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進行課堂觀察教學反思

我這樣進行課堂觀察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對於聽課者來說,見仁見智。聽課的人不同,所發現的深層意義也不同。筆者在工作中經常參與聽課活動,每次聽課都力求敏銳地透視課堂,發現隱含在現象背後的思想與觀念。

  一、從關注環節到關注細節

  以往聽課,我關注的往往是教學環節,記錄的都是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而對教學過程中師幼互動的細節卻很少關注。經過多次實踐後,我開始關注細節,尤其是觀摩水平較高的執教教師的活動,其教學風格往往就是透過細節表現出來的。因此,在聽課時我有意將細節放大,細細地品味。我特別關注教師與幼兒的對話,將特別精彩的互動形式記錄下來,事後反覆琢磨和推敲。

  二、從關注他人到關注自身

  課堂觀察,觀察的是他人的教學現狀,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學行為。當看到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情景,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教學情形,從他人的成功或失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並及時生髮基於自身教學理解和實踐的教學假設。這種假設其實是對自身教學行為的一種改進。持續的教學行為改進,本身就是課堂觀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一個善於進行課堂觀察的教師,記錄的常常是自己聽課時的即興思考和設計。我們需要有這樣一種反思自己教學的自覺性,有了這樣的自覺,我們的眼睛就會變得敏銳起來。

  三、從關注現象到追尋意義

  我們聽課,往往會侷限於就課論課,就現象論現象,停留在淺層次的探討。對於一個教學現象,我們常常會陷入見怪不怪的誤區,對一些教學頑疾缺乏深刻的批判,更缺少對改進對策的思考。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在進行課堂觀察時,更多的是進行批判意義的觀察,注重具有教學本質意義的追尋,對於那些熟視無睹的教學現象,能真正予以解剖並探詢問題的根源及變革的策略。

  如,兩位教師同時進行一個主題“互相幫忙真快樂”,所選題材都來自於幼兒的生活,而兩位教師卻採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甲採用的是情景表演,讓幼兒在幾種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先體驗互相幫忙的快樂,再引申到社會,關心殘疾人和需要幫助的人;教師乙在活動中主要採用了故事教學,讓幼兒在理解故事情節中理解幫助別人的快樂。從表面看,兩位教師的設計似乎都合情合理,但從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來看,教師甲組織的活動中,幼兒留下很多的驚喜:幼兒的合作由生疏到默契,互相幫忙由激發到自發,合作的快樂體驗洋溢在笑臉上,表現在溫柔的話語間和靈巧的小手上。而教師乙組織的故事教學中,一些幼兒只對欣賞故事感興趣,而到了提問環節對教師簡單枯燥的談話不感興趣,東轉西看……比較兩位教師採用的方法,一個重體驗,一個重說教。從幼兒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甲的教學方法讓幼兒真正“做中學,學中樂,樂中悟”,體現了問題來源生活,體驗針對生活,教育服務生活,值得推廣和學習。而教師乙的故事教學在活動的後半部分,如果設計一些相關的'體驗活動,效果會更好。

  可見,對教學意義的思考和追尋,促使我們在理性與實踐上獲得新的認識、新的提升,從內心培植起一種研究、探求的眼光與意識。

  四、從關注成效到關注問題

  很多教師在聽課時,往往只關注課堂的實際效果,而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對發現的問題雖能進行一些必要的探討,但是沒有系統和深刻的分析總結,只是一種不自覺的研究行為。如在繪畫活動“跳動的靈感”中,教師給每個幼兒準備了大圓桌一樣的大白紙,首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在上面畫“意願黑白畫”,再根據教師的口令向一定的方向進行身體移動,在別的小朋友的畫上進行添畫和創作。接著,讓幼兒用水溶性顏料進行塗色,最後用水刷開。乍一看,這種繪畫活動形式新穎,幼兒創作的效果確實不錯。很多聽課教師在旁嘖嘖稱讚。

  而我卻看到了這樣的情況:兩名幼兒很不願意離開自己的畫,但面對老師的指令,只能依依不捨地離開;有的幼兒看到別人在自己的畫上面亂畫,流露出很生氣但又無可奈何的表情。幾次輪換後,一些幼兒拿到別人的畫後,不假思索就隨意亂畫。不難發現:在教師的眼裡,幼兒成了沒有一點自由和主動性的“機器人”,完全在教師的高控制下作畫;幼兒完整的構思、美妙的想法常被教師的突然的換位指令“快”打斷,應對教師反覆提醒的“快”,幼兒沒有時間對別人的畫進行認真思考和創作,只能做簡單和隨意的認同。而所謂的添畫,也是胡亂的不負責任的新增。雖然帶班教師很自信繪畫形式的創新,但她忽視了對幼兒的觀察,以及幼兒繪畫藝術心理的尊重和理解。我覺得有些不妥,事後我把我的想法跟這位老師進行了交流,並且提出了改進的方法:給幼兒創作的時間延長,讓幼兒自由選擇同伴的作品進行新增,允許幼兒不換位繼續創作自己的作品。這位老師採納了我的建議,對活動設計進行改進,如:換位的訊號也由原先的“快”字,改為了舒緩的音樂,讓幼兒在規定的空間裡主動調整自己的計劃,合理安排自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