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初一上冊語文教案

夜雨寄北初一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夜雨寄北初一上冊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為什麼要剪“西窗燭”。

  2.能力目標:背誦全文,並擴寫成一段優美的文字。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的思念之情,培養欣賞詩歌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設身當時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學設想:

  黑板,教科書,多媒體教室

  板書設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

  欣賞一段背景音樂《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懷州河內人。詩與杜牧齊名,有“小李杜”之稱,有《李義山詩集》。

  三.朗讀

  結合註釋,快速的瀏覽一遍課文,老師範讀一遍,找朗誦水平高的學生範讀一遍,然後集體朗誦一遍。

  四.重點串講,深入情境,領會作者的境地。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北。

  ②共翦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③卻話:重頭談起。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對話體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迴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六.總結全文並背誦這首詩。

  七.佈置作業:

  將本詩改寫成一段優美的文字,字數不限,沒背會的同學下來將詩背熟!下節課交作業。

  《夜雨寄北》閱讀練習及答案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閱讀練習及答案

  (1)、文學常識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有“大李杜”之稱,而本詩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則有“小李杜”之稱。(2分)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下畫線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當共剪西窗燭[何當]:_____ ②卻話巴山夜雨時[卻]:__;[話]:_____

  (3)、用“/”畫出古詩的朗讀節拍。(2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對《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2分)

  A.“君問歸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無法儘快與好友相見的無奈。

  B.“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自己處境的孤寂淒冷。

  C.“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對與好友促膝深談的深切期盼。

  D.詩中最後兩句是實寫自己的經歷。

  (5)、《夜雨寄北》詩中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嚮往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

  (6)、詩人想像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邊剪去燃盡的燭芯,一邊回味這巴山的綿綿夜雨。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心情?(2分)

  (7)詩中表達作者渴望團聚及美好願望的句子是“【 】”。(1分)

  (8)簡析詩中“漲”字的妙處。(2分)

  答案:

  (1)、李商隱;

  (2)、①何時能夠②再回敘;

  (3)、(略);

  (4)、D;

  (5)、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表達了詩人渴望和妻子團聚的心情。

  (7)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1分)

  (8)(2分)“漲”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深重綿綿的愁思。“漲”字一詞,用詞準確,富於動態感。

  《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迴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髮開去,馳騁想象,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