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行道樹》教學反思範文

課文《行道樹》教學反思範文

  《行道樹》這篇在中學課本里並不太起眼的文章,卻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這篇文章就其表層意義而言,是寫行道樹們為了城市的空氣清新憂愁而又快樂地活著,寂寞而又悲涼的活著,痛苦卻又神聖的活著。

  但這就是文章的全部內容嗎,很明顯不是。在到處都是“繁弦急管,紅燈綠酒”的城市生活裡受到汙染的又何止是空氣,這只不過是一個隱喻罷了,比空氣汙染更為嚴重的是人們心靈的汙染。

  在我們的成人世界裡,有幾人的心靈還有最初的純潔與天真,我們一來不停地追求著功名利祿,卻也在追求的過程中不停地拋棄真善美,當這些心靈的“行道樹”都被我們一一拋棄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保護心靈的天然屏障,於是我們的心靈就慢慢地開始蒙塵,且在我們人生漸行漸遠的過程中,我們心靈的塵埃也漸厚漸重,然的我們就像廚房裡的沾滿油煙的燈泡一樣,失去了它應有的光芒。我們的靈魂在塵世的喧囂中變得譟動不安,被橫流的物慾壓榨得不堪重負,苟延殘喘。為了擺脫這種譟動不安和不堪重負,我們會不斷地把身體付於聲色之樂,希望於集體的狂歡與酒精的麻醉中來來消解心靈的孤獨與無奈,可悲的是凡此種種解脫之道皆無法重獲心靈的自由與灑脫,何哉?因為我們的`慾望大重,蒙塵太久,所以積重難返,然而這些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所有的人早已習慣於汙濁了”,置身其中而不願自拔了,把種種病態的生活方式看作生命的一種必然遭遇了,這是何其可悲的!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位學生出生之際都是純淨純善之軀,只是由於受到成人世界的浸染,才有了現在我們面臨的形形色色的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的今天的自己並非完全是自己想成為的那個自己,是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共同鑄就的自己,我們可以想象,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唯利是圖、唯我獨尊的年代還能鑄就多少心理健康的學生。在這個本該是如花是玉、求知若渴初年齡的七年級學生,已經無法從他們的眼睛裡讀出對生命的極其熱愛、對知識的渴望、對真善美的執著,有的是溺愛留下來的軟弱與嬌氣,有的時被遊戲迷離了的雙眼,有的是被暴力教育過的桀驁不馴或誠惶誠恐……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可見,這個年代的教育的確是一一件令人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縱然如此我們也不以選擇隨波逐流,因為我們還掌握著改變他們心性的可能性,又因為《行道樹》告訴我們:“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我想當我們能夠契入孩子們的心靈,能夠如春風化雨般地改變他們的精神世界時,我們一定可以收穫一份深沉的幸福。

  想要改變世界,首先要改變自己。為了能夠完成這個艱鉅的使命,我們首先必須得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使自己擁有一個純淨純善之心開始,把教育的功利與自己的虛榮心拋之大海,否則我們將無法完成啟迪學生心智、淨化學生靈魂、喚醒學生良知的教育任務,且有可能在錯誤的教育道路上越走越遠,也把學生培養成像我們一樣充滿世俗氣息、渾身盡是貪戾之氣的人,會徒增心靈的寂寞者與荒蕪者,那樣我們就是罪上加罪了。既然我們就此生已經深深走入教育的行列中來,我們退身而出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了,所以我們只有選擇高歌猛進,從真心與智慧出發,從愛與包容出發,把教育變成淨化自己也淨化學生的過程,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的過程,讓我們都能站成一棵樹,一棵學生心靈的“行道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