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反思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反思

  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既抽象又形象,說抽象是因為肺泡和毛細血管都是很細微的東西,學生對它的理解要帶著想象,特別是毛細血管他們還沒有概念;說形象是因為呼氣和吸氣的過程可以一一細化,從生活中的例項入手,讓學生帶著理解去學習。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先從實驗室借來一些軟尺,發放到各班每組同學的'手中,讓他們在課後對照課本中的“實驗”和“同步學習”上的表格分組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並進行同組同班內的比較。在我做這些的時候,他們都很興奮(學生其實很喜歡自己實踐操作),我很高興他們對這節課內容的學習很有興趣。

  在課上,我先對“壓力”“大氣壓”用生活中的例子做了個引入——高壓鍋加熱,因為裡面的壓力升高而氣流湧出,所以氣體會從壓力大的地方往壓力小的地方流動,當兩邊的壓力達到相同時,氣流也將停止流動;然後又給學生做了個假想:如果我用特殊的手段,把我們教室裡的氣體全部收集到一個小小的玻璃瓶中,那麼教室和玻璃瓶,哪個裡面的壓力大呢?同學們都能得出:玻璃瓶中的壓力大!所以我又給學生得出一個結論:在內容物相等的情況下,容積越小,壓力越大;容積越大,壓力越小!同學們對課前的這兩個問題都比較容易理解,並且我發現,我在講這個內容的時候,班上平時不太聽課的學生也坐直了身子,睜亮了雙眼,張開嘴回答了問題。

  然後,我再在黑板上畫了個體腔簡圖,中間以膈來分成胸腔和腹腔兩部分,再講膈的舒張和收縮,引起胸腔容積的縮小和增大,引起胸腔內壓力的增大和縮小(對外界大氣壓而言),從而導致氣體的撥出和吸入!這只是胸腔上下徑的變化,胸腔還有前後徑的變化,讓學生把手放胸前深呼吸體會一下它的變化。得出胸腔容積的變化與膈肌和肋間肌都有關!

  這節課基本還算成功,學生對氣體的吸入和撥出可以很好的推斷出來。只是自己還拿不準:同步上關於胸圍差的討論應該放在講這些內容之前還是之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