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優質課教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優質課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優質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樑、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以及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季羨林爺爺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德國留學生活了十年,過了四五十年以後再次去了德國,回來後感慨萬千,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隨語言大師季羨林的文章走進德國,或許你能從中對德國人有所瞭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奼”(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脊、嫣。

  三、由淺入深,探究文字

  1、看課題,體會“讓”的意思。將“讓”字去掉,與課題作比較:

  (1)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別人看的。

  透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加上“讓”有主動的、心甘情願的給別人看的意思。

  2、瀏覽課文,發現文中藏著的“讓”。請你發現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訴我們德國人養花是“讓”別人看的?看看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1)學生瀏覽課文,發現“讓”,教師巡視點撥。

  (2)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對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導。句子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裡,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請學生讀,理解“脊樑”的意思。花的脊樑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幹和葉子)。顯然,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德國人養花真是與眾不同,非常奇特呀!)齊讀。

  3、德國人的“讓”,讓出了什麼呢?下節課,我們接著學習。

  四、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德國人是怎樣養花“讓”別人看的?他們這樣養花有好處嗎?

  二、品讀課文,感悟“美麗”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找出具體描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句子,劃上橫線。(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線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這裡景色真美呀,這段文字也很美!同學們再默讀這兩句,談談你讀後的感受。

  預設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抽學生讀文,結合你的生活所見閉眼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想看看這樣美的畫面嗎?(出示圖片)師解說:花成團,一簇緊挨著另一簇,十分茂盛,這就叫“花團錦簇”(抽幾生,讀出“花團錦簇”的形象),它側重寫花的形態;這些花有紫色有紅色,五顏六色,十分豔麗,這就叫“奼紫嫣紅”(點幾組,讀出“奼紫嫣紅”的

  味道),它側重寫花的色彩。作者用詞多麼準確呀。

  預設二:應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這樣美,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呀!放眼望去——許多窗子連線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理解“應接不暇”:“暇”什麼意思?(空閒,沒事的時候。“暇”與時間有關,所以要記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沒有空閒)。“應接不暇”呢?(看圖)這裡的花非常奇麗。看了左邊又想看(右邊),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生活中,你還有“應接不暇”的時候嗎?

  這裡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你能透過朗讀再現這樣的美景嗎?

  (3)指導朗讀

  作者優美的語言,將我們帶到了德國。(齊讀)

  同學們,我們就在德國,到街上去看看吧!(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

  這裡花如海,總也看不夠啊!(背)走過任何一條街——

  內容理解了,讀的遍數多了,自然就能背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讀成誦”,也是我們慣用的背誦方法。

  (4)過渡:走在美麗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後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多麼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齊讀)——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5)理解“耐人尋味”的意思。(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種的鮮花被別人欣賞,不由得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像這種引起人們思考、值得人們回味的情形,我們可以稱它為“耐人尋味”。)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過去了,季羨林爺爺又一次到了德國,又一次看到了這奇麗的景色,當朋友問他德國有什麼變化嗎?他說:(齊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2)季羨林說的“美麗”指什麼?“德國人有什麼特點?”。

  (3)猜度季羨林的“夢”。——“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結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說說季老到底做了一個怎樣的夢。)

  四、作業設計

  1、抄寫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並背誦第三自然段。

  2、推薦閱讀:季羨林爺爺的回憶錄《德國印象》。

  五、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筆下,德國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在一個異常普通的小鎮的居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性的美麗,成就美麗的境界,這就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給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透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在課堂上,我請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體悟風情,找出“人人為我”的句子。隨著學生的交流,課件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線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情景,利用圖片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意思,體會花之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應接不暇的意思,體會花之多。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以上片段我圍繞中心問題反覆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的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為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文中蘊含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如何於無痕處解決這一難題,是我課堂中力求突破的。這個問題,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再加上課件教學的配合,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顧整堂課,還是有一些讓自己不甚滿意之處:

  朗讀教學的指導一直是我教學的弱項。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做了嘗試,未進入最佳朗讀狀態,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體會感受景色奇麗這個環節上指導朗讀給全課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與願違,雖然透過直觀的圖片視覺衝擊,學生能體會到美麗的景緻,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國街頭美好的心境,但是並不能在讀的過程中把各自的感覺讀到位,的確成為一樁憾事。

  這樣一次充滿馨香四溢的異國風情之旅,讓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會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