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侖定律》教案

《庫侖定律》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庫侖定律》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庫侖定律》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明白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明白點電荷量的概念。

  2、瞭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明白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恆定律。

  3、明白什麼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明白明白點電荷模型,明白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經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2、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經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並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認識夢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學常用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認識類比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重點:電荷守恆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難點:利用電荷守恆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著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後,蘊藏著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史上,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頭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瞭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並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矇昧時期的人們認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___________冒著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著名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構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雲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必須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樣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麼規律?人類應當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並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瞭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恆定律。

  (二)新課教學

  複習初中知識:

  師:根據初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1: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然後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並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後,能吸引輕小物體,並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之後人們認識到摩擦後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庫侖定律》教案2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1-1第1章第1節

  課題:電荷庫侖定律

  課時:2課時

  一、教材分析

  1.庫侖定律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還要求定量了解和應用。

  2.本節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觸,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複習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應著重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講解物體帶電的本質。

  3.透過對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接觸起電、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使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子發生轉移,從而打破了物體的電中性,失去電子的物體帶上了正電荷,得到電子的物體帶上了負電荷。過渡到電荷守恆定律,水到渠成,對高中學生而言很容易接受,進一步鞏固守恆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電荷守恆定律以及元電荷的概念。同時教學中滲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

  5.展示庫侖定律的內容和庫侖發現這一定律的過程,並強調該定律的條件和遠大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電學的基本知識,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師指導下透過觀察、思考,發現一些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學過的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摩擦起電的知識複習一下。

  三、教學方法分析及建議

  1.在學生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可以透過演示實驗或者媒體播放複習並鞏固電荷的有關知識;先運用教材上給出的簡單易行的實驗,讓學生觀察摩擦後的塑膠片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然後透過實驗定性驗證猜想是否正確,並在這個基礎上介紹庫侖定律的發現過程。

  2.講解點電荷時,可以對照質點的概念進行講解,要講清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發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規律的建立都是經科學家艱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對原有思維方式突破的結果,體現出了科學家的創造性。如何充分利用這寶貴的素材,需要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對學生“誘思”、“導思”,在本節課中,對庫侖定律得出過程進行了嘗試。

  4.利用“思考與討論”的問題,比較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的異同。

  5.要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什麼是靜電感應現象。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進一步說明電荷守恆定律。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類對電現象的認識過程,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瞭解元電荷的大小,瞭解電荷守恆定律,知道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實質不是創造電荷,而是電荷的轉移。

  3.理解庫侖定律的含義和表示式,知道靜電常量。瞭解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學習用庫侖定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4.滲透理想化思想,培養由實際問題進行簡化抽象思維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透過實驗法、問題教學法啟發學生理解抽象的電荷知識。

  2.透過認識科學家在瞭解自然的過程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善用類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實驗方法等物理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閱讀材料,展示物理學發展中充滿睿智和靈氣的科學思維,弘揚前輩物理學家探尋真理的堅強意志和科學精神。

  2.透過對比天電和地電、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學和科學對電現象的認識,使學生了解人類對電荷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3.透過對庫侖定律探究過程的討論,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情。

  五、本節要點

  1.什麼是靜電現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什麼?什麼叫電荷量?

  2.什麼是感應起電現象?什麼叫中和現象?

  3.電荷守恆定律的內容是什麼?什麼叫元電荷?

  4.庫侖定律的內容是什麼?適用條件是什麼?

  六、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重點

  1.對庫侖定律的理解。

  (二)難點

  1.對電荷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對庫侖定律發現過程的探討。

  (三)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講清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說明庫侖力符合力的特徵,遵守牛頓第三定律。

  2.為定性演示庫侖定律,應使帶電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電,支架應選絕緣效能好的,空氣要乾燥。

  3.說清K的單位由公式中各量單位確定,其數值則由實驗確定。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電磁學的發展史)

  古代人已經發現了有關靜電現象,主要是梳頭或者是羊毛、絲、棉類的衣物摩擦有閃光及聲音;古希臘人發現琥珀可以吸引輕小物體。

  英國的吉爾伯特(1544—1603)是最早系統地研究電磁現象的科學家。他發現琥珀和磁鐵都能夠吸引物體,不過性質不同,經過研究,他發現許多其他物體經過摩擦後也都能夠吸引其他小物體。引入(electric)(琥珀體)還發明瞭可供實驗用的驗電器。

  德國的奧托·格里克(1602—1686),馬德堡市市長,1654年曾用自己發明的抽氣機做了馬德堡半球實驗;1660年發明了第一臺可產生大量電荷的摩擦起電機。有了這樣的機器,因而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電火花實驗;還有讓人身體帶電的實驗;這使得18世紀40年代的德國整個社會都對電現象感興趣,許多人購買了摩擦起電機做實驗作為娛樂,同時也大大普及了電學知識。電學知識在整個歐洲各國都普及起來。

  法國電學家諾萊特在巴黎聖母院前進行,他請700個修道士手拉手地排起來,讓排頭的手拿萊頓瓶放電時,發現700個修道士同時跳了起來,顯示了電的強大威力。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證明了雷電是一種放電現象,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避雷針。

  (二)進行新課

  1.接引雷電下九天──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故事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費城,一位名叫富蘭克林的科學家,做了一個轟動世界的實驗:這天下午,天色陰暗,烏雲滾滾。天空中不時閃爍著青白色的電光,傳來一陣陣沉悶的雷聲,眼看一場可怕的大雷雨就要來臨了。

  “這是最合適的天氣!”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帶著風箏和萊頓瓶(一種可充放電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裡的一間草棚。

  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風箏:它是用絲綢做成的,在它的頂端綁了一根尖細的金屬絲,作為吸引閃電的“接收器”;金屬絲連著放風箏用的細繩,這樣細繩被雨水打溼後,也就成了導線;細繩的另一端繫上綢帶,作為絕緣體(要乾燥),避免實驗者觸電;在綢帶和繩子之間,掛有一把鑰匙,作為電極。

  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連忙乘著風勢,將風箏放上了天。風箏,像一隻矯健的鳥兒,漸漸地飛到雲海中。

  父子倆躲在草棚的屋簷下,手中緊握著沒有被雨水淋溼的綢帶,目不轉睛地觀察著風箏的動靜。

  突然,天空中掠過一道耀眼的閃電。富蘭克林發現,風箏引繩上的纖維絲一下子豎立起來。這說明,雷電已經透過風箏和引繩傳導下來了。富蘭克林高興極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觸碰一下引繩上的鑰匙。“哧”的一聲,一個小小的藍火花跳了出來。

  “這果然是電!”富蘭克林興奮地叫了起來。

  “把萊頓瓶拿過來。”富蘭克林對威廉喊道。他連忙把引繩上的鑰匙和萊頓瓶連線起來。萊頓瓶上電火花閃爍。這說明萊頓瓶充了。

  事後,富蘭克林用萊頓瓶收集的雷電,做了一系列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雷電與普通電完全相同。

  富蘭克林的這一風箏實驗,徹底地擊碎了閃電是“上帝之火”、“煤氣爆炸”等流行的說法,使人們真正認識到雷電的本質。因此,人們說:“富蘭克林把上帝與閃電分了家。”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絕不是一時衝動所做的。早在數年前,他就致力於電的研究,並在當時人們不知“電為何物”的時代,指出了電的性質。

  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啟迪。有一次,他把幾隻萊頓瓶連在一起,以加大電容量。不料,實驗的時候,守在一旁的妻子麗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萊頓瓶,只聽得“轟”的一聲,一團電火花閃過,麗德被擊中倒地,面色慘白。她因此休息了一個星期身體才得到康復。

  “萊頓瓶發出的轟鳴聲,放出的電火花,不是和雷電一樣嗎?”富蘭克林大膽地提出這個設想。經過反覆思考,他推測雷電就是普通的電,並找出它們兩者間的12條相同之處:都發亮光;光的顏色相同;閃電和電火花的路線都是曲折的;運動都極其迅速;都能被金屬傳導;都能發出爆炸聲或噪聲;都能在水或冰塊中存在;透過物體時都能使之破裂;都能殺死動物;都能熔化金屬;都能使易燃物燃燒;都放出硫磺氣味。

  1747年,富蘭克林把他的這些想法,寫成論文《論雷電與電氣的一致性》。他將論文寄給他的朋友、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科林遜。可當科林遜將論文送交皇家學會討論時,得到的是一陣嘲笑。許多權威科學家認為富蘭克林的觀點荒唐無比,“把科學當作兒童的幻想”。

  對於權威人士的嘲笑、奚落,富蘭克林不予理睬,終於在做好各種準備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做了風箏實驗。

  富蘭克林從風箏實驗中,不但瞭解了雷電的性質,而且證實:雷電是可以從天空“走”下來的。“高大建築物常常遭到雷擊,能不能給雷電搭一個梯子,讓它乖乖地‘走’下來呢?”富蘭克林想。

  正當富蘭克林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不幸從俄國彼得堡傳來訊息:1753年7月26日,科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在操作時,不幸被一道電火花擊中身亡。這更堅定了富蘭克林研製避免雷擊裝置的決心。

  他先在自己家做實驗:在屋頂高聳的煙囪上,安裝一根3米長的尖頂細鐵棒;在細鐵棒的下端綁上金屬線;沿著樓梯,把金屬線引到底樓的一個水泵上(水泵與大地有接觸);將經過房間的那段金屬線分成兩段,且將兩股線相隔一段距離,各掛一個小鈴。這樣,如果雷電從細鐵棒進入,經過金屬線進入大地,那麼,兩股線受力,小鈴就會晃盪,發出響聲。

  一天,電閃雷鳴,暴風雨就要來了。在雷聲、雨聲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間小鈴旁的富蘭克林,聽到了小鈴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他高興地笑了。

  富蘭克林把那根細鐵棒稱為“避雷針”。

  避雷針的問世,引起了教會的反對。他們認為:“裝在屋頂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對上帝的不敬。”“干涉上帝的事,對上帝指手劃腳,是要受上帝懲罰的。”

  然而,有一次在一場雷雨之後,神聖的教堂著火了,而裝有避雷針的房屋卻平安無事。於是,避雷針的作用被人們認識,避雷針也很快地傳開了。至1784年,全歐洲的高樓頂上都用上了避雷針。

  物理網為大家編輯的高二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模板,大家仔細品味了嗎?祝大家學期生活愉快。

《庫侖定律》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道兩種電荷,知道正負電荷的規定,知道電荷以及單位。

  2.定性瞭解兩種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

  3.掌握庫侖定律的內容及其應用。

  能力目標

  1.透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概括出兩種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

  2.知道人類對電荷間相互作用認識的歷史過程,理解電荷的物理模型.

  情感目標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運用理想化模型的研究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點電荷,研究真空中靜止點電荷互相作用力問題.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真空中點電荷間作用力的大小的計算及方向的判定──庫侖定律.

  2.真空中點電荷作用力為一對相互作用力,遵從牛頓第三定律,是本節難點.

  教法建議

  一講述電荷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1.在學生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可以透過演示實驗,或者動畫媒體播放複習並鞏固電荷的有關知識。

  2.在講述時,要講解要簡潔、準確,突出主要概念,同時,節省時間給學生自己來學習.

  3.由於電荷的不可觀測性,講解時,可以多利用媒體幫助學生對電荷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和電荷物理模型的建立.

  4.講解點電荷時,可以對照質點的概念進行講解.

  二關於庫侖定律的教法建議

  本節內容的核心是庫侖定律,他是靜電學的第一個實驗定律,是定量描述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的關係的規律,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

  1.對於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定量規律,可以讓學生先有一個定性的概念,可以透過實驗讓同學觀察討論並總結.

  2.對於庫侖定律需要強調的是:

  (1)書中的庫侖定律僅適用於計算在真空中兩個點電荷的相互作用力,在乾燥的空氣中也近似成立,而在其它電介質中使用該定律需要增加條件.

  (2)由於庫侖定律只適用於計算真空中兩個點電荷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因此在實驗演示、給出點電荷的定義之後直接提出庫侖定律。

  (3)庫侖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之間的相似性可以讓同學們透過練習自己認識對比並討論.

  (4)點電荷的電性有正負之分,但在計算靜電力的大小時,可用所帶電量的絕對值進行計算.根據電荷之間的電荷異同來判斷是吸引力還是斥力.

  (5)在兩點電荷之間距離接近為零時,由於兩個點電荷已經失去了點電荷的前提條件,因此不能根據庫侖定律得到庫倫力無窮大的結論.

  (6)當一個點電荷受到多個點電荷的作用,可以根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進行力的合成分解並進行向量運算.

  3.對比萬有引力常量測定的卡文迪許扭稱實驗,說明庫侖扭稱實驗的原理,介紹庫侖.幫助學生理解本節知識.

  第一節電荷庫侖定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課題引入可以通過幾個小實驗讓學生觀察基本的電現象,下面提供幾個小實驗以供參考:

  演示1:取兩片吹塑紙,將一片放在可以靈活轉動的支座上,用另一片靠近它,讓學生觀察有什麼現象,然後用手摩擦這兩片吹塑紙,再靠近,讓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不用手摩擦時它們沒有作用,用手摩擦後它們互相排斥)

  演示2:將一張薄紙,捲成筒狀,將下端撕開成流蘇狀,用摩擦好的塑膠製品去接觸,發現流蘇開始振動,象一隻會跳舞的章魚;讓學生討論這些現象,運用初中所學來分析;

  二講授新課

  關於這部分教學,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由課堂學生自己實驗來總結完成。

  1.摩擦起電

  學生實驗1: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然後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並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或者說帶了電荷。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磁現象和電現象,例如我國在戰國末期就發現了磁鐵礦有吸引鐵的現象。在東漢初年就有了帶電的琥珀吸引輕小物體的文字記載,我國古代人民非常善於觀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玳瑁吸裙”的記載,玳瑁是一種美麗的龜殼,人們在用它作首飾時無意中發現摩擦後的玳瑁會吸引衣服。讓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見過類似的摩擦起電現象,學生舉例分析後可以佈置課下作業。

  2.兩種電荷

  學生實驗2:將學生分組。

  實驗器材有:

  (1)玻璃棒、橡膠棒各兩根;

  (2)毛皮、綢子各兩塊;

  (3)支架;

  為了避免實驗中電荷的流失,最好兩名同學同時進行操作,

  實驗過程:

  (1)兩位同學同時都用綢子摩擦玻璃棒,使它帶電,將一根放在支座上,注意:要記住哪端帶電,不要用手摸帶電的一端,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帶電端靠近這根玻璃棒的帶電端,觀察發生的現象;

  (2)用毛皮摩擦橡膠棒,重做剛才的實驗;

  (3)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做剛才的實驗。

  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教師透過媒體動畫可控再現實驗現象,並將學生觀察到的實驗結論總結,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實驗現象中能發現什麼?

  教師總結:在歷史上,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材料做了大量的實驗,人們發現帶電物體凡是跟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說物體帶的電荷要麼跟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相同,要麼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相同,沒有第三種可能,自然界中只有這樣兩種電荷,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對這兩種電荷做出規定: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叫做正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叫做負電荷。

  3.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先前實驗的基礎上,討論電荷之間的作用力與電荷之間距離的關係,可以參考媒體資源中:電荷之間距離與電量、電荷之間作用力的定性關係的媒體動畫,定性介紹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在給出點電荷的定義之後直接引出庫侖定律的內容。給出庫倫定律的公式:講解中的注意事項參考“有關庫倫定律的教學建議”。

  三、典型例題講解

  四、課堂小結

  1.電荷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大小用庫侖定律來計算。

  2.點電荷作用力為一對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頓第三定律。

  3.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真空中靜止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均勻帶電體間、均勻帶電球殼間也可)。

《庫侖定律》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點電荷的概念,理解庫侖定律的含義及其公式表達,知道靜電力常量.

  2.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庫侖扭秤的實驗原理.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演示讓學生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庫侖定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探索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庫侖定律

  教學難點: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庫侖扭秤(模型或掛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課時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板書】----第2節、庫侖定律

  提出問題: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跟什麼因素有關?

  演示:帶正電的物體和帶正電的小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同學透過觀察分析出結論(參見課本圖1.2-1).

  【板書】:1、影響兩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距離.2.電量.

  2、庫侖定律

  內容表述:力的大小跟兩個點電荷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兩個點電荷的連線上

  公式:

  靜電力常量k = 9.0×109N·m2/C2

  適用條件:真空中,點電荷——理想化模型

  介紹:(1).關於“點電荷”,應讓學生理解這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帶電體本身的大小跟它們之間的距離相比可以忽略,帶電體就可以看作點電荷.嚴格地說點電荷是一個理想模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裡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力學中的質點的概念.容易出現的錯誤是:只要體積小就能當點電荷,這一點在教學中應結合例項予以糾正.

  (2).要強調說明課本中表述的庫侖定律只適用於真空,也可近似地用於氣體介質,對其它介質對電荷間庫侖力的影響不便向學生多作解釋,只能簡單地指出:為了排除其他介質的影響,將實驗和定律約束在真空的條件下.

  擴充套件:任何一個帶電體都可以看成是由許多點電荷組成的任意兩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都遵守庫侖定律.用向量求和法求合力.

  利用微積分計算得:帶電小球可等效看成電量都集中在球心上的點電荷.

  靜電力同樣具有力的共性,遵循牛頓第三定律,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板書】:3、庫侖扭秤實驗(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

  演示:庫侖扭秤(模型或掛圖)介紹:物理簡史及庫侖的實驗技巧.

  實驗技巧:(1).小量放大.(2).電量的確定.

  【例題1】:試比較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已知電子的質量m1=9.10×10-31kg,質子的質量m2=1.67×10-27kg.電子和質子的電荷量都是1.60×10-19C.

  分析:這個問題不用分別計算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簡之後,再求解.

  解: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分別是

  可以看出,萬有引力公式和庫侖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這是相同之處;它們的實質區別是:首先萬有引力公式計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

  力,絕沒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計算結果看出,電子和質子間的萬有引力比它們之間的靜電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觀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時,主要考慮靜電力,萬有引力雖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計.

  【例題2】:詳見課本P9

  小結:對本節內容做簡要的小結

  作業:複習本節課文及閱讀科學漫步

《庫侖定律》教案5

  一、任務分析

  本節課使用的課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選修3-1。本節課的內容是第一章第二節庫侖定律。本節內容的核心是庫侖定律,它是靜電學的第一個實驗定律,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是電磁學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學的基本定律之一。庫侖定律闡明瞭帶電體相互作用的規律,為整個電磁學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本章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有質點的理想化模型的思維方法,知道兩輕質小帶電體因相互作用而吸引或排斥。

  育才中學是一所扶貧寄宿制學校,學生大多數來自寧南山區。他們缺乏自主動手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識,交流評估的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適時的鼓勵和引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的主線有兩條,第一條為知識層面上的,首先透過“演示”欄目中“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定性實驗匯入。在此基礎上,展示庫侖定律建立的歷史背景。掌握真空中點電荷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即庫侖定律;第二條為方法層面上的,即研究多個量之間關係的方法,間接測量一些不易測量的物理量的方法,及研究物理問題的其他基本方法。體會控制變數法、理想模型法、類比法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規律,掌握庫侖定律的內容及其應用。

  (2)透過演示實驗,先定性瞭解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進而明確庫侖

  定律及適用條件。

  2.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透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電荷間的作用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透過靜電力與萬有引力的對比,體會自然規律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3)體會研究物理問題的一些常用方法,如控制變數法、理想模型法、類比法等。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與距離、電荷量的關係。

  難點:庫侖定律的內容、適用條件就應用。

  四、教學資源

  1.影片片段:庫侖扭秤

  2.演示實驗: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實驗

  3.課件:PPT幻燈片

  五、設計思路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要求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豐富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去觀察、實驗、分析、歸納、應用等,在參與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知識與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本節課利用《三國志·吳書》中寫道“琥珀不取腐芥”和手搖靜電感應器演示放電現象引入新課,同時為課堂實驗做好必要的準備。

  讓學生透過演示實驗現象的觀察在教師的引導下猜想影響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因素有哪些。

  教師適時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制定定性探究F與r,F與q的實驗方案。利用演示實驗定性探究F與r,F與q的關係。然後對比萬有引力,結合類比法及庫侖對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探究,介紹庫侖扭秤實驗,得出庫侖定律。

  回顧歷史上人類對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探究,進行適當的人文教育。利用已有的實驗器材,讓學生參與制定驗證F與R2成反比的實驗,並進行實驗驗證。

  六、教學流程

  1.教學主要環節

  本節課主要分4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情景引入兩電荷間有力的作用。第二個環節定性探究透過猜想、學生定性實驗、歸納得出兩電荷間作用力與距離和電荷間的關係。

  第三個環節定量探究透過對比萬有引力,結合前人的研究歷史背景得出庫侖定律以及適用條件。

  第四個環節應用鞏固透過簡單的示例鞏固對庫侖定律的應用。

  2.教學流程圖

  3.教學流程說明

  (1)情景:《三國志·吳書》中寫道“琥珀不取腐芥”和手搖靜電感應器演示放電現象引入新課

  (2)活動Ⅰ透過實驗現象,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猜想兩電荷間的作用力與哪些因素有關,並透過討論,歸納得到兩電荷間的作用力與距離和電荷量間有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制定研究方案並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對上述猜想進行定性探究,透過各組對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交流。

  (3)活動Ⅱ透過前人的研究歷史並對比萬有引力,應用控制變數的方法,定量研究兩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與距離和電荷量的關係,透過討論,歸納得出庫侖定律。

  (4)活動III透過生活常識和已有的知識討論庫侖定律計算式的適用條件。

  (5)應用透過簡單的示例鞏固對庫侖定律的認識,根據庫侖力的計算式比較在微觀粒子間萬有引力和庫侖力的大小。

  4.板書設計

  第二節庫侖定律

  1、距離

  一、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2、電量

  二:庫侖定律

  1、內容:力的大小跟兩個點電荷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兩個點電荷的連線上。

  2、公式:

  (靜電力常量(K=9.0×109

  N·㎡/C2)

  真空中

  3

  點電荷

  七、教學案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生活動:《三國志·吳書》中寫道“琥珀不取腐芥”,意思是腐爛潮溼的草不被琥珀吸引。但是,當時社會還沒有對電力的需求,因此,人們對電的認識一直停留在定性的水平上。直到18世紀中葉人們才開始對電進行定量的研究。今天我們就借用古人的腦袋加上我們的智慧來研究電學的基礎—庫侖定律。

《庫侖定律》教案6

  一、 教材分析

  1.庫侖定律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

  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還要求定量了解和應用。

  2、展示庫侖定律的內容和庫侖發現這一定律的過程,並強調該定律的條件

  和遠大意義。

  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庫侖定律的含義和表示式,知道靜電常量。瞭解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學習用庫侖定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2.滲透理想化思想,培養由實際問題進行簡化抽象思維建立物理模型的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認識科學家在瞭解自然的過程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善用類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實驗方法等物理學習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庫侖定律探究過程的討論,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

  三、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對庫侖定律的理解

  (二)難點

  對庫侖定律發現過程的探討。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高一已經學習了萬有引力的基本知識,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師指導下透過觀察、思考,發現一些問題和解決問題

  五、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展示學案上預習的情況,老師準備必要的課件

  六、教學方法

  比較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的異同。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1.教師演示1.1-6的實驗。

  2.學生注意觀察小球偏角的變化以及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

  3.透過對實驗現象的定性分析得到:電荷之間的作用力隨電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

  4.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用實驗研究了電荷間相互作用的電力,這就是庫侖定律。

  內容:真空中的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跟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表示式: ,k叫靜電力常量,k=9109 Nm2/C2。

  5.介紹點電荷:

  ①不考慮大小和電荷的具體分佈,可視為集中於一點的電荷。

  ②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模型。

  ③介紹把帶電體處理為點電荷的條件: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它們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對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

  6.任意帶電體所受的力可以看作是多個點電荷所受力的合力。

  7.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下題)

  試比較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已知電子的質量m1=9.1010-31kg,質子的質量m2=1.6710-27kg,電子和質子的電荷量都是1.6010-19C。

  分析:這個問題不用分別計算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簡之後,再求解。

  解:電子和質子間的靜電引力和萬有引力分別是:

  (回答思考與討論)可以看出:萬有引力公式和庫侖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這是相同之處;它們的實質區別是:首先萬有引力公式計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力,絕沒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計算結果看出,電子和質子間的萬有引力比它們之間的靜電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觀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時,主要考慮靜電力,萬有引力雖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計。

  九、板書設計

  1庫侖定律

  a.內容:真空中的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跟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b.表示式:

  2.點電荷

  a.不考慮大小和電荷的具體分佈,可視為集中於一點的電荷。

  b.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模型。

  c.介紹把帶電體處理為點電荷的條件: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它們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對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

  十、教學反思

  1為突破重難點應講清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說明庫侖力符合力的特徵,遵守牛頓第三定律。

  2為定性演示庫侖定律,應使帶電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電,支架應選絕緣效能好的,空氣要乾燥。

  3說清K的單位由公式中各量單位確定,其數值則由實驗確定。

《庫侖定律》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明確點電荷是夢想實驗模型以及帶電體視為點電荷的條件;掌握庫侖定律資料及表示式;掌握對兩電荷間相互作用的探究過程。

  2、經過本節課的學習,體會科學研究中的夢想模型法。

  3、經過靜電力與萬有引力定律的比較,體會自然規律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庫侖定律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匯入

  複習匯入:萬有引力定律

  提問:結合之前學習的資料,萬有引力的研究物件

  學生:兩個質點之間的引力作用;

  繼續提問:兩個電荷間作用力大小的影響因素是否與萬有引力相似

  引出本節課課題——庫侖定律。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庫侖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1)猜想——類比推理

  教師提問:結合萬有引力的資料對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猜想

  學生: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有可能與點電荷之間的距離以及電荷的帶電量有關。

  (2)實驗原理——控制變數法

  教師追問:如何經過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學生:研究多種變數時藉助控制變數法進行實驗探究。

  (3)演示實驗——間接測量法

  教師多媒體演示:帶電小球靠近懸掛在絲線上的帶同種電荷的泡沫小球的實驗。並提問學生如何根據所展示的實驗儀器確定電荷間作用力的大小。

  學生:轉換的思想,將作用力的大小轉化為小球的偏轉角度。

  教師提問:實驗中要改變的量為

  學生:距離或電荷帶電量不一樣時小球的偏轉角度。

  教師進行演示實驗並請學生總結影響因素。

  (二)庫倫定律

  (1)庫侖定律資料

  教師結合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講解物理學史中庫倫對靜電力規律的探索。

  並指導學生經過對課本的閱讀找出庫侖定律的資料進行分享。

  (2)庫侖定律的條件

  教師:結合上述的實驗過程推測庫倫定律的適用條件。

  學生:小球可類比為之前所學的點電荷的概念,並最終參考為靜止時小球的偏轉角度,猜測條件為靜止的點電荷。

  教師肯定其發言並補充靜止的條件。

  (三)扭成實驗

  (1)庫倫扭杆實驗

  教師:庫侖定律所得出的物理量間的定量關係是如何測量的其難點可能是什麼並提醒學生能夠參照之前所學的卡文迪許扭稱實驗。

  學生:偏轉量很小不宜測量,可用放大轉換法。

  教師經過多媒體介紹庫倫扭杆實驗,經過動畫演示讓學生髮現探究力與距離的關係。

  學生定性分析後讓學生閱讀課本找到比例係數為靜電力常量和其單位。

  (四)庫侖力與萬有引力大小關係

  教師:結合匯入課題時的問題以及兩種力的比例係數,猜測萬有引力與庫侖力的大小關係。

  學生:一般情景下,庫侖力遠遠大於萬有引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練習:經過課後練習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庫侖力和萬有引力的計算並進行比較,體會萬有引力和庫侖力的大小關係。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相關知識點。

  作業:思考庫侖力是否能夠使用機械力的合成與分解方法。

  四、板書設計

  (略)

《庫侖定律》教案8

  知識目標:

  1.掌握庫侖定律,知道點電荷的概念,並理解真空中的庫侖定律.

  2.會用庫侖定律進行有關的計算.

  能力目標:

  1.滲透理想化方法,培養學生由實際問題進行簡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2.滲透控制度量的科學研究方法

  德育目標:

  透過元電荷的教學,滲透物質無限可分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庫侖定律和庫侖力的教學.

  教學難點:

  關於庫侖定律的教學

  教學方法:

  實驗歸納法、講授

  庫侖定律教學過程:

  一、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提問:那麼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和什麼有關係呢?

  結論、電荷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與電量的大小、電荷間距離的大小有關,電量越大,距離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電量越小,距離越遠,作用力就越小。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的規律確定。

  電荷間的作用力與它們帶的電荷量以及距離有關,那麼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會不會與萬有引力的大小具有相似的形式呢?

  早在我國東漢時期人們就掌握了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定性規律,定量討論電荷間相互作用則是兩千年後的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庫侖做了大量實驗,於1785年得出了庫侖定律.

  二、庫侖定律:

  1.內容:真空中兩個靜止的點電荷的相互作用跟它們所帶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之間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2.庫侖定律表示式:

  3.對庫侖定律的理解:

  (1)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真空中,兩個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a:不考慮大小和電荷的具體分佈,可視為集中於一點的電荷.

  b: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模型.

  c:介紹把帶電體處理為點電荷的條件.

  d:庫侖定律給出的雖是點電荷間的靜電力,但是任一帶電體都可看成是由許多點電荷組成的,據庫侖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則就可以求出帶電體間的靜電力大小和方向.

  (2):靜電力恆量。重要的物理常數=9.0×109N2/C2,其大小是用實驗方法確定

  的。其單位是由公式中的F、Q、r的單位確定的,使用庫侖定律計算時,各物理量的單位必須是:F:N、Q:C、r:。

  (3)關於點電荷之間相互作用是引力還是斥力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計算時,點電

  荷電量用絕對值代入公式進行計算,然後根據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判斷方向即可。

  (4)庫侖力也稱為靜電力,它具有力的共性。它與高一時學過的重力,彈力,摩

  擦力是並列的。它具有力的一切性質,它是向量,合成分解時遵從平行四邊形法則,與其它的力平衡,使物體發生形變,產生加速度。若點電荷不是靜止的,而是存在相對運動,那麼它們之間的作用力除了仍存在靜電力之外,還存在相互作用的磁場力。

  (5) ,F是Q1與Q2之間的相互作用力,F是Q1對Q2的作用力,也是Q2對Q1的作用力的大小,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能理解為Q1Q2,受的力也不等。

  三、庫侖研究定律的過程

  1.提出假設

  2.做出假說

  3.實驗探究:

  (1)實驗構思

  (2)實驗方案

  (3)對假說進行進行修正和推廣

  4.思考:(1)庫侖透過什麼方法比較力的大小?

  (2)庫侖透過什麼方法比較電荷量的大小?

  5.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

  實驗方案:

  a.q1、q2一定時,探究F與r的關係

  結論:F∝1/r2

  b.r一定時,探究F與的q1、q2關係

  結論:即 F ∝q1q2

  6.思想方法:

  (1)小量放大思想

  (2)電荷均分原理

  四、庫侖定律的應用

  完成課本例題1和例題2.

  五、課堂訓練: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D)

  A .點電荷是一種理想模型,真正的點電荷是

  不存在的.

  B .點電荷就是體積和帶電量都很小的帶電體

  C .根據 可知,當r趨近於0 時,F趨近於∞

  D .一個帶電體能否看成點電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狀和大小對所研

  究的問題的影響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2、兩個半徑為0.3的金屬球,球心相距1.0放置,當他們都帶1.5×105 C的正電時,相互作用力為F1 ,當它們分別帶+1.5×105 C和1.5×105 C的電量時,相互作用力為F2 , 則( )

  A.F1 = F2 B.F1 <F2 C.F1 > F2 D.無法判斷

  3、已知電子的質量1=9.10×10-31g,質子的質量2=1.67×10-27g,它們之間的距離為5.3×10-11(結果保留一位有效數值)

  (1)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

  (2)異種電荷相互吸引質子給電子的的引力為多少?

  (3)電子給質子的庫侖力?

  (4)電子繞質子運動的向心力由誰提供?

  (5)在電子、質子連線的垂直平分線上放一電子,與質子、電子構成等邊三角形,求此時質子受到的合力?

  答案:F引=3.6×10-47N F電=8.2×10-8N F電=8.2×10-8N F合=14.2×10-8N

  六、小結:

  (1)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大小用庫侖定

  (2)電荷間作用力為一對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頓第三定律。

  (3)庫侖定律適用條件:真空中靜止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均勻帶電球體間、均勻帶電球殼間也可)。

《庫侖定律》教案9

  (一)教材分析:

  庫侖定律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庫侖定律是學習電場強度和電勢差概念的基礎,也是本章重點,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還要求定量了解和應用。對庫侖定律的講述,教材是從學生已有認識出發,採用了一個定性實驗,進而得出結論。庫侖定律是學習電場強度和電勢差概念的基礎,也是本章重點。展示庫侖定律的內容和庫侖發現這一定律的過程,並強調該定律的條件和意義。

  (二)學情分析:

  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起電的知識,萬有引力定律和卡文迪許扭秤實驗這些內容學生都已學過,本節重點是做好定性實驗,使學生清楚知道實驗探究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定性實驗探究與理論探究庫倫定律建立的過程。

  (2)庫倫定律的內容及公式及適用條件,掌握庫侖定律。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定性實驗,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瞭解庫倫扭秤實驗。

  (2)透過點電荷模型的建立,感悟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識。

  (2)瞭解人類對電荷間相互作用認識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喜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庫侖定律及其理解與應用

  教學難點:庫侖定律的實驗探究

  教學難點的突破措施:定性實驗探究與定量實驗影片及理論探究相結合。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毛皮,橡膠棒,氣球,玻璃棒,絲綢,易拉罐,泡沫小球,鐵架臺。

  (六)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橡膠棒、玻璃棒摩擦起電,靠近易拉罐,會發生什麼現象?

  (易拉罐被橡膠棒、玻璃棒吸引滾動起來了。)既然電荷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那麼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新課教學:

  一、透過實驗探究電荷間作用力的決定因素

  (一)定性實驗探究:

  探究一: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猜想:電荷間相互作用力可能與距離、電荷量、帶電體的形狀等。

  如何做實驗定性探究?

  (1)你認為實驗應採取什麼方法來研究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與可能因素的關係?

  學生:控制變數法。

  (2)請閱讀教材,如果要比較這種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直觀的顯示出來?學生:比較懸線偏角的大小

  組織學生根據現有器材,設計出可能的實驗方案。

  (3)你想選取哪些實驗器材?

  球形導體,兩個自制的帶細線泡沫小球,鐵架臺,橡膠棒,毛皮,氣球。

  (4)實驗前先思考:可用什麼方法改變帶電體的電荷量?

  (5)實驗探究步驟:

  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的具體步驟:

  細線兩個泡沫小球A、B,用摩擦起電的橡膠棒接觸其中一個小球A,然後把A小球與B小球接觸,細線偏離豎直方向一個角度θ。

  ①保持電量q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與距離r的關係。

  將泡沫小球B逐漸遠離A,觀察偏角。

  ②保持距離r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與電荷量Q的關係。

  再把橡膠棒與小球A接觸,增加小球A電量,觀察偏角;

  (6)學生實驗、觀察記錄並得出結論:

  先畫受力圖,如果B對A的力是水平的,則F電=mgtanθ,如果θ越大,則F電越大,這

  樣可以透過θ的變化來判斷F電的變化。

  定性實驗結論:

  電量q一定,距離r越小,偏角越大,作用力F越大。

  距離r一定,電量q增加,偏角變大,作用力F越大;

  實驗條件:保持實驗環境的乾燥和無流動的空氣

  (二)定量實驗探究,結合物理學史,得出庫侖定律:

  提出問題:帶電體間的作用力與距離及電荷量有怎樣的定量關係呢?

  根據我們的定性實驗,電荷之間的作用力隨著電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這隱約使我們猜想,電荷之間的作用力是否與萬有引力具有相似的形式呢?

  事實上,在很早以前,一些學者也是這樣猜想的,卡文迪許和普利斯特等人都確信“平方反比”規律適用於電荷間的作用力。但是僅靠一些定性的實驗,不能證明這樣的結論。

  而這一猜想被庫倫所證實,庫侖在探究三者之間的定量關係時,定量實驗在當時遇到的三大困難:

  ①帶電體間作用力小,沒有足夠精密的測量儀器;怎樣確定帶電體間的作用力的數量關係?

  ②沒有電量的單位,無法比較電荷的多少;怎樣確定電荷量的數量關係?

  ③帶電體上電荷分佈不清楚,難測電荷間距離。怎樣測定電荷間的距離?

  同學們,如果是你,你能想到怎樣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困難?

  引導學生用類比的方法得出三大困難的對策:

  卡文迪許扭稱實驗——庫侖扭稱實驗,

  對稱性——等分電荷法,

  質點——點電荷

  ①、放大思想:力很小,但力的作用效果(使懸絲扭轉)可以比較明顯。

  ②、轉化思想:力的大小正比於懸絲扭轉角,透過測定懸絲扭轉角度倍數關係即可

  得到力的倍數關係

  ③、均分思想:帶電為Q的金屬小球與完全相同的不帶電金屬小球相碰分開,每小球帶電Q/2,同理可得Q/4、Q/8、Q/16等等電量的倍數關係(電荷在兩個相同金屬球之間等量分配)。課件演示電荷在相同的兩個金屬球間的等量分配。

  ④理想化模型思想:把帶電金屬小球看作點電荷(理想化模型)利用刻度尺間接測量距離。

  點電荷:當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它們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及電荷分佈狀況對它們之間的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時,這樣的帶電體可以看做帶電的點,叫點電荷。它是一個理想化模型,實際上點電荷不存在。 (與“質點”進行比較)

  接下來引導學生觀看庫侖扭秤的實驗影片與庫侖當時的資料,總結規律。(觀看影片)。

  庫倫在艱苦的條件下,聯想到萬有引力定律和卡文地許扭稱實驗,利用巧妙的庫倫扭秤裝置和方法,發現了庫倫規律。透過剛才的展示過程讓學生了解庫侖探究的過程、思路、方法。你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規律嗎?

  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與電荷間距離成平方反比關係,與電荷電量乘積成正比。

  介紹:庫侖扭稱實驗只能定量測出同種電荷間相互作用力,庫侖還利用電單擺實驗定量測出異種電荷間作用力大小。讓學生體會庫侖定律的完美。

  二、庫侖定律:

  內容: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的作用力大小與兩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電荷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這個規律叫做庫侖定律。

  電荷間這種相互作用的電力叫做靜電力或庫侖力。

  公式:

  說明: F?kQ1Q2r2

  ①k為靜電力常量, k=9.0×109N.m2/C2,其大小是用實驗方法確定的。其單位是由公式中的F、Q、r的單位確定的,使用庫侖定律計算時,各物理量的單位必須是:F:N,Q:C,r:m。.

  ②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真空中,兩個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讓學生回答實際帶電體可以看成點電荷的條件。

  思考:當r趨向於0時,F趨向於無窮大嗎?

  ③關於點電荷之間相互作用是引力還是斥力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計算時,點電荷電量用絕對值代入公式進行計算,然後根據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判斷方向。

  ④F是Q1與Q2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Q1對Q2的作用力,也是Q2對Q1的作用力的大小,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⑤庫侖力(靜電力)是與重力,彈力,摩擦力並列的。

  任意帶電體可以看成是由許多點電荷組成的,所以,知道帶電體上的電荷分佈,根據庫侖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則就可以求出帶電體間的靜電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的比較

  例題1已知氫核(質子)的質量m2=1.67×10-27 kg,電子的質量m1=9.1×10-31kg,電子和質子的電荷量都是1.60×10-19C,在氫原子內電子與質子間的最短距離為5.3×10-11m。試比較氫原子中氫核和電子之間的庫倫力和萬有引力。(課件播放解題過程)

  小結:

  ①庫侖定律在應用時,可以不代入電性符號,直接代入絕對值,最後判定方向; ②計算說明萬有引力遠遠小於庫侖力,以後在研究微觀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力時,

  通常可以忽略萬有引力.

  討論:比較庫侖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相似點與不同點),你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如何認識自然規律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兩個或兩個以上點電荷對某一個點電荷的作用力,等於各點電荷單獨對這個電荷的作用力的向量和。

  例題2真空中有三個點電荷,它們固定在邊長50cm的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每個點電荷都是+2×10-6C,求他們各自所受的庫侖力。

  小結:選擇研究物件,畫出受力圖,由庫倫定律和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

  鞏固練習:

  兩個相同的均勻帶電小球,分別帶Q1=1 C,Q2=-2C,在真空中相距r且靜止,相互作用的庫倫力為F。

  (1)今將Q1、Q2、r都加倍,問作用力變化?

  (2)只改變兩電荷的電性,作用力如何?

  (3)只將r增大兩倍,作用力如何?.

  (4)將兩個球接觸一下後,仍放回原處,作用力如何?

  (5)使兩球接觸後,如果庫倫力的大小不變,應如何放置兩球?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什麼?讓學生總結本節的內容。.

  作業:課本練習2、3題.

  (七)板書設計:

  第二節庫倫定律

  1.庫侖定律

  2.公式F

  ?kQ1Q2

  r2

  3.適用條件:真空中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1)點電荷

  (2)k的物理意義

《庫侖定律》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瞭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恆定律

  3.知道什麼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2、透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3、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透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並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認識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學常用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認識類比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重點:電荷守恆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難點:利用電荷守恆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著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後,蘊藏著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史上,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瞭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並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矇昧時期的人們認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___________冒著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著名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雲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麼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麼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並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瞭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恆定律

  (二)新課教學

  複習初中知識:

  師:根據初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1: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然後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麼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並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後,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後來人們認識到摩擦後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