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張嵿傳》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明史·張嵿傳》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張嵿,字時俊,蕭山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初,修《憲宗實錄》,命往蘇、松諸府採軼事。事竣,授上饒知縣。正德初,遷興化知府。改遷郡邑兩學,取諸鹽利,不以擾民。俗信鬼神嵿大毀淫祠以祛民惑雄郡額外虛糧每歲賠六千四百餘石嵿疏於都憲陳汝勵許以鹽利椒木代民輸虛糧。後進刑部郎中。隆平侯張祜無子,弟祿與族人爭襲,訴於南京法司,久不決,復訴京師。

  劉瑾方擅政,遂削尚書樊瑩、都御史高銓籍,嵿並以郎承勘,為民。瑾敗,起知南雄。擢江西參政,進右布政使。舉治行卓異,遷左。寧王宸濠欲拓地,廣其居,嵿執不可。大恚,遣人饋之。嵿發視,則棗梨姜芥,蓋隱語也。未幾,召為光祿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諸府,忤中貴,移疾歸。

  世宗即位,命以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廣西上思州賊黃鏐糾峒兵劫州縣,嵿討擒之。廣東新寧、恩平賊蔡猛三等剽掠,眾至數萬。嵿合兵三萬餘人擊新寧諸賊,破巢二百,擒斬一萬四千餘人,俘賊屬五千九百餘人。猛三等皆授首,自嶺南用兵,以寡勝眾未有若是役者,捷聞,獎賚。程鄉賊梁八尺等與福建上杭流賊相應。遣都指揮李皋等會福建官兵夾擊,俘斬五百餘人。歸善李文積聚奸宄拒捕,討之,久弗克。嵿遣參政徐度等剿之,俘斬千餘人。佛郎機國人別都盧剽劫滿剌加諸國,復率其屬疎世利等擁五舟破巴西國,遂入寇新會。嵿遣將出海擒之,獲其二舟,賊乃遁。尋召掌南京都察院事,就改工部尚書。嘉靖六年大計京官,拾遺被劾,致仕。後數年卒。

  (選自《明史·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有改動)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俗信鬼神/嵿大毀淫祠/以祛民惑/雄郡額外虛糧每歲賠六千四百餘石/嵿疏於都憲/陳汝

  勵許以鹽利椒木代民/輸虛糧/

  B.俗信鬼神/嵿大毀淫祠/以祛民惑/雄郡額外虛糧每歲賠六千四百餘石/嵿疏於都憲陳汝勵/許以鹽利椒木/代民輸虛糧/

  C.俗信鬼神/嵿大毀淫祠以祛/民惑/雄郡額外虛糧每歲賠六千四百餘石/嵿疏於都憲陳汝勵/許以鹽利椒木代民/輸虛糧/

  D.俗信鬼神/嵿大毀淫祠以祛/民惑/雄郡額外虛糧每歲賠六千四百餘石/嵿疏於都憲陳汝勵/許以鹽/利椒木代民輸虛糧/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實錄:記載皇帝在位期間重要史實的資料性編年體史冊名稱,一般以所記皇帝的諡號或廟號為書名。

  B.法司:古代掌司法刑獄的官署。刑獄又稱作刑罰,刑罰後來泛指依照法律對違法者實行的強制處分。

  C.移疾:又作移病。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此處是張嵿因得罪中貴而稱病回鄉。

  D.拾遺:這裡是官名。武則天時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以救補人主言行的缺失。杜甫曾任左拾遺。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嵿進士出身,曾修撰史書。成化二十三年中進士,弘治初年參與修撰《憲宗實錄》,被派到蘇、松各府採集軼事。《憲宗實錄》編成,拜授上饒知縣。

  B.張嵿剛正不阿,不懼權貴。張祜的'弟弟與族人爭奪世襲權,時任刑部郎中的張嵿不給劉瑾情面,秉公執法,一心為民;拒絕寧王擴建府第的不當要求。

  C.張嵿平息內亂,保民安邦。總督兩廣軍務,討伐擒獲糾集峒兵劫掠州縣的黃謬,擊破新寧盜賊,搗毀敵巢,派遣李皋會同福建官兵大敗賊寇梁八尺等。

  D.張嵿抵禦外侮,大獲全勝。佛郎機國人別都盧搶劫滿刺加諸國,又率艦隊攻破巴西,攻勢凌厲,入侵新會地區,張嵿派遣將領出海迎戰,擊退侵略者。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大恚,遣人饋之。嵿發視,則棗梨姜芥,蓋隱語也。(5分)

  (2)猛三等皆授首。自嶺南用兵,以寡勝眾未有若是役者,捷聞,獎賚。(5分)

  答

  10、B

  【試題分析】知識角度:先通讀語段,把握語段的大意。本題需要辨析的斷句有三處:“嵿大毀淫祠以祛民惑”“嵿疏於都憲陳汝勵”“許以鹽利椒木代民輸虛糧”。第一處中“大毀淫祠”的目的是“祛民惑”;第二處“都憲陳汝勵”是古漢語的官職人名放在一起的習慣用法,不宜斷開;第三處“輸”是“繳納”的意思,這句話是說用鹽利椒木來代替百姓繳納虛糧,“代民”應放到後句。加上標點符號為:俗信鬼神,嵿大毀淫祠,以祛民惑。雄郡額外虛糧每歲賠六下四百餘石,嵿疏於都憲陳汝勵,許以鹽利椒木,代民輸虛糧。

  能力角度: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D

  【試題分析】知識角度:文化常識類題一方面需要積累、識記,另一方面要善於依據具體語境來推斷。 D項“拾遺”是個多義詞,常見詞,如“路不拾遺”。在文言文中,“拾遺”作為官職名稱頻繁出現,但此處的“拾遺”並非官職名稱,因為由文中的“致仕”等詞語以及具體語境,可推知“被劾”的物件應該是張嵿,而他此時已是“工部尚書”,官階遠遠高於“拾遺”,由此可以推斷,此處的“拾遺”並非是官職名稱,而是用作動詞,是“被劾”的原因,即“諷諫人主言行的缺失”。

  能力角度:本題考查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B

  【試題分析】知識角度:每個選項由兩部分構成,前半部分是對傳主的形象(品性)的概括,後半部分是 概括文中的事實來詮釋前半部分中的形象(品性)特點。此類題目置錯往往在後半部分,概括史實時在某個細節上張冠李戴、顛倒時間先後順序、錯誤解釋某個詞語等。B項中“不給劉瑾情面”於文無據,且“秉公執法,一心為民”是曲解“嵿並以郎承勘,為民”的意思。“嵿並以郎承勘”是“張嵿一併以刑部郎中身份被查問”,由後文的“瑾敗,起知……”可知,“為民”的意思是“削職為民”。

  能力角度: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3、(1)(寧王)大怒,派人送東西給他。張嵿開啟一看,原來是棗梨姜芥,大概是隱語吧。(“恚” “饋”“發”“蓋”各1分,句意1分)

  (2)蔡猛三等都投降了。自從嶺南戰爭後,以少勝多沒有像這一仗(這樣成功)的,捷報上告,賜予獎賞。(“授首”“聞”“賚”各1分,句意2分)

  【試題分析】知識角度: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要做到“信”“達”“雅”,即準確、通達、文雅。重點在於準確翻譯實詞的意義、特殊句式的用法法。如句(1)的“恚”“發”,其中的“發”不是“發現”,而是“開啟”,還要注意句中的判斷句式“蓋……也”。

  【參考譯文】

  張嵿,字時俊,蕭山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初年,編修《憲宗實錄》,奉命前往蘇、松各府採集軼事。編成後,拜授上饒知縣。正德初年,升任興化知府。遷移、改造兩學,(所需費用)取自官鹽稅利,不因為這而擾民。當地風俗迷信鬼神,張嵿大肆拆毀濫建的祠廟,除去蠱惑百姓的東西。人阜物豐的大郡稅收定額之外積欠的糧食每年要耗損六千四百多石,張嵿上疏給都憲陳汝勵,答應用鹽稅、花椒、樹木來代替百姓繳納積欠的糧食。後來遷任刑部郎中。隆平侯張祜沒有兒子,弟弟張祿與族人爭著要世襲,上訴到南京法司,很久沒有裁決,又上訴到京師。劉瑾正把持朝政,就削除尚書樊瑩、都御史高銓官籍,張嵿一併因為郎中的身份被查問,貶為平民。劉瑾罪行敗露後,(張嵿)被起用為南雄知府。提升江西參政,進升右布政使。因政績顯著被舉用,遷任左布政使。寧王朱宸濠想要拓展地盤,擴建府第,張嵿堅決不同意。(寧王)大怒,派人送東西給他。張嵿開啟一看,原來是棗梨姜芥,大概是隱語吧。不久,召為光祿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各府,觸犯太監,上書稱病回鄉。

  世宗即位,命令(張嵿)以右都御史(的身份)總管兩廣軍務。廣西上思州賊寇黃繆糾集峒兵搶奪州縣,張嵿征討擒獲了他。廣東新寧、恩平賊寇蔡猛三等搶劫。部眾達到幾萬。張嵿集合三萬多人攻擊新寧各部賊寇,搗毀敵巢兩百座,擒獲斬殺一萬四千多人,俘獲賊寇家屬五千九百多人。蔡猛三等都投降了。自從嶺南戰爭後,以少勝多沒有像這一仗(這樣成功)的,捷報上告,賜予獎賞。程鄉賊寇梁八尺等與福建上杭流寇相呼應。(張嵿)派都指揮李皋等會同福建官兵夾擊,俘獲斬殺五百多人。歸善李文聚積奸徒拒捕,征討他,很久未能取勝。張嵿派參政徐度等去清剿,俘獲斬殺一千多人。

  佛郎機國人別都盧攻擊劫奪滿剌加等國,又率領他的部屬疎世利等乘五艘戰船攻破巴西國,於是進犯新會。張嵿派將領出海擒拿他,繳獲他的兩艘船,賊寇於是逃跑。不久(張嵿)被召回掌管南京都察院事務,改任工部尚書。嘉靖六年,考察京官政績,因指出人主的過失被彈劾,退休。幾年後去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