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音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新課程的實施給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帶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人們在一片教育教學改革的呼聲中,開始關注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中大膽設計教學方案,實施教學行為,在實踐過程中追求教學風格、啟用課堂氣氛,從而使音樂課堂教學改革受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教師的“創新”與新課標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只有形式,沒有實效。這豈不是音樂教育的悲哀?冷靜思考,筆者認為目前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典型問題。

  一、學科綜合無邊,丟掉音樂學科特點

  根據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新教材切實增加了內容的整體性,注重了學科之間的綜合。但綜合也須要有一定的條件,作用也要有限度,不能濫用。不是漫無目的,發散性講解。例如:某一老師在執教《茉莉芬芳》一課時,在教室裡放一盆茉莉花,先請同學們上來聞一聞花的香味,再泡上一杯茉莉花茶嘗一嘗,然後請學生說說古人讚美茉莉花的詩句,還讓學生查資料它屬於植物花木中哪一科,最後,待時間所剩無幾這時,才唱了一下歌曲。饒了好大的圈,從嗅覺、視覺、味覺解釋得清清楚楚,卻叫人忘了這是一節音樂課。試問這樣的綜合能激發起學生多少音樂情感呢?學生從中瞭解多少音樂知識呢?在綜合教學中,應體現出學科特點,圍繞教學目的來實施。因此教者要抓住音樂最本質的東西進行教學,以音樂為本,其他學科內容必須與音樂密切相關。就《茉莉芬芳》這節課而言,如果教者能透過比較古箏與薩克斯的演奏,來對比不同樂器的音色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透過欣賞黑鴨子演唱組的演唱與歌劇《圖蘭多》中的選段,對比演唱方式不同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透過欣賞以方言來演唱與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裡用普通話來演唱來進行對比,這樣可讓學生體會同一首歌在不同場合、不同語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產生的不同效果,以此讓學生始終在感受音樂、體會音樂的過程中來學習音樂。我想這樣的`音樂課,始終圍繞著“音樂”在拓展,綜合有“度”,把握住合理綜合的契機點進行課堂設計,使學生從中體驗到美的享受。

  二、課堂激趣不當,忽視學生年齡特徵

  音樂新課標中指出“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表演法,讓學生表演音樂中的人物角色,能夠拉進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從而透過音樂活動獲得審美的愉悅。如果教師一味追求課堂氣氛活躍,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裡特徵來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做幼稚膚淺的表演,引發學生鬨堂大笑,雖然課堂氣氛熱鬧了,可又得到怎樣的教學效果呢?因此,我覺得要區別中小學生年齡特徵,根據其不同年齡段來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就中學生而言,課堂表演在其內容上有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想性。例如:欣賞現代京劇《沙家濱》選段《智鬥》,可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塑造劇中的人物形象--阿慶嫂、刁德一、胡傳魁,表現劇情。在排練表演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理解力、表現力、創造力,使學生更能瞭解現代京劇的內容,瞭解歷史,理解音樂。透過適度地表演激發學生情感,從而迸發出精神的火花。實踐證明,要讓我們的課堂活躍起來,方法是多種多樣,但內容需適合,教師需有譜,表演需有“度”。

  三、多媒體介入無度,顛倒主、輔關係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手段,能夠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過程,使教學形式立體化,近幾年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到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精心佈局、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將悅耳的聲音、優美的畫面完美的融為一體,不但能調動其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而且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美麗情操和健全人格。但是,這畢竟是輔助,要控制好運用的程度,不能喧賓奪主。目前有些音樂教師上課不用說一句話、唱一句歌、不板書設計、不寫一個粉筆字,所有內容全*電腦裝置打出來,完全以滑鼠代替了教師本身,把音樂課變成錄影觀摩課,我認為這是極大誤區,音樂課無論你怎麼改革,但課堂上都缺少不了音樂教師的示範演唱、示範演奏和生動的講解。

  作為一名美的傳播者,成功的範唱和範奏,是演唱、演奏技巧和歌曲內容的完美的組合,用音樂語言成功地去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直接有效地打開了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學生的情緒始終勃發在激動之中,以上這些都是電腦多媒體無法代替的。另外,音樂課離不開“雙基”教學,如節奏的基本訓練、視唱練耳的基本訓練、介紹基本樂理知識等等,都不是隻用一個多媒體電腦能解決的,這就需要我們音樂老師能把握住運用多媒體和傳統授課之間的“度”,讓我們的學生既能多方位地接受新事物又能得以音樂基礎訓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