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分子》教案模版

《認識分子》教案模版

  《認識分子》教案模版

  三維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不變的最小微粒;瞭解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過程;瞭解大多數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為10-10m。

  ⑵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宏觀物質及現象的觀察和分析,瞭解人類認識物質結構的過程,運用猜想、實驗和計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不變的最小微粒,瞭解大多數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為10-10m。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看圖和自己動手做實驗和計算,使學生初步體會微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興趣,使學生樂於探索微觀世界。

  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透過觀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而對分子概念及其直徑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方法:

  猜想是經驗素材和科學理論之間的一座橋樑,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探究經常需要猜想。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本節的學習中,更要注意科學猜想。注重猜想能力的培養。另外,更廣泛的獲取直觀形象的材料,也是學習好本節的關鍵。

  以學生觀察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教學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對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和看圖片得出。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時,要使學生逐步體會猜想是物理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並指出我國在代思想家在這方面也做過貢獻,加深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得出分子概念後要引導學生對於自然界中確實存在分子這種物質找出事實證據來,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關於分子的大小,可做一個打足氣的氣球會逐漸變癟的演示實驗來供學生觀察與思考,這個實驗可在幾天前先給氣球充足氣紮緊掛於教室內,也可讓學生回家完成,透過這一現象由學生討論分析,可以得出很多的猜想和結論,但分子是非常小的這一結論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油膜法”測分子直徑的實驗,可簡要說明其原理、方法,然後用多媒體動畫進行演示,對於所測出的分子直徑的計算由學生自行算出.

  對於分子的數量級之多,學生往往缺乏感性認識,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比喻和課後作業中的習題加以說明。

  教學過程:

  ㈠新課引入:

  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理現象來引入課題,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並提出問題。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簷滴水時間長了,為什麼能“水滴石穿”呢?厚厚的鞋底穿久了為什麼底會越來越薄呢?如書96頁圖5-1所示,鐵鏟用久了為什麼會變薄呢?當我們走近花園時又為什麼能聞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呢?對於這些問題,人類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麼想的呢?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節“認識分子”。

  ㈡新課教學:

  1、德謨克里特的猜想

  ⑴讓學生閱讀課文第96至97頁中內容,想想人類是怎樣認識分子的?

  我們注意到人類在認識分子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測和想法,我們把這種科學研究方法稱為“猜想”。

  ⑵什麼是“猜想”呢?

  讓學生看課本第96頁下面的方框圖:“猜想是經驗素材和科學理論之間的一座橋樑,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學探究經常需要猜想。”

  告訴學生猜想必須以科學事實為基礎,不能憑空亂想,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根據;對於猜想的正確性,我們又要透過實驗和實踐去檢驗。

  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透過看課文後,你認為古代人們是怎樣認識分子的呢?提出過怎樣的猜想呢?

  古希臘的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塊物質是由極小的物質粒子組成的。他把這種物質叫做“原子”,意思是這種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際上在德謨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紀,我國古代思想家對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這一問題就有研究和記載:他們認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成的;戰國時期《中庸》也寫道:“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麼叫分子

  ⑴分子概念的在德謨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後的2000多年中,科學家進行了無數的探索和實驗。隨著化學學科的發展,化學家從實驗中發現,自然界中確實存在著能保持物質性質不變的最小微粒。1811年,義大利物理學家阿伏加德羅首先把它稱為“分子”,而且任何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質性質不變的最小微粒稱為分子;

  ⑶一切物質都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如何物體,無論它們大小、輕重有何不同,也不論它們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能說明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嗎?請大家一起看課本圖5-3思考並討論一下。

  一座大樓、小石塊是由分子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組成,大的動物河馬、小動物螞蟻也是由分子組成的等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