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春筍教學反思

雨後春筍教學反思

  《春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一篇精讀課文,也是本冊書中第二單元的開篇之作。以下是小編搜尋整理一篇雨後春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春筍》教學反思一

  《雨後春筍》是中國著名的漫畫家張樂平先生的作品。主人公是三毛,共有六幅圖,每幅圖對應一個成語。

  這組漫畫,畫面簡潔清晰,富有動感,具有情趣,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幽默情感,豐富其想象力,使其感悟生活中許多事物都在變化,都在發展。教學中指導學生圖文結合識字,瞭解成語的意思。指導學生豐富想象,拓寬視野,在潛移默化中吸收優秀文化營養。

  教學中教者關注表達,採取>範文導航,學生練筆的形式,讓成語在合適的語境裡安家落戶。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閱讀和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讓詞語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此外,課上重點強調的是板塊主題是《幽默》,呈現的是2組漫畫,那麼在嘗試描述圖意的時候也儘量做到幽默。幽默的圖畫應該配幽默的語言,這樣才更有意思。

  教學中不盲目拔高,鼓勵學生動筆,可以自選形式。能寫多少寫多少,用一個成語也行,多多益善。學生減輕了負擔,壓力小了,靈感的火花就出現了。同時不拘泥於本課圖畫的表達,學生如果想選擇這些詞語描述生活中的某個場景也是可以的。

  《春筍》教學反思二

  《春筍》中春筍破土而出的場景學生沒有見過,藉助多媒體,學生能將生動的畫面與“雨後春筍”一詞聯絡起來,他們能將第一自然段的句子讀懂,抓住“衝破”“掀翻”“冒”等關鍵詞語用自己的朗讀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表演加深理解。學生扮作春筍,演一演出土時的動作,藉此也能理解動詞的含義,想象出土後的情境,進行說一說的練習。學生非常樂意,他們能圍繞“這兒真美呀……”展開說話。在學生進行說的練習時,教師適當地引導,在語言的通順連貫方面,用詞語的準確性進行點撥指正。

  結合課後的習題“一節一節又一節”進行拓展,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老師的引導下,能說出許多類似的詞,如秋天的落葉一片一片又一片。河裡的魚兒真多呀,一條一條又一條。學生投入學習,自然學得紮實。在解決背誦環節時,我先讓學生理解句子意思,思考句子與句子間的聯絡。如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春筍破土而出,它的一系列動作不能顛倒,先“衝破”再“掀翻”最後“冒”出來。第二自然段中“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我幫助學生理解“雨後春筍”一詞,學生就知道在春雨里長,而不是“笑”。在這些字詞的理解方面,學生能深入,能把握用詞要準確,在背誦時能熟練,準確並能有感情地背誦了。

  《春筍》教學反思三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教學設計做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圖片突破難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春筍穿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課堂上我透過圖片,讓學生觀察春筍那尖尖的腦袋,胖胖的身體,淺褐色的外皮……孩子們直觀地感知春筍的鮮嫩、細膩,春筍很像裡三層外三層包裹著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語訓練發揮想象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讓學生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說:“那,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孩子的語言貼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著,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三、動靜結合、激發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著讓學生來演一演。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學生說:“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表演‘衝破’的意思?”一個學生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說,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衝破泥土”的意思。

  不足之處:1、本次教學以讀為主,只照顧了中間的學生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佈置作業照顧差異外,在備課時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也應該將差異考慮進去。2、指導書寫,寫字時間不夠充分。由於在時間上安排不夠合理,所以今後在教學中嚴格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所用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生字書寫得到充分的訓練。

  《春筍》教學反思四

  課文描述了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向上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了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

  在教授這一課時,我放手讓孩子們在自讀中感悟,反覆接觸文字語言,在字裡行間去感受春筍的不怕困難、頑強生長的精神。

  我首先讓孩子們自讀文章,說說讀懂了什麼?

  第一個孩子站起來說到:“我明白了,春筍是從地裡冒出來的。”我追問道:“你知道冒是什麼意思嗎?”他回答說:“就是長的意思。”我又問:“那你知道長和冒有什麼區別嗎?”孩子低下頭想了想說:“對不起老師,我還沒想好!”於是我將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們,讓他們小組合作交流後彙報結果,1分鐘過後,小手就高高舉起。我請一位小女生起來彙報,她說:“長就是一點一點長出來,冒就是一下子長出來。”我見機趕緊追問:“一點點長和一下子長,從速度上看有什麼不同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說:“速度不同,冒的速度快!”顯而易見孩子們對“冒”這個字有了更準確的認識。

  接著又有孩子長起來交流到:“我讀懂了,春筍起初是在土地裡被春雷喚醒後,衝破泥土,掀翻石塊才長出來。”我引導他:“如果你是小春筍,你會用什麼部位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呢?”孩子答到:“當然是用頭了。”“那你在衝破、掀翻時,頭部會有什麼感受嗎?”只見孩子用手摸摸自己的頭皺著眉頭說:“肯定會特別疼的。”我故意說到:“那我們還是不出去了就待在泥土裡吧!”可愛的孩子急忙說:“不行不行!那樣我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再疼我也要衝出去,我不怕!”我趕忙誇獎他身上有一種“春筍的精神”,我問大傢什麼是春筍的精神?孩子們你爭我搶地回答到:“是不怕困難的精神”,“是堅強、努力的精神”,“是努力向上的精神”等等,一個比一個說得好。

  對於本課的指導朗讀我採用情景再現法,孩子們興趣頗濃,讀出了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感受。

  我讓孩子們高舉雙手,重重地擊打桌面模仿春雷的聲音,讓孩子們感受春雷喚醒春筍的時刻,只聽“咚”的一聲,孩子們齊讀:“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極好地渲染了課堂氣氛。接著,我點名幾個孩子飾演小春筍,在被喚醒後一個個冒出來,提醒他們表演出努力衝破泥土,掀翻石塊時所受的痛苦與不怕痛苦、頑強生長地精神,其他孩子們先看錶演再入情入境地朗讀,效果太棒了。

  在這節課上,孩子們在我的循循引導下,不僅積極踴躍發言,而且妙語連珠,更是在自主學習和小組交流中掌握了本課重點內容,朗讀水平也有所提升。其實課堂就是這樣,只有教師真正地走進學生,走進孩子們的思想,能從孩子們的出發點出發,能從孩子們的落腳點設定問題並循循誘導,我想這才是真正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