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教學反思

溶液教學反思

  溶液是由至少兩種物質組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質(溶質)以分子或更小的質點分散於另一物質(溶劑)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溶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溶液教學反思1

  《溶液的濃度》這節課以“中國死海”情景引入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本節主要是以學生的自學與交流為主,老師的講解、糾正為輔,把課堂交給學生來完成的。雖然所用時間較多,但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同時,學生小組的討論也更為重要,比老師直接灌輸影響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材中引入的溶質質量分數概念非常簡單,計算公式也簡潔明瞭.透過5分鐘的自學與交流,學生可以完成對基本概念的理解;透過課後題的訓練,學生能夠完成計算公式的應用。 教師應注意強調:解這類題時必須弄清溶液的質量發生怎樣的變化,溶液中溶質和溶劑分別是什麼物質,溶質和溶劑的質量各是多少。一般地,溶質的質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質,如果沒有溶解在溶劑的那部分藥品,就不能算作溶質,也不能算作溶液的質量,以避免學生在計算時出現錯誤。 教材中有兩道例題,可以交給學生透過自學與討論來完成。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師可以讓學生先來講解,如有不正確的及時予以糾正。同時,可以結合課後類似的題型進行鞏固訓練。此時應強調:溶液稀釋前後溶質的質量不變。學生只有掌握溶液稀釋的原理和計算方法,才能有效的掌握溶液的配置原理及方法。

  結合化學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是初中化學中的一個難點,特別是發生化學變化時,是學生更容易搞混淆的,

  因而這類題還需在第二課時作為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由老師帶著學生反覆讀題,從題目中找出解題的關鍵點。先做一道例題,緊接著做一道類似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此類知識,為今後學習更復雜的計算題打好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主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交流中愉快的學習知識,以輕鬆的心態來面對學習。興趣是學習知識的最好導師,讓學生在體會學習所帶來的喜悅同時,達到一定的知識理解與積累。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由於互動式板使用的機率比較頻繁,白板觸控式螢幕的靈敏度就相對降低,有時候操作過程中難免出現問題,操作就不到位,就會影響教師教學的速度和思維。有些重點、難點問題講解不到位,學生練習和分組討論的時間相對少一些。

  改進的措施和方法,多學習計算機知識和互動式白板操作技術,多與其他教師交流經驗,不斷提高互動式白板操作技能,儘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以提高自身駕馭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效益。

  溶液教學反思2

  我覺得在本節課設計上的成功之處是:

  1、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指導思想,進行教學設計並實施教學。整節課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根據教材內容,設定一定的生活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慾,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理念,透過聯絡生活中常見現象,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體會化學知識在解決生活、社會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教學以“問題—實驗探究—結論—應用”為結構,引領學生在實際問題情景中展開實驗探究,教學中以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為活動主線,讓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透過觀察、討論、交流,體會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對知識理解和認識水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這樣的設計不但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了落實,而且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2、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導教學,運用多媒體透過動畫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物質溶解的微觀過程,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理解溶解過程,幫助學生完成從宏觀到微觀、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動畫展示洗滌劑去汙原理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理解乳化現象的本質。

  當然,透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我發現還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設計思路不夠開闊;課堂教學採用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教師的組織才能、調控機智等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溶液教學反思3

  本課題《溶液的濃度》是學習了《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後對溶液組成的定量的認識,在課前準備時,考慮到教學內容的銜接性,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把課本實驗9—8去掉,安排在溶液配製,討論“20度時氯化納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為36%,這種說法,對嗎?”調整為“20度時,在100克水中假如25克硫酸銅,溶質質量分數為20%,對嗎?”,並給出了20度時硫酸銅的溶解度為20。7克的提示,讓學生討論,並說明理由。這個調整能夠把本節課所用硫酸銅溶液在第一環節具有完整性,又能把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識進行了鞏固複習,還能把本節知識聯絡起來,這一改動,我認為是本節課設計的亮點之一,學生對這部分知識也答的很到位。

  本節課堂的引入我認為是課堂的另一亮點。我認為課堂的引入雖短短几分鐘,但他是最能把學生帶入課堂的環節。對於課堂引入我做了多次篩選,最初的紅糖溶液的引入,有顏色的硫酸銅溶液的引入,都不能體現化學來源於生活,知識服務於生活的理念,選擇了“文盲老闆配錯了農藥 蝸牛越滅越猖狂”,“農夫自殺:只因十畝果樹“離奇死亡”,兩則新聞引入,很快把學生帶入了課堂。

  本節課堂共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環節一,溶液的再認識。出示三杯硫酸銅溶液,讓學生分析溶液的組成,並透過顏色深淺粗略表示濃度的大小。環節二,學習常用表示溶液濃度的方法——溶質質量分數,透過三份硫酸銅溶液溶質質量分數計算鞏固基本公式的運用,透過溶解度計算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環節三,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本環節設計了不同梯度的兩種題型,固體配製一定量溶液需固體和水;濃溶液稀釋問題;環節四,知識的拓展,想做到前呼後應,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不足之處是有些語言不夠簡練,環節之間過渡不自然。教學中四個環節沒有完成,使得本節課不夠完美。預設的內容較多,由於學生計算時間較長,使得教學只進行了環節三的題型I,對題型二作為課下的討論內容。而且,忽略了孩子們的感受,跟進性的評價語言不夠恰當,如第三組同學彙報計算結果時,出現錯誤不應否定,而應組內糾正,對計算錯誤的同學給予適當的指引。

  溶液教學反思4

  新課改實施以來,貫徹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使學生有個性的發展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把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學習,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教科書設計的重點,全面、辯證地反映學生髮展、社會需求以及學科內在規律這三個要素對教學設計的整體要求,在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導下,合理設計教學設計。 《溶解度》是九年級化學人教版下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實驗從觀察比較食鹽和砂子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進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徵。透過對一杯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的探究,旨在於讓學生理解溶質在某一溶劑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導學生根據問題討論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並透過對“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問題的自主研究活動,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探究分為兩步。第一步:食鹽在水裡能無限溶解嗎?這是學生們在觀察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探究過食鹽在水中怎樣溶解得快之後常會提出的問題。那麼,一杯水裡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呢?這就是本課第二部分要重點探究的問題。第步:一杯水裡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學生們兩人一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隨後,各小組一邊實驗,一邊做活動記錄。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結果。

  本課沒有什麼知識難點,操作技能也比較簡單。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夠細緻,只求瞭解個大概,故在實際應用中容易出錯,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現知識性錯誤,包括在處理和回答問題時仍運用生活語言回答問題,與所學的化學知識脫節。我的設想是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研究活動過程,抓住本質,深刻理解隨著溶解的進行,溶液組成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教學反思:

  一、 這節課的研究問題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創設情景以演示實驗和談話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主動的去發現問題,想要親自動手研究的問題,這樣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其實讓學生真正科學地經歷過程並非易事,學生在課堂熱熱鬧鬧地活動起來,並不等同於真正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形無神的活動不是我們所倡導的,關鍵是看你的教學設計是否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發揮作用,並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自身行為的主導者、科學探究活動的主人,無論得到的答案是對或錯,都應當是調查研究的結果。我這節課的設計正是給學生大量的時間一勺一勺的加食鹽,邊攪拌、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真正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三、這節課設計時沒有告訴學生應該用什麼方法研究,具體怎樣操作,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只提出了50毫升的條件,怎樣制定研究計劃都交給學生充分討論。這給學生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提供創造空間。

  四、這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合作交流和彙報修改的活動,學生研究計劃的制定、實驗活動的開展、實驗結果的討論、彙報都是透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實現的,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總體上看,這節課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學生怎樣學而不是學什麼,在教學上強調讓學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溶液教學反思5

  說起溶液,同學們並不陌生,在生活中,溶液隨處可見。那麼在本課的開始,我首先向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溶液,以在學生腦海中建立起大致的溶液的概念,為進一步學習溶液的相關性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溶液》這一單元,第一節一開始,便道出了溶液的形成。對於溶液,學生們可能已經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了,但是對於溶液形成的原理,卻是一竅不通。那麼我在講解溶液的形成時,著重講解溶液的定義以及溶液形成的原理。在講解溶液形成的原理時,大部分同學一頭霧水,那麼此時,我就著重舉例,讓學生在所舉的例子中發現溶液形成的奧秘。在本節中,還介紹了一個現象—乳化現象,這種現象和溶液的形成頗為類似卻又有一些明顯的不同。那麼,為了讓學生能更簡單地區分這兩種現象,就要舉較多的例子來說明,而且這些例子與生活實際很貼近。在本節中,最重要的是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區分以及相互轉化。由於還沒牽涉到溶解度的概念,所以,在介紹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所列舉的例子並不是特別困難,主要是讓學生能有一個大致的概念。

  在本單元的第二節,主要介紹了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和溶液的配製方法。在這一節開始了化學中的計算,由於是首次牽涉到化學計算,所以在講解溶質質量分數這一小節,我著重舉例,以使學生能更加快速、更加透徹的理解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和它的計算方法。在理解了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之後,還要列舉一些變式,以讓學生融會貫通。在學生了解了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之後,緊接著是溶液的配製。由於在溶液的配製中,也需要進行計算,所以,前面所學的內容和本小節的內容相得益彰,對學生理解溶質質量分數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授課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溶質、溶劑的判斷還存在一定問題,特別是碘酒、石灰水、稀鹽酸這個三種溶液的溶質,容易出錯;學生在探究實驗中,體現出對實驗本身的興趣濃厚,但是對實驗現象的歸納總結能力比較薄弱,應當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使學生更好的進行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對於溶液的用途,學生有很多切身體驗,課堂中用教師講解的方法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使課堂氣氛顯得死板。因此,可以透過討論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總結出溶液在生活、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後,我認識到要善於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透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