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

初二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

  導語: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歡迎大家參考!

  教學要求

  1.學會蒐集並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

  2.透過地圖、圖片及統計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河段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結構分析

  選編本節內容基於以下幾點考慮:(1)以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為例,運用相關資料探究河流治理與開發的方向和方案,以培養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樹立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觀念。(2)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河湖知識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概括歸納黃河與長江水文基本特徵的地理思維能力。(3)以影象系統為依託,瞭解和掌握有關河湖的基礎知識,為遷移應用這些知識,形成能力和價值觀念打下紮實的基礎。(4)從知識方面分析,既照顧了中國河湖概況的面,又突出了黃河治理和長江開發的點,做到了點面結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絡。

  基於上述的設計思路,本節呈現了下面的結構特點。第一,外部結構特點為縱向遞進關係──源流概況、影響因素、水文特徵及水利水害。第二,內部結構特點為橫向平行關係。

  內容點析

  1.眾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圍繞著河湖的基礎知識、我國不同型別河湖的特點,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而展開的。

  第一,關於河湖的基礎知識,教材採取了以地圖疊加文字說明和主圖疊加附圖的形式,淡化了內外流域的界線,突出了內流河和外流河這一基本概念、內外流域面積的差異及我國的河流主要分佈在東南部的外流區等內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統計曲線圖,可分析得出結論:(1)東部地區河流的汛期多出現在夏季;(2)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現結冰現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為零),枯水期時甚至出現斷流。並結合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楊林和羅布泊的景觀圖片,來說明西北內陸河流的基本特點──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豐,蒸發與滲漏嚴重,出現了許多季節性河道。第三,本節活動式課文的設計力圖達到以下目的。(1)鞏固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影象知識,透過中國政區圖的閱讀,為學習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奠定了基礎。(2)透過統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地形知識,瞭解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大江東去的趨勢。(3)透過統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氣候知識,瞭解我國從北到南雨季的長短決定了河流汛期長短的規律。(4)透過對圖2.29中黃河花園口站與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內變化的比較,瞭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長短對灌溉、航運、發電量及洪澇災害的影響。第四,教材還穿插了京杭運河的閱讀材料,目的是介紹它溝通五大水系、航運價值以及服務於南水北調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維能力培養,著重體現在對地圖及圖表資訊的`認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過程之中。

  2.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圍繞著對黃河的整體評價、黃河各河段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方案的研討而展開的。

  第一,雖然本部分教材的重點是在黃河的環境問題與治理上,但從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功能考慮,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介紹了黃河為中華民族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及其帶來的災難,極具震撼力,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1)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及其開發──龍羊峽圖;(2)黃河水資源的灌溉作用──寧夏平原圖;(3)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黃河起源地──黃河源頭圖;(4)流域內所蘊藏的旅遊資源──壺口瀑布圖。上述內容的呈現又是建立在知識(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資源利用型別)、能力(獲取圖例資訊)和價值觀念有機融合的基礎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個亮點是對黃河上、中、下游劃分的呈現方式。教材沒有直接在正文裡描述,而是在地圖上以設問的形式提出,為下面的教材展開留下了一個伏筆。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過分強化地理界線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這一基礎知識將在後面黃河中下游的環境問題及治理部分得到鞏固練習,這樣就使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由死記硬背的機械識記層面,上升到在應用過程中鞏固提高的應用能力層面。

  第二,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及其產生的環境問題(包括對下游的影響),是本部分教材的重點內容。關於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1)讀圖2.23“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與年平均輸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並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2)關於成因,教材簡明地介紹了中游干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流域面積較大;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本區植被破壞嚴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3)為了給師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教材沒有就地形、氣候及植被等影響因素進行詳盡地分析,目的是讓學生遷移已有知識與能力,自主展開學習過程。

  有關下游產生的環境問題,教材透過敘述性課文與活動性課文結合,以及因果推理遞進的方式加以體現,並強調以下幾個方面。(1)平原區的地形對河道寬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響。(2)受地形影響,泥沙在下游沉積並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3)河床不斷升高,人們被迫築堤束水。(4)暴雨來臨,隨時隨地都有決口的危險。(5)歷史上的黃河水患災害。(6)由圖2.34中黃河下游狹窄的匯水面積、沒有支流匯入等資訊,也可推斷“地上河”的形態與隱患。此外,基於複習鞏固和內容拓展的考慮,教材還提供了圖2.35,全面地展示了黃河整個流域的環境問題──上游的荒漠化與凌汛問題;中游的水土流失問題;下游的“地上河”隱患與凌汛問題。

  第三,關於黃河各河段環境問題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劃分──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其次以黃河斷流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並以此誘發學生探討治理黃河流域其他環境問題的動機,並嘗試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養重在獲取圖文資訊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3.長江的開發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圍繞長江的源流概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洪澇災害的治理等問題來展開的。第一,教材結合圖2.36介紹了長江的發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積、長度、水量等情況;點明瞭“水能寶庫”“黃金水道”的作用;結合圖2.37 “長江干流地形剖面”,讓學生理解性地記憶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第二,關於長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教材詳盡地提供了長江流域水系圖、幹流地形剖面圖、長江航運圖及圖2.39等項資訊,為學生推理分析長江的水能資源優勢、現實和潛在的航運價值及當前航運中存在的問題創設了情景,以展示開發長江水能潛力、克服航運阻力的信心和思維過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論聯絡實際,開放性地介紹了荊江裁彎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義,透過閱讀圖中廢棄河道資訊,加強學生理解該工程對改善長江中游航運效益的意義,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準;透過分析影響長江通航的障礙因素、設計解決方案,樹立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第三,在介紹長江開發的同時,教材在活動式教材中利用較多的篇幅,提出了長江洪澇災害的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逐步樹立興利除弊的環境意識──防治洪澇災害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長江的水資源,挖掘其航運價值與水能潛力。從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內容的選取對學生擴充套件有關長江洪澇災害的知識、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樹立防災減災、變害為利、人地協調等價值觀念意義重大。

  教材呈現長江洪澇災害內容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1)在閱讀材料中,介紹了因為人與水爭地的矛盾,築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調蓄江湖水資源的能力,導致歷史上長江洪澇災害頻繁發生。(2)以思考練習的方式介紹了近年來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生的頻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從降雨、植被、湖泊及人為等因素入手分析,歸納洪澇災害的成因。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新課匯入】

  新課匯入可運用下列方式:教師出示掛圖“中國水系”或自行繪製的投影片“青藏地區河流和湖泊分佈圖”“長江中下游地區河流和湖泊分佈圖”,提出問題:看到地圖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麼?

  這樣匯入新課,直接進入主題,增強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分佈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一特點一目瞭然。

  【眾多的河湖】

  學習內、外流河的概念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圖2.28“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佈圖”,找出長江、黃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問題:這幾條河流最終流向何處?有哪些河流與長江、黃河一樣最終流入海洋?它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哪些地區?有哪些河流與塔里木河相類似,不能注入海洋?它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哪些地區?運用地圖觀察例項,概括總結內、外流河及內、外流區的概念,這樣比較適合初中學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礎上,運用同樣的教學方法,結合書中影象,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學習內、外流湖的概念,瞭解內、外流區的分佈及面積的差異等知識並完成活動題1。

  對於河流水文特徵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圖,提出以下思考問題:四條河流分別分佈在我國的什麼地區?四條河流什麼季節流量最大,什麼季節流量最小,為什麼?黃河、松花江為什麼在冬季出現枯水期甚至斷流?學生透過讀圖、思考及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瞭解我國外流區河流水文特徵的共性,透過完成活動題3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水文特徵的差異性,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不同地區河流水文特徵有明顯差異?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透過引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加以瞭解。解答此題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閱讀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型別分佈圖,在圖中找出這些河流,說明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氣候區。在此基礎上,瞭解地形、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找出其內在的聯絡。當學生明確了地形、氣候與河流之間的關係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塔里木河和羅布泊的圖,討論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河流的水文特徵,並與東部外流區河流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性。

  【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學,建議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對黃河的認識能夠較為客觀。這部分教材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問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念的最好例項。首先從正面入手,引導學生閱讀黃河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對應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觀圖片,瞭解黃河流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第二步,結合活動題1,使學生了解黃河的憂患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不同河段產生的環境問題各是什麼?在學生對黃河不同河段的問題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導學生透過讀圖,分析產生環境問題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分別是什麼?

  瞭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含量大的特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透過閱讀圖中的資料,可以使學生對黃河中游地區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個感性認識。分析成因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閱讀中國地形圖、相關的氣候型別圖、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及教材中提供的黃土高原地區地表景觀圖,儘可能為學生提供一些反映黃土高原地區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狀況的錄影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透過分析,明確造成黃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為因素是什麼,自然因素是什麼。由中游地區的泥沙含量大,聯絡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變化,結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圖、歷史上黃河下游氾濫範圍圖,說明中游地區的環境問題對下游地區產生什麼影響?造成的隱患是什麼?

  對於上游地區的荒漠化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地區的氣候型別分佈圖及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區植被破壞的錄影帶或景觀圖片、幻燈片等,依次說明這裡荒漠化嚴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解釋凌汛的成因,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與不產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麼不同?由此說明引起凌汛發生的自然因素是什麼?透過分析應使學生明確產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學生了解黃河不同河段的憂患後,指導學生閱讀關於“根治黃河”的閱讀材料,完成活動題2,透過閱讀和解題,使學生明確針對不同問題應該採取不同措施,鼓勵學生充分開展發散思維,為解決黃河的問題獻計獻策。

  【長江的開發】

  瞭解長江資源的開發利用,首先應該瞭解長江的源流概況。因此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長江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以及中國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圖,明確長江的發源地,上、中、下游的劃分,以及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主要氣候區,在此基礎上,分析長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哪些河段有利於航行。在分析水能資源豐富的河段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長江干流剖面圖以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長江流域水系圖,分析水電站的分佈與地形地勢之間的關係。

  瞭解長江水運狀況,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長江航運圖,說明哪些河段航運能力比較強,結合地形地勢、氣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運能力強的原因。結合荊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圖,說明哪些河段航運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麼。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討論解答此題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給與學生討論的時間,特別應該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設想。

  分析長江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可以從閱讀材料、洞庭湖面積和容積變化示意圖入手,透過學生閱讀“平垸行洪導長江”的資料和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導致洪澇災害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圍湖造田,減弱了湖泊對河流水量的調蓄能力。對於發生洪澇災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透過討論、解答活動題2加以瞭解。在解答此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氣候特徵對洪澇的影響,上、中游地區植被的破壞為什麼容易形成洪澇災害,長江水系干支流的分佈特點對洪澇災害出現的影響等,透過分析,應使學生對於河流發生洪澇災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並能夠初步明確其中的因果關係。“長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較”的資料,應該指導學生認真閱讀,使學生對於洪澇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人地協調發展觀念和意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