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 》剪一剪實踐活動課教學反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 》剪一剪實踐活動課教學反

  《剪一剪》這節實踐活動課即以“剪紙”為中心,圍繞“剪紙”貫穿整個課堂。這節課透過剪紙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並讓學生體會到圖形之間的變化關係,加深學生對圖形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另一方面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這節課堂實踐中,我主要將教學重點定為探索剪紙的規律。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個對稱的小人給學生來欣賞,讓學生猜一猜我是怎麼剪出來的。學生因為有了學習對稱圖形的基礎,因此剪出一個小精靈皮皮很容易。之後讓學生猜想將長方形紙條連續對摺2次會出現幾個連續的皮皮?學生自己先討論,動手剪一剪,得到會出現2個連續的皮皮。這一次的剪,主要是為了解決剪的方法,應該從哪邊剪,怎麼剪。目的是想了解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讓一部分學生嘗試失敗的感受,讓這部分學生尋找自己失敗的`原因,共同猜測他是怎麼在剪的,分析錯誤的原因,在失敗中找到真理。接著也是先讓學生猜一猜連續對摺3次會出現幾個連續的皮皮,對摺四次出現幾個連續的皮皮,再讓學生動手實踐,,透過對摺的次數和剪出來的個數資料,讓學生感悟到剪紙也有規律的存在,用猜想、驗證的方法,尋找出規律。最後,教學生剪一剪圍著圈的皮皮。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的不同,初步體會圍著圈的小人的剪法。這樣子安排主要是因為剪一剪教材安排一課時,要進行平移和旋轉兩種圖形的剪法,而且要想體現出:做事有方法、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找到對摺次數和得到小人之間的規律、感受到平移和旋轉、還要讓學生能進行充分的動手操作。而一節課40分鐘,二年級的孩子動手操作能力又不高,動作又慢,如果將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轉的小人都安排進去,時間上肯定是不夠的。

  整堂課是在學生邊操作邊思考中學習,總結方法、發現規律。然而在課堂反饋來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幾點:

  1、語言的規範性。比如,學生找出規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時,教師應引導總結規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規律具有規範性。

  2、對圍成一圈的皮皮,還可以適當的與排一排的規律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剪8個圍成一圈的皮皮可以怎麼剪。

  3、找出規律後,讓學生直接說說連續對摺5次,會出現幾個皮皮,從找規律到驗證規律,最後應用規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