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橘逾淮為枳》教學反思

語文課文《橘逾淮為枳》教學反思

  今天下午,我在周浦育才學校借班上課完成了《橘逾淮為枳》的公開課教學任務。反思下來,覺得以下幾個環節進行較多的思考和處理,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開始聽說另兩位教師都上文言文,於是也就決定上文言文,有助於一起探討學習文言文的教學。那麼,上哪一篇呢?《論語八則》屬於語錄體形式,內容不夠集中突出:《天時地利人和》偏向議論文,六年級的孩子幾乎不懂這種文體結構;《呂氏春秋》兩則,屬於寓言小故事,淺顯明白,自我感覺不能短文長教。於是最終選定裡《橘逾淮為枳》這篇文章,雖然文章很長,但是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學生都比較喜歡,應該在學習時有較多的共鳴。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六年級是個起始階段,學生開始初步接觸文言文,因此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及良好的學文言的習慣至關重要。於是我預設了教學目標;

  1、透過質疑討論掌握重要實詞;

  2、透過朗讀品味語言,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重點:培養良好的文言學習習慣,理解 “橘逾淮為枳”的深刻含義;

  難點:學習晏子憑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辯口才駁倒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精神。

  三、教學過程的落實。

  雖然是借班上課,但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維,踴躍舉手,課堂上師生互動比較熱烈。

  1、周恩來的睿智小故事的匯入,一下子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心,也為他們瞭解外交家的風範做了鋪墊。

  2、自讀課文後,檢測生字詞的朗讀,讓同學們明白了文言字詞的正確的朗讀、字正腔圓的讀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學習,質疑問難。學生的疑問及同學的多方解答,活躍了氣氛,加深了對重要實詞、一字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的理解,教師的課外詞語的及時補充,更進一步幫助學生由熟悉的現代詞語的理解過渡到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年逾古稀、家徒四壁、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等)。

  4、反覆的朗讀及分角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透過品味語言,在品讀、感悟、薰陶、遷移中,理解了“橘逾淮為枳”的深刻含義。分角色朗讀,進一步讓學生輕鬆瞭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個性,也構建了一種合作探究的比較高效的課堂模式。

  5、作業佈置。一種是整理課堂筆記,從六年級起始階段開始,著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一種是排練“晏子使楚”的課本劇,學生自己編劇,自由組合,在活動中揣摩體會晏子、楚王、左右的人物性格,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

  總的來說,這節課注重文言知識的紮實積累,注重在朗讀中品味理解,注重文言學習方法的指導。雖然課堂上不夠有趣生動,課外知識拓展延伸不多,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卻是比較實用實效的。遺憾的是因為借班上課,師生之間的不熟悉不瞭解,課堂上的互動和拓展還不夠充分,思想的碰撞的火花不夠精彩突出,尚未達到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希望今後有更多的機會鍛鍊自己,也懇請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進一步完善和更好的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