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勸學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古文勸學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一:勸學教案

  教學課題:《勸學》

  教學目標:

  1、透過《勸學》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3、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4、認識9個生字,會寫“更、書、勸、學、首、遲、發”7個生字,掌握一個新部首。

  教學重點:

  1、認識9個要求會認的字,會寫7個要求會寫的字。學會新部首。

  2、關於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學生提前查閱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以及顏真卿的資料。

  教學難點:

  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五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直接匯入)

  二、文學常識

  1、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孔子為孔聖人,孟子為亞聖),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①孟子強調“法先王”;荀子強調“法后王”,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②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

  ②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題解

  《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

  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三、語法總結

  難點翻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1、通假字(107練習三)

  ①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

  ②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

  ③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④君子生非異也 .

  2、一詞多義(107絕、強、假、望、聞)

  生: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名詞) 蛟龍生焉(生長,動詞)

  一:騏驥一躍(一,數詞)

  用心一也(專一,形容詞)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詞)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幹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礪則利(銳利,形容詞)=蚓無爪牙之利

  3、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4、古今異義詞

  ①蟹六跪而二鰲蟹腿,跪下

  ②蚓無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齒,幫兇、走狗;感情色彩變化

  5、特殊句式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分析課文(先完成106練習一)

  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作用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五、作業:

  1 背誦全文

  2運用比喻論證法寫一組句子闡述一個道理

  《勸學》教學反思

  《勸學》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議論性散文。自流傳以來廣泛的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推崇,是人們瞭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們激勵自己、不斷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學課本中,它是激勵學生奮發努力、勤奮學習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課前做了認真的準備,制定了詳盡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方面:讓學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惡”的觀點,提出問題荀子是如何勸世間人學習的`,疏通文句,整理積累重要的實、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學習本文嚴密的謀篇佈局特色;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

  這節課我很重視古詩的朗讀,讓學生聽範讀 正音,理解大意,劃分節奏,全班集體朗讀解決字詞,自由讀找出比喻論證的句子,最後熟讀成誦。透過這節古詩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於古詩的朗讀津津樂道,很有興致,這無疑對學生今後的詩歌學習以及朗讀都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在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能據已學、據課注、據語境準確解讀文句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

  自主與合作相結合探究問題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讓學生體會和諧合作、雙贏進步的成就感,激發主動、自覺學習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明白學習之於教養和人生的重要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透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課堂的節奏偏慢,課堂掌控能力不強,在後面講比喻論證的時候,講的較淺不夠深入。透過這次參加課堂教學大賽,自己學到了不少東西,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自己也將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不段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