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錫林郭勒草原》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錫林郭勒草原》教學反思

  許是因為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投入了太多的專心,亦或是上課的過程中自己太過於精力集中,成功的講完這一堂課看著聽課的老師們微笑著滿意的走出課堂時,一陣心慌,一陣暈眩,一陣身心疲憊。設計這種以作文教學的方法貫穿整篇課文的教學這一想法,是學生開始進入三年級,開始接觸作文就萌發出來的。在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能有這種別出心裁的創意是我自己以前也沒有想到過的,主要是學生三年級之後一直想在作文教學上有所突破,也許是整日冥思苦想如何進行作文教學的緣故吧,於是就有了這種滲透寫作方法的創新教學。

  整堂課上的很成功,學生認識到了先概括描述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式,學會了如何運用過渡段過渡句,學會了描寫一個優美的事物要用上一些優美的詞語,用上比喻句等形象的修辭手法。

  也出現了一些非意料中的事情,開始的檢查讀生字詞,沒有想到叫起來開火車讀的一部分學生對一些生字的讀音都不夠準確。第二組出現的五個多音字很多學生都讀不準字音。關於這一環節,課前設計時沒有想到會有障礙,認為學生一遍就能讀準確,強調一些注意事項很快就過去的。現在想想以往聽的一些公開課,這一環節都毫無障礙的順利透過純粹是花架子,那麼多的生字,學生怎麼可能全體都一下子就脫離音節熟記認識呢?而要上成實實在在的一堂公開課,就免不了要花費一些時間知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學,透過指導有感情的朗讀來背誦課文,這一點做得很成功。野草、野花、湖水都是靜止不動的,這種描寫叫做靜態描寫,作者透過描寫展現了草原的`靜態美,由此引導學生猜出相對的會飛會跑的事物的描寫就是動態的描寫,這一步做的非常成功。找出做橋樑作用的過渡段,認識過渡段的作用,也很成功!

  由於陌生的生字比較多,多音字比較陌生,指導讀準字音上計劃外指出了幾分鐘的時間,顯得最後學習過渡段的教學環節顯得有些倉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