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蝙蝠和雷達》優秀教案設計

小學語文《蝙蝠和雷達》優秀教案設計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作者以簡潔、準確的語言,介紹了蝙蝠的嘴和耳朵的特殊作用以及對於發明雷達的啟示,揭示了蝙蝠和雷達的內在聯絡,介紹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向我們介紹了某些仿生學的知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一般比較重視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因此,這課的教學目標通常定位為: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絡。

  2、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有了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課程目標,我想我們的教學也一定要做些新的嘗試,以便能更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

  一、教學目標新

  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陣地,而且是展示生命價值的舞臺;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而且是生長生命的土壤。教師在教學目標中既要有“智商” 的培養目標,又要有“情商”的培養目標。新課程標準試驗方案中指出,在課程目標上,過去強調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現在更強調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情商”。

  在《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於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絡,透過自己讀課文就能發現,再多讀幾遍就能弄清。如果把弄清他們之間的關係作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實際上等同於透過記憶儲存知識,既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又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同時減弱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因此,我們給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科學家科學的思維方法、求實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形成運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價值觀。

  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能使他們產生探索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教學目標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對於以往的教學來說這是一個新的探索。

  二、教學過程新

  由於教學目標中,我們強調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隨之而來的教學過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1、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性發展。

  在教學《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時,我們的教學分為三個層次:1、自讀理解,調動情感。以往的教學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所謂引導,即是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接受,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學生的情感因素被忽視。漸漸地,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中“麻木”起來。現在,我們在教學中,充分信任學生,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看看自己讀書讀懂了些什麼。這樣真正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他們知識的起點、他們還需要了解什麼。在學生的發言中,我們看到,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問題:飛機夜間能夠安全飛行是因為人們從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啟示;蝙蝠探路不是靠眼睛,而是透過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進行的;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髮明瞭雷達;蝙蝠探路的秘密是透過嘴巴發出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傳到耳朵裡;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嘴,熒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看到這裡,你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我們再也不可能像原來那樣,繼續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弄請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上了。因此我們認識到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必須充分的信任學生,因為它所帶來的是學生所給予的巨大回報,有時他會讓你感到意外,甚至是令你驚喜。

  讓學生自讀理解這一過程,學生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所獲得的知識經驗,雖然有的還很淺顯,但學生對課文有了自我的理解,並給了他們巨大的醞釀情感的空間,使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到了自己體驗學習的成功快樂,從而產生了樂於學習的積極態度,對於進一步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過程,培養態度:

  從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絡。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

  我們認為以往的教學中,只把弄清蝙蝠和雷達的聯絡做為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就存在中結論、輕過程的問題。我們把科學家是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做為本課的研究重點,激勵學生探索,發展學生的思維。我們的做法是:當學生自讀理解之後,自己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接著,再請同學們看看科學家是如何發明雷達的。經過學習討論,同學們發現,科學家發明雷達經歷了四個過程:發現問題(蝙蝠夜間能夠安全飛行,飛機夜間飛行存在很多危險)、提出問題(蝙蝠夜間是怎樣探路的?是不是蝙蝠的眼睛非常敏銳?飛機夜間飛行能不能像蝙蝠那樣安全呢?)、解決問題(透過試驗研究,得出結論。)、摹仿發明(摹仿蝙蝠探路的原理,發明雷達。)在學習中,學生知道了科學家透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了:同樣是夜間飛行,蝙蝠很安全,而飛機卻不能在夜間安全飛行這樣的問題,這教會了學生要用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這樣才會有所發現;學生看到科學家發現了蝙蝠夜間能安全飛行,提出了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的眼睛是不是特別敏銳?這樣的問題,他們知道了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來提出問題(弄清蝙蝠探路的原理,可以解決飛機夜間飛行的安全問題),可以根據人們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人類和動物一般都是用眼睛探路的)。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銳這個問題又使科學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因此學會提出問題是非常關鍵的。然後,教師和學生一塊兒著重探究科學家是如何試驗的。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進行角色換位,“假如你們就是科學家,四個同學組成一個科學研究小組,開始進行試驗。”要求有明確的分工:負責場地佈置的、負責試驗方法的、負責記錄試驗結果的、負責得出試驗結論的,還要求每位科學家談談自己是怎樣想的(比如:場地佈置方面,談談為什麼選擇一間屋子?為什麼要橫七豎八地拉些繩子,還要系些鈴鐺?實驗方法方面:為什麼要先蒙上眼睛?……這些問題體現了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還可以由其他同學提出疑問,由試驗人員來解答)。

  學生進行角色換位的過程,讓學生去體驗科學家的研究情景,使他們獲得了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他們顯得興奮、投入,他們感受到科學研究的樂趣,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揭開了科學研究神秘的面紗,他們感到,原來科學研究是這樣的啊,我們也能搞科學研究了,雖然這不出自於孩子們的口中,但這確實形成了這樣一種潛移默化的態度,這種態度是積極向上的,對他們終生受用的。

  科學家是如何得出結論的?這個問題也非常值得學生探究,因為每次試驗,他們都會得到一個結論,第一次試驗的結論是:蝙蝠飛行不是靠眼睛。第二次、第三次試驗的結論是:蝙蝠探路和嘴巴有關、蝙蝠探路和耳朵有關。三次試驗的結論是: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當他們學到科學家透過反覆試驗弄清了蝙蝠探路的秘密時,同學們從“反覆”一詞中知道科學家經過了無數次的試驗才發現蝙蝠探路的秘密,體會到科學研究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搞科學研究就應該有不懈努力的、求實的科學態度。

  3、拓展延伸,形成價值觀:

  當他們學到科學家發明雷達這一部分時,我們又讓他們想一想,科學家的發明有什麼目的?學生知道雷達使飛機能夠安全飛行,從而明白了科學家的發明是為人類服務的。這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積累談談還有那些發明是人們從生物學中得到的啟示?學生思考後有了反饋:人們從齒輪形的小草割傷了手指中受到啟示,發明了鋸,人們從蜻蜓飛行的原理中受到啟示,發明了直升機……趁著這個時機,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學生們表示也要向科學家們一樣發明許多東西,為人類服務。這不就是形成了一種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價值觀嗎?這不是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體現嗎?

  透過這篇課文的探索,我們感到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讓情感、態度、價值觀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充分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語文的人文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