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八年級物理下冊《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3、理解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透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教學設想 重點: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對慣性現象的理解  教學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雞蛋、硬紙片、鐵架臺、細線、紙箱、木塊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

  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絡.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絡.

  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後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

  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新課: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強調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後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為什麼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後停下

  2)教師提問:

  小車滑行的距離怎麼長了?

  (學生回答)

  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

  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

  最後,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的'第一條規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鑽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二.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那麼,什麼是慣性呢?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於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援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裡。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教師強調:慣性是萬物皆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外力、處於何種狀態無關。慣性由物體的質量決定,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不是力,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慣性只與物體     質量     有關。

  與物體的速度,體積等無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