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古埃及、古希臘、古代中國的文明起源於農業文明,知道農業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瞭解我國古代農業文明在人類生活中所發展起來的對土地的崇拜、絲綢文化和茶文化。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46~47頁。

  教學準備

  1.收集世界古代農業文明的資料。

  2.蒐集有關我國農業文明的資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匯入。“我們已經知道了,既然人類早期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是從農業生產開始的,那麼世界人類的早期文明當然也就必然是在農業的基礎上孕育和發展起來的。”

  2.閱讀與討論。欣賞教科書第20頁古埃及的歷史圖畫、古希臘的陶器和第21頁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的照片,並討論“這些畫面告訴我們什麼?”透過討論知道:古埃及人民在4000多年前犁田種植農作物的生動景象,造就了尼羅河流域發達的農業,享有古代世界穀倉的美譽。壁畫中反映了古埃及發達的農耕、種植情景。古希臘陶器上的圖畫反映著古希臘很發達的耕作、種植農業,由於古希臘地處歐亞大陸交界地帶,所以古希臘的農業文明對歐洲和世界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地處北京中山公園的社稷壇,又名“五色土”,取華夏大地上五種顏色的土壤供奉在社稷壇上,表明我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舊北京還設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和蠶壇專門進行供奉和祭祀,說明由於農業提供著人類的衣食之源,對農事的崇拜足以證明我國的古代文明源於農業,而正是這種高度發展的華夏古代農業文明,對世界的發展曾經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3.全班探究。閱讀教科書第20頁老師的話、第二段課文和豆博士的話,思考並討論:“為什麼古埃及、古巴比倫和我國古代,都創制了曆法?這些曆法各有什麼特點?”透過討論知道:“古埃及、古巴比倫和我國古代為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都創制了曆法。種植農作物必須瞭解氣候和季節的變化規律,因此曆法的創立是為了農業發展的需要,是農業文明的成果。”古埃及的歷法是太陽曆,是現在公曆的前身;古巴比倫曆法的特點是月和星期的劃分;我國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把農業生產和農事活動安排進曆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4.自由討論。讓學生展示他們蒐集到的資料,並結合書上的圖片、資料一起討論,教師也可以提供資料。

  “你知道中國的絲綢和茶葉嗎?知道中國的絲綢和茶葉對世界產生的影響嗎?”透過討論明確:絲綢和茶葉是中國古代品質最好、外銷數量最多、最具中國特點的農產品。中國大量的優質絲綢、茶葉,透過絲綢古道遠銷到西亞和歐洲,把中國古代的絲綢文化和茶文化傳播到了世界。

  “你見過用絲綢製作的服裝和飾品嗎?你知道絲綢是用什麼製成的.?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絲綢的事情?”透過討論知道:“養蠶在我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前,我國人民就已經開始種桑養蠶了,悠久的養蠶業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絲綢以其質地輕柔、美麗、穿著舒適,成為我國曆史悠久、質量最高的紡織品。千百年來,絲綢不僅美化著我國人民的生活,而且走向世界,為我國帶來了崇高的聲譽。”

  “你的家人有飲茶的習慣嗎?你知道有哪些飲茶的習慣和風俗?”透過討論知道:“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飲料。我國茶的發展歷史悠久,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和黑茶(沱茶

  磚茶),有很多著名品種。喝茶的習慣也很多,像中國茶道、喝功夫茶等。”

  5.教師總結,佈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教師應當蒐集一些資料,如果學生準備不足,可以做適當的補充。

  2.啟發學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相關資料,如本地有沒有對土地崇拜的文化遺蹟、與飲茶有關的資料等。這樣的資料應當充分利用。

  家庭作業

  就本課題的學習,採訪父母和長輩,加深對絲綢文化、飲茶習慣的瞭解。

  評價建議

  對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收集資料的能力進行簡單評價。

  課文說明農業文明在人類歷史中的地位。尼羅河流域發達的農業,造就了輝煌的埃及文明。埃及文明的兩項成就。啟發學生思考農曆的科學性。古希臘的農業文明對歐洲影響深遠。土地是農業文明的基礎。本頁照片及文字介紹了我國農業文明的若干成就。質地輕柔、色彩豔麗的各色絲綢,是蠶寶寶吐出的絲紡織而成的,絲綢是中國農業對世界的偉大貢獻。飲茶習俗產生了茶文化,伴隨著茶文化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茶具。中國的茶具種類很多,製作考究,造型典雅。(參照教材第20、21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