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的觀察》教學反思

《一杯水的觀察》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市公開科學實驗教學活動在我校舉辦,次此活動我也承擔了一節展示課任務。在確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試教、修改教案、定稿、展示等一系列活動過程中,感受頗深。

  1、教學設計要走“進”學生。第一稿教案在實驗記錄環節中我充分考慮了培養學生的記錄能力和實驗活動的自主性,在過程中充分放手。但事實上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而這一課又是他們第一次在課堂上動手做實驗,興奮之情可想而知。最令我沒有想到的是簡單的幾個詞他們要寫很長時間,甚至記錄表上的小組成員簽名也要花上幾分鐘。要命的是一人在記錄,其他三個學生就在旁邊看著、等著。看著他們優哉遊哉,我在旁邊只能乾著急。課後,針對這個現象,我採取了三項措施:一、在課前對學生進行了實驗紀律的教育,明確各項實驗要求;二、引入評價機制: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各個小組在實驗課上完成實驗質量高且速度快的,當堂在記錄表上打上一顆星,課後再記載在彙總表格上,學期結束後進行總結評比。三、記錄表上的小組成員簽名可在上課前就由組長簽上,以節省課上時間。此舉果然有效,在展示課上,各小組根據實驗要求抓緊時間實驗,得到星的小組喜氣洋洋,也激勵了其他小組,再也沒有出現“磨洋工”的現象。

  2、教學設計要走“進”教材。剛開始對於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安排,特別是實驗內容我沒能很好的把握。例如比較觀察部分。一開始我把這作為教學重點之一,即讓學生掌握新的比較觀察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再強調這是一種新的方法。後來和同事在一起討論的時候,漸漸發覺,本課只要初步讓學生學習比較觀察的方法,在透過水和果汁、牛奶的比較中進一步瞭解水的特點。這裡有兩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比較觀察的目的還是瞭解水的特點,不能喧賓奪主;二是在比較過程中其實運用的還是前面的.感官觀察的方法,嚴格來說,這裡的比較觀察不是一種新的方法。由此我調整了思路,即讓學生進一步運用感官觀察水、牛奶和果汁,找出它們的區別。這樣設計就體現了教材的安排意圖,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具有層次性。

  3、教學設計以“簡約”為宜。就拿匯入來說,第一稿我以小篆的“水”字匯入,然後讓學生說說古人為何這樣造字,這個字和水的聯絡,再提出我們要向古人學習,透過觀察水發現水的秘密。上後感覺太煩瑣,最後就定為以小篆“水”匯入,學生說出是“水”字,教師直接引入要以古人為榜樣,透過仔細觀察來發現水的秘密。從實際效果看這樣的匯入簡潔且有新意。再以第三環節“示範比較”為例。初稿定為以測試的方式檢測學生對水的感覺,分別透過閉眼、捏鼻用舌判斷,閉眼用鼻判斷三杯牛奶、果汁和水中哪一杯是水,但在實際操作中上來檢測的學生不能很好的配合,不是眼睛睜開了就是鼻子捏不住,影響了檢測效果。後來改為用鼻聞白醋和水判斷哪杯是水;用手摸放在紙杯(不透明)的水和油判斷,結果由於操作簡單,達到了預期效果。又如“總結梳理”環節,初稿我設計了兩個總結專案:一是總結水的特點,二是總結本課學到的方法。事實上觀察方法只要學生掌握,並不要在名稱上掌握的很清楚。學生在總結時很難講到“比較觀察”的方法。在深入鑽研了教材後,我把水的特點放在了學生實驗交流中,不再刻意放在最後環節;而觀察方法也不再讓學生一五一十地道明,但在過程中重點進行了指導。使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不再為總結而總結。

  公開教學活動讓執教者受益的不是最後的成果,而是整個“磨課”的過程。隨著這個過程的不斷深入,我們在教材的理解上、課標的把握上也會不斷的深入,隨著而來的就是我們的教學設計不斷的完善,不斷的貼近學生學習需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而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