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S版《掩耳盜鈴》的教學反思

語文S版《掩耳盜鈴》的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是語文S教第七冊《30、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門上的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五句話,短小精悍,但卻包含深刻的道理。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的特點,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並透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寓言所蘊含著的深刻寓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維的視窗。我教學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句子理解題意,為下面的教學鋪路搭橋。

  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在第二個環節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圍繞他們提出的疑問展開討論,合作學習,不僅瞭解了故事的內容,而且透過板書,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前後貫通。

  在教學的過程中,讀議結合,品味感悟。同時,我不忘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設計了改變句子的說法,句義不變及兩個關聯詞的造句,將語文課程的詞句訓練落到實處。

  在本課教學中,我並沒有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說出這則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為主線,把本班學生最感興趣的課本劇表演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中。以表演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一遍遍地讀課文,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基於教材而又再生教材,使學生依據教材展開聯想與想象;而啟用學生的`想象,無疑是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插上騰飛的翅膀。“演”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深入地理解課文。學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能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地對課本進行再創造。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認真地讀課文,透過小組合作討論理解了課文,並積極進行排練。學生們的表演非常精彩。從學生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從學生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

  教材是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更是課程的創造與開發。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教教材”,而要根據自身實際,根據學生實際,“活用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