜接。這一結,詞鋒執拗,情感痴頑,為主題增加了千斤重量。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美成詞有似拙實巧者,如《玉樓春》結句……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兩譬,別饒姿態,卻不病其板,不病其纖。”這一評語是中肯的。正因其對仗工巧而意思連貫,排偶中見動盪,所以使人不感到板滯;同時,又不是單純地追求工巧,而是藉以表達了非常沉摯深厚的感情,所以又使人不覺得纖弱。

  這一詞調的組織形式是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原來的格局就傾向於整齊。作者在這裡,沒有像其他詞人或自己另外填這一調子時所常常採取的辦法,平均使用散句和對句,以期方便地形成整齊與變化之間的和諧,卻故意全部使用了對句,從而創造了一種與內容相適應的凝重風格。然而由於排偶之中,仍具動盪的筆墨,所以凝重之外,也兼備流麗的風姿。這是我們讀這首詞時,特別值得加以思索之處。

  個人資料:

  周邦彥(1056 —1121)字美成 ,自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雋少檢,不為州里推重 ,而博涉百家之書 ”。元豐初,“遊太學,有俊聲 ”。神宗時擢為試太學正。元四年(1089)出為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紹聖四年(1097)還朝,任國子主簿 。徽宗即位 ,改除校書郎,歷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長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寧波)任入秘書監,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處州(今浙江麗水),值方臘起義,道梗不赴。未幾罷官,提舉南京鴻慶宮,輾轉避居於錢塘、揚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

  《宋史 》、《東都事略 》與《 鹹淳臨安志》均有傳。《宋史·藝文志 》著錄其《 清真居士集 》十一卷,已佚。清人厲鶚《宋詩紀事》輯得其佚詩六首,今人羅忼烈又輯得古近體詩三十四首。周邦彥“負一代詞名”(張炎《詞源 》卷下 ),其詞“渾厚和雅”(《詞源 》),“ 縝密典麗 ”(劉肅《陳元龍集註〈片玉集〉序》,對後世影響較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