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乾溼地區地理教案

降水和乾溼地區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降水和乾溼地區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降水和乾溼地區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季風活動與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關係,知道我國乾溼地區劃分的大致情況。

  2.讀我國乾溼地區分佈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3.使學生懂得在自然環境中,乾溼狀況與其他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以及利用不同的乾溼狀況進行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

  1.乾溼地區的分佈。

  2.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成因。

  教學難點

  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成因。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讀圖法相結合。

  教學媒體

  中國的乾溼地區分佈圖、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匯入提問】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出現在幾月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回答。

  【教師訂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帶移至華北、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則出現晴朗少雨的天氣。正值伏天蒸發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時恰值水稻生長旺期,極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問】1998年長江流域出現了伏旱嗎?

  學生回答。

  【教師訂正】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水,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我們同學也積極為災區捐物捐錢,貢獻了我們一份愛心,那麼為什麼1998年伏天長江中下游地區沒有出現“伏旱”而出現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導致了這個地區的年降水量猛增,遠遠地高於往年。也就是說,一個地區的降水量年與年之間並不相同,這就是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板書】二、降水的年際變化

  【讀圖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間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約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約多少毫米?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間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約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約250毫米。

  【組織學生討論】

  (1)為什麼北京的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2)為什麼在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特大洪水?

  【教師總結】上述現象的形成與夏季風的強弱相關。若夏季風強,向北挺進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為每年夏季風的強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會出現年際變化。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為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7月、8月份雨帶仍停留在長江流域所致。

  我們現在知道了夏季風既影響我國降水的地區分佈,還影響我國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出示景觀圖】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圖。

  【教師小結】南方以水田為主,西北以荒漠為主,二者的乾溼狀況不同、南方溼潤而我國的西北乾旱。

  【提問】什麼因素導致兩地區乾溼狀況不同呢?

  學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問】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區,乾溼狀況一定相同呢?請結合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和我國乾溼地區周,找出與我國東北地區東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卻分屬於半溼潤或半乾旱的地區。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東北地區的東部屬於溼潤地區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蒸發量小,為什麼蒸發量少呢?其原因是因為氣溫低。

  所以決定一個地區的乾溼狀況是要看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係。當降水量大於蒸發量時,空氣溼潤;反之,則空氣乾燥。科學家把我國劃出四個乾溼地區。

  【板書】三、乾溼地區

  【讀圖4.22】我國有哪四大類乾溼地區。

  學生回答。

  【小結並板書】我國有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討論】

  (1)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哪條等降水量線?

  (2)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哪條等降水量線?

  (3)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哪條等降水量線?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輔導】

  (1)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3)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讀圖4.22】請同學找出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各自的分佈地區。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溼潤地區:秦嶺—淮河以南,東北三省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半溼潤地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半乾旱地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新疆、內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條件發展生產的?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溼潤和半溼潤地區,主要是我國的農耕區,秦嶺—淮河以南多利用為水田,秦嶺—淮河以北半溼潤地區為主的地區多利用為旱地,半乾旱和乾旱地區主要是我國草原牧區。所以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為我們提供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不同,我們在發展生產時,就要因地制宜,保護好當地自然條件和環境以達到可持續發展。

  【鞏固新課】

  【學生討論】

  (l)為什麼北京地區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為什麼北京地區的降水會出現年際變化,對北京的經濟建設有什麼影響?

  (3)能否在內蒙古高原廣泛地種植水稻?

  【作業和練習】

  (1)填充圖冊,第11頁作業。

  (2)秦嶺—淮河是我國哪些溫度帶和乾溼地區的分界線。

  板書設計

  二、降水的年際變化

  三、乾溼地區

  我國有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降水和乾溼地區地理教案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我國年降水量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並記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分佈。

  2.使學生理解季風活動對降水季節變化、年際變化的影響,並記住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範圍。

  3.使學生知道我國四類乾溼地區的分佈。

  4.使學生學會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地區分佈的特點。

  5.使學生學會運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狀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季節分配的特點;學會運用降水量年際變化曲線圖,分析、概括我國降水年際變化特點。

  [教學重點]

  1.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分佈、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的特點及其成因

  2.我國乾溼地區的分佈。

  [教學難點]

  季風活動、鋒面雨帶與降水的關係

  [教具準備]

  1.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

  2.我國乾溼地區劃分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

  氣溫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氣候要素。前面二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我國氣溫和溫度帶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學習有關我國降水和乾溼地區的知識。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乾溼地區

  (講授新課)

  [提問]讓學生看本節課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欄目,提問:七月份正值雨季,這時候出差去吐魯番是否需要帶雨具?九月份我國多數地方秋高氣爽,這時期出差去廣州是否要帶雨具?為什麼?(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魯番不需要帶雨具,因為吐魯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廣州應該帶上雨具,因為這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地方秋高氣爽,但廣州雨季還沒有結束,經常有陰雨天氣。)

  [講述]從上面回答的問題可以看出,瞭解我國各地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佈,在生活實際中是有用處的。在生產建設中也要具有這方面的知識。如修建水庫或建橋樑時,要考慮當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否則,遇有特大暴雨,水庫有溢洪、橋樑有坍塌的危險。

  [讀圖]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讀圖完成以下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的地區。

  (答案: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透過什麼地方?它與一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透過淮河-秦嶺一線,西接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②0℃等溫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透過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從大興安嶺斜向西南,經過張家口、蘭州和拉薩附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東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答案:西北內陸地區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學校所在省、區、市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較圖上東南沿海地區與西北內陸地區房屋的建築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降水情況有什麼關係?

  (答案:東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頂坡度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磚瓦,並留有流水溝,易於排水。西北內陸地區房屋多為平頂,上面也沒有流水溝。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築,反映了東南沿海地區降水豐沛,而西北內陸地區降水稀少的特點。)

  [提問]從以上讀圖活動可以看出,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佈的`總趨勢是什麼?

  (可讓學生討論,然後再回答)

  [歸納]我國年降水量分佈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板書]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複習]引導學生回憶、複習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對東亞、南亞降水的影響。

  [提問]為什麼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佈,具有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特點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後,再回答)

  [歸納]主要是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板書]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讀圖]讓學生閱讀課本圖4·11和圖4·12,回答下列問題:

  1.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答案:①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②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西南、華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黃河中下游地區。)

  2.從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考慮,為什麼西北內陸地區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

  (答案:①深居內陸,距海遠。②地形閉塞,有山脈阻擋)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

  (可輔以《中國地形圖》,或使用疊加投影片效果會更好。)

  (答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講述]習慣上,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顯著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不顯著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一般來講,季風區內降水較多,非季風區內降水稀少。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此線西北是非季風區,此線東南是季風區。

  [板書]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讀圖]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年變化柱狀圖”,回答以下問題:

  1.四個城市降水較多的各是哪幾個月?

  (答案:廣州5~9月,武漢5~8月,北京7、8兩月,哈爾濱7、8兩月。)

  2.比較四地降水量的年變化有什麼共同點,又有什麼明顯的差異?

  (答案:共同點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兩月降水多。不同點是廣州、武漢雨季時間長,年降水量比較大;北京和哈爾濱雨季時間短,年降水量比較小。)

  [小結]我國各地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就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這個時期的降水量約佔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長短也不一樣。一般來講,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承轉]那麼,為什麼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長短不一樣呢?

  [板書]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講述]在我國東部地區,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季風活動、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請同學們看課文中的“鋒面雨帶示意圖”:當夏季風的暖溼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暖空氣輕,冷空氣重,較輕的暖溼氣流上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溼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氣溫降低,水汽冷卻凝結,成雲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教師可邊講述邊畫出冷、暖氣流交匯和鋒面雨帶形成的示意圖。)

  [板書]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讀圖填表]閱讀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圖17~20),並結合課文內容,填出下表:

  [提問]說出我國東部地區夏季風進退和雨帶移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歸納]一般年份,從五月中旬開始夏季風便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這裡最早進入雨季。隨著夏季風勢力增強北進,鋒面雨帶隨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份到達華北、東北。我國由南向北開始進入雨季。九月,夏季風勢力減弱南退,雨帶隨之迅速南撤,我國由北向南雨季雨帶結束。因此,我國各地雨季長短差別很大: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4.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讀圖]看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示意圖,說出六月和七、八兩月雨帶的分佈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關係。

  [講述]六月,夏季風北進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北上的暖溼氣流與冷空氣交匯、相持,使鋒面雨帶在這裡徘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形成連綿細雨。這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七、八月份,雨帶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隨之出現晴朗天氣,降水相對減少,形成伏旱。伏旱時期,炎暑驕陽,蒸發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長旺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