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部分教案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部分教案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二、【課程標準】:

  四、【相關知識】:

  (1)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

  (3)文教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競爭包括文化競爭。

  五、【方法點津】:

  (1)根據教材中提供的事實材料及設問把握教材內容。例如,“傳統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部分,設問問我們: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從而引出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

  (2)閱讀教材,把握知識框架,理清教材編寫思路。具體思路是:什麼是傳統文化—’文化具有繼承性—一傳統文化繼承的表現—一傳統文化的特點—,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一文化在繼承中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3)廣泛蒐集相關材料,深人體驗,領會所學理論。例如,蒐集口常生活中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的事例,深入體會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六、【課文導語】:

  我們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也是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積累下來的。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才能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

  七:【新課教學】:

  第一框題 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課程標準】:

  2.4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新課教學】: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課堂探究:(1)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如果知道,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2)結合自己的經驗,你還能列舉出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可略舉一兩個事例加以說明?

  ◇探究提示:(1)①針灸起源於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針剌法萌發於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時,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是砭石,後來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關係,當身體有不適時,用火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針灸。針灸早在公元6世紀就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現在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已傳到世界各地。

  ②京劇,清朝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同治、光緒年間皮簧班中陸續出現了一批著名演員,他們善於吸取其他地方戲的各種優點,並在藝術形式方面敢於革新嘗試,迅速促進了皮簧戲的發展,終於形成一個嶄新的劇種----京劇。近百年來,這個劇種遍及全國,已成為中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種。

  ③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 000~6 000年左右的黃河中游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2)傳統文化還具有相對穩定性、鮮明的地域性等特點。例如:我國傳統文化崇它的形成與發展和人們的認知、信仰等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

  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我國的傳統習俗豐富多彩,儲存有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華,在維繫中華民族成員間相互理解與信任、促進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都曾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課堂探究:(1)你知道上述習俗的由來和演變嗎?

  (2)在你看來,這些習俗能夠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麼?

  ◇探究提示:(1)①一般認為元宵節以漢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為其開端,大約從公元3世紀開始,慢慢形成的一種節日;元宵節在南北朝時發展成一固定的節日。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②端午節的起源據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國的大夫,熱愛祖國,後因小人誣陷離間而被流放。楚國被秦國攻陷後,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羅江自盡。人們划船在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後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魚吃屈原的屍體,後來演變為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③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還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少數民族的風俗,可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查閱、收集資料來回答。

  (2)這些習俗能夠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傳統習俗具有繼承性,在日常生活中,傳統習俗總是無聲地感染和薰陶著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習慣;傳統習俗也都經歷了一個不斷自我篩選和棄粗存精的過程。

  (2)傳統建築的繼承:

  ①我國的建築分為宮廷建築、民用建築、宗教建築、橋樑建築、園林建築和城市建築幾大部分,這些建築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都表現出自身的特色或特點,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建築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築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色彩。中國古代建築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屹立於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併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經過長期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傳統民居的主要代表型別。四合院以南北方向為主軸線,坐北朝南的北方成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東西兩側建有東西廂房。與正房相比,廂房的進深和高度都小,以強調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稱南房;大門一般開在院子的東南角或西南角,大門裡面都建有山牆影壁,以遮擋視線。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適,室內室外活動都有足夠的空間,而封閉的圍牆又保障了院內的安靜與生活的隱秘和安全。正是因為這些優點,四合院成為我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數量多,分佈廣,為漢、滿、白等許多民族所使用,遍佈全國城鎮鄉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課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麼樣的傳統民居?你能指出這些民居所展現的傳統文化內涵嗎?

  (2)有人說,傳統民居佔用了太多的土地資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們應該將其徹底拋棄。你贊同這種觀點嗎?

  ◇探究提示:(1)同學們可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回答。

  (2)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薩族、藏族使用的氈房,易建易拆,是移動的,使用非常方便,不佔用土地資源;有些傳統民居確實佔地過多,但傳統建築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予以適度保留,不可全部拋棄。

  (3)傳統文藝的繼承:

  ①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我國古代文學創作種類繁多,作品浩如煙海,留下了許多聞名中外的名著;剛勁有力的書法,絢麗多彩的繪畫,旋律優美的音樂,威武雄壯的雕塑,輕盈飄逸的舞蹈,無不給我們以美感、以力量、以心靈的震撼、以感情的昇華;中國傳統文藝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有自己獨特的光輝,是東方文藝的代表。

  ◇點撥:教材“相關連結”欄目介紹了我國傳統文藝的情況,說明我國傳統文藝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幫助我們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4)傳統思想的繼承

  ①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澱中形成的理淪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中國傳統思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和整個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足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核心。

  ◇課堂探究:毛澤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探究提示:毛澤東重視對傳統思想的繼承,提倡要對中國優秀傳統思想進行吸收、消化、總結,做中國優秀傳統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課堂練習:

  1.下面不屬於漢族傳統習俗的是( )

  ①中秋節賞月 ②潑水節③那達慕大會④元宵節看花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屬於漢族傳統習俗,可排除;②是傣族傳統習俗,③是蒙古族傳統習俗。故選C。

  2.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結構體系獨特②藝術造型優美 ③藝術裝飾豐富 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不難選出D。

  3.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澱中形成的( )

  ①理論觀點 ②學術思想 ③道德觀念 ④文學藝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傳統思想的含義,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經過不同的時代仍然會保留著原有的基本特徵,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會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但傳流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不容易改變的,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存在差異,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各民族傳統文化存在差別是因為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繫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點撥:教材“相關連結”說明臺灣同胞的各種文化活動,都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徵,說明了兩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維繫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是推動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

  ◇課堂練習:

  我國傳統文化崇尚“浩然正氣”,今天我們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正氣”,同時賦予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內涵,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 )

  A.相對穩定性 B.鮮明民族性 C.較強融合性 D.明顯滲透性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根據教材,不難選出A。

  2.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

  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課堂練習:

  我國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稱為“六禮”,依次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與現在的婚禮有巨大的差別。關於這種變化,說法不正確的是( )

  ①這種變化與生產力的發展無關②傳統文化的內容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③這種變化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④這種變化對人的發展起著消極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說法錯誤,與生產力的發展有關;④說法錯誤,對人的發展應起著積極作用;②③說法正確。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課堂探究:你認為,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你能夠用事例說明你的觀點嗎?

  ◇探究提示: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例如,“忠”是我國古代倫理道德的最高原則,《左傳》中的“臨患不忘國,忠也”,要人們儘自己最大努力,為維護國家利益而獻身,是積極的,對現實生活來說就是財富,應該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對現實生活來說是包袱,應該拋棄。

  ◇課堂練習:

  對於傳統文化,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誰也不能不面對它的影響。下面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有( )

  ①民族②國家③社會④個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傳統文化的影響,由教材不難選出D。

  2.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呢?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例如,古代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講述了24個古人非同尋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為的舉動。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提倡;但“二十四孝圖”中的“刻木事親”“埋兒奉母”的故事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這些具體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對待傳統文化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課堂練習:

  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正確的態度是( )

  ①取其精華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繼承④古為今用

  A.①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由教材不難選出D。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