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課程中的理論教學反思

大學體育課程中的理論教學反思

  1理論教學有利於個體思維的發展

  長期以來,受基礎體育教育“重技能、輕理論”的影響,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單純模仿練習的階段(即憑感官進行身體原始的本能摸索),既費時又費力,而且產生的效果不佳,容易厭倦,由於缺乏理論依據,學生對看到、聽到的資訊,不能進行思考與分析,可謂是“學而不思”。運動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年學生已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的能力,即大學生已具有自評、自練、自我糾錯的能力,相反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即模仿能力)處於下降階段。因此,大學體育如果仍採用基礎教學模式,即不利於大學體育的發展和學生終身體育的養成,更重要的是不能發揮大學體育對學生個體思維發展的促進作用。實踐教學發現,強化理論教學,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體育科學知識,在練習時,學生往往能達到有意識、有能力的自我評價和鍛鍊。因此,作為教育最高階段的高校體育,在加緊體質鍛鍊的同時,開展系統的體育理論教育(如體育運動的原理、人體運動時的規律及體育運動與其他學科的聯絡等等),避免學生單純模仿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傷害,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下自主學習和鍛鍊,對調動大學生思維的活動,加快運動技能的掌握,甚至產生新的思路,從而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2理論教學有利於學生體育意識的養成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工具的普遍存在,大學生普遍樂於安逸,而且學生從事的休閒娛樂的活動越來越多;加之受社會、家庭、學校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體育觀念淡薄、參與意識弱化,雖然知道體育對健康有益,但從沒將體育當作一門科學來學習,他們參與體育的目的只是玩玩而已,對體育的認識僅僅侷限於感觀到的跑、跳、走等運動,至於體育的相關知識、體育的內涵、文化等等,基本上是空白,而且很多學生由於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在實踐中經常因運動效果不顯著,而產生厭倦情緒;因受到挫折(如練習受傷、比賽失利、訓練艱苦等)而轉移興趣。加強理論教學,使學生接受正規系統的體育教育,在大腦中建立正確的體育意識,把實踐中的感性認識聯絡理論,進行抽象、概括、分析和綜合,親身感知體育運動的內在聯絡和奧妙所在,體驗成功的喜悅,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對產生和激發學習的動力與運動的慾望意義深遠。

  3理論教學有助於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認識與掌握某種現象、事物或參與某項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情緒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強大動力。理論知識的鞏固、擴大、加深則是興趣的`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實踐教學中發現,當學生隨著理論知識積累的越多、越深,在學習中,產生興趣的可能性就越大,具備一定理論知識的學生,能運用的抽象概括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對獲得的新資訊分析、綜合,自我糾錯判斷,達到加速運動技能的掌握,提高練習效率之用;反之理論知識不鞏固、不深廣,則出現學習無方向,練習不得法,效率低,容易產生厭倦情緒。

  4理論教學對終身體育養成的促進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全面實施,體育鍛煉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受基礎教育體系不完善的影響,目前大學生參加各種專案,普遍缺乏體育活動的理論指導,這使得自主鍛鍊無法進行自我評價與糾錯,運動效果差、運動水平低;加之體育課程的教學時數有限,多數學生生理結構已趨於定型的現狀,傳統的大學體育教育已經根本無法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運動技能。因此,高等體育教學的首要任務,應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授之以漁”,即強化理論教學,使學生掌握“漁”即方法,學會運用理論知識(方法)對多餘的、僵硬的、錯誤動作,進行分析、綜合,並能夠在自我學習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透過理論教學的學習、強化,達到了從理性到感性的認知過程,真正瞭解體育的內涵和體育與多學科之間的聯絡,對提高體育運動意識和興趣,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5幾點建議和措施

  5.1設立體育理論教學課程

  國家對體育一向高度重視,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較低,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學名存實亡。學生在12年基礎教育中,沒有接受正規系統的體育教育,基本處在“少年兒童時期的體盲”階段。因此,針對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專門開設體育理論教學課程,從根源上改變學生“體盲”現狀,只有掌握一定的體育理論知識,才能結合理論來感悟體育的內涵,才能有意識、有能力地進行科學的訓練和自我評價。

  5.2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

  儘管我國學校體育經歷了7次變革,教學模式不斷更新,但教學中競技體育和體質教育仍處於主流,理論教學卻一直未能從根本上引起重視,造成“換湯不換藥”的局面,而且以傳統的講解示範模式,學生對老師的動作及產生的效果非常重視,但體育教師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技能水平不斷下降,如果仍以示範動作為主流,勢必會造成較差的反應,如田徑專案的跳高,一些身體素質好的學生,不需要什麼動作,高度就可以超過年齡較大的老師,如何解決此類問題,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只有依靠深厚的理論知識。因此,轉變教師的理念,鑽研業務,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利用現代化教學裝置和多種途徑,不斷提高業務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論知識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授學生,這也是完成大學體育文化的傳承和多種教育有機結合的必備條件。

  5.3強化學生的理論意識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及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跑、跳、投上;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活動一下,放鬆休閒一會,這種局面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學校體育的發展和學生終身體育的養成。大學生終身體育的養成要想從不會到會,僅僅依靠每週一次的學校體育課是遠遠不夠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學習之後的遺忘曲線表明,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由此可見,一週以後,學生對上節課的所學內容在大腦中所剩無幾。因此,加強學生在課餘時間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既能減少課堂知識的遺忘,又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如引導學生看體育教材,使其掌握自學自練自評的訓練方法;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製作體育課件,讓學生在製作中,加強與多學科的聯絡,既能真正理解體育運動的規律,更加深學生體育技能的掌握。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最終階段,既是大學生學習體育技能、技巧並且達到技術定型的重要時期,也是終身體育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如果只強調對技能技巧的訓練,會使很多學生因怕苦、怕累而厭倦體育運動,因此強化理論教學,使學生大腦中建立體育理論觀念,學會自學、自練、自評,才能真正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才能使他們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真正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