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和《西施灘》閱讀答案及對比賞析

《西施》和《西施灘》閱讀答案及對比賞析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灘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注:①宰嚭,吳國太宰伯嚭。據《史記》載,越王勾踐戰敗後,用珍寶美女賄賂伯嚭,伯嚭說服吳王准許越國求和。

  

  1、兩首詩針對同一歷史事件所寫,立意相似,又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2、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分別對這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4分)

  3、兩首唐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各是如何表現的?

  參考答案

  1、相似:反對將吳亡的責任強加在西施身上。(2分)不同:羅詩認為吳國滅亡自有其時運規律,而不應歸咎西施本人;崔詩認為承擔吳亡責任的應是佞臣宰嚭,而不應讓西施當替罪羊。

  2、羅詩對“西施亡吳”觀點的反對,是透過疑問句形式表述出來,委婉含蓄,發人深思;(2分,採分點:句式修辭特點1分,表達效果1分)崔詩運用擬人手法,說西施灘的春水好像在為西施述說身世的不平,將描寫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生動。(2分,採分點同上)

  3、兩詩都表現出對西施背惡名的同情與不平。羅詩用辛辣的譏諷和不容爭辯的邏輯推理,對持“女人是禍水”,把髒水潑向西施,把亡國責任加在西施之類的婦女身上的論調作出了強烈的批判,同時也表現了對西施背惡名的巨大同情與不平。崔詩指出歷史真相後,以景語與情語進行議論,以深切的同情為西施唱出了不平之音。

  

  (1)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歌在立意上的異同。

  (2)兩首詩歌最後兩句的抒情方式有什麼不同?

  參考答案

  1、同:反對將吳國滅亡的責任強加在西施身上。不同:羅詩認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原因,不應該歸咎於西施個人;崔詩認為對吳國滅亡承擔責任的應該是伯,而不應該讓讓西施充當替罪羊。

  2、羅詩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透過反問語氣非常肯定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崔詩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透過描寫並運用擬人的手法,描寫西施灘的春水好像在為西施訴說世事的不平,從而抒發了作者的感情。

  對比賞析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透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崔道融的《西施灘》立意新穎,議論形象而富有感情。詩一開頭就道破問題的實質:“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這個“陷”字用得十分精當,推翻了“女人禍水”論,把顛倒了的史實再顛倒過來。詩人在為西施辯誣之後,很自然地將筆鋒轉到了西施灘,用抒情的筆觸,描寫了西施灘春日的情景,西施當年浣紗的灘頭那嘩嘩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為她無端背上歷史汙垢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訴說著世事的不平。但春水畢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這一切只能是詩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補上“似有不平聲”,這“似有”二字,選用得非常得體,真切自然,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慨嘆。這一聯,完全是在抒情中進行議論,在議論中滲透感情。

  《西施灘》是晚唐詩人崔道融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作者在這首詩中借詠懷古蹟西施灘,對“女人禍水”的傳統看法提出質疑。

  這首詩不同於一般弔古傷今的登臨之作,而是針對“女人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翻案。

  這首詩立意新穎,議論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聯平平道來,旨在澄清史實。據《史記》載,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後困於會稽,派大夫文種將寶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賄通吳太宰伯嚭,准許越國求和,從此越王勾踐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其後終於滅掉了吳國。這就是歷史的真相。所以詩一開頭就道破問題的實質:“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這個“陷”字用得十分精當,推翻了“女人禍水”論,把顛倒了的史實再顛倒過來。

  議論入詩一般容易流於枯澀,而這首詩卻把議論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詩人在為西施辯誣之後,很自然地將筆鋒轉到了西施灘,用抒情的筆觸,描寫了西施灘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漲,西施當年浣紗的灘頭那嘩嘩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為她蒙上一層歷史的汙垢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訴說著世事的不平。但春水畢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這一切只能是詩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補上:“似有不平聲。”這“似有”二字,選用得非常得體,真切自然,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慨嘆。這一聯,完全是在抒情中進行議論,在議論中滲透感情。

  晚唐詩人羅隱也寫過類似的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比較起來,兩詩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羅詩議論充分,能聯絡“時運”來分析國家的興亡,這比崔詩似覺深入一層;崔詩發議論,不僅訴諸理智,而且訴諸感情,將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這較之羅詩又有其高出一籌的地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