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及芽的形成》教案

《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及芽的形成》教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全過程(事先要查詢一些資料)

  學生進行探究

  芽的種類

  準備枝條、掛圖和擴充資料

  討論分類

  芽的結構

  提供模型、講解結構、放錄影,用教鞭演示芽的生長過程

  指導學生做一個圓白菜的葉芽縱剖學具

  頂芽和側芽的關係

  放錄影

  討論、舉例、觀看錄影

  教學活動設計

  一、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

  目的:透過對水稻種子萌發的條件的研究,進一步熟悉變數控制法在工業和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一)提出問題:有一水稻的新品種,要在工廠裡育苗,如何獲得它的最高萌發率?應怎樣獲得最適宜的條件?

  (二)分析和假設:教師提供其它種子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讓學生確定實驗的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最低含水量和最高含水量。提出假設。

  提示:(1)注意給定的條件,空氣可以滿足,如何可以控制才能得到最適宜溫度和含水量?

  (2)注意設定實驗中的變數控制問題

  (3)首先要查詢有關資料,看看水稻其它品種的萌發溫度,含水量是怎樣的?

  (4)找到最低、最高溫度;找到最低、最高含水量。

  (5)分別給定區間內的不同點的溫度,水分設計對照組,觀察紀錄。

  (6)想一想能不能設水分、溫度均為變數。

  (7)設計好實驗方案後,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三)實驗設計:

  (四)實驗資料分析:(參考課本上小明的實驗資料分析,得出結論。)

  (五)交流和評價:

  二、芽的發育

  (一)芽的種類:

  課前可準備一些枝條(楊樹、柳樹等)、掛圖或投影片,告訴學生芽分類有許多種類,分類標準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

  學生討論,經常會說到書上的分類方法,即芽分為頂芽和側芽。

  教師擴充,如楊樹等植物的芽外有些鱗片保護,這種芽叫鱗芽。沒有鱗片的芽叫裸芽。按芽的生長季節可分為夏芽和冬芽,按芽的性質可分為葉芽、花芽、混合芽等。提示:頂芽可能是葉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也可能是花芽,但發育成枝條的芽應該是葉芽或混合芽。

  (二)芽的結構:

  出示掛圖,觀察芽的結構。

  教師可用圓白菜心,製作成“葉芽縱剖教具”,用來表示芽的各部分的結構和名稱,用模型說明芽發育的'過程,也可用伸縮教鞭示意芽的伸展情況。

  有條件的可放一段錄影片,進一步展示芽的生長、發育的全過程。

  (三)側芽發育和頂芽發育:

  引導學生討論植物的側芽發育與頂芽發育是否有關?

  舉例說明頂芽生長抑制側芽生長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向日葵、松樹、楊樹等)。

  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植物體內的生長素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它主要分佈在生長旺盛的地方。生長素多集中在頂芽等生長旺盛的地方,並能往下運輸。在含量微小時會促進植物的生長,含量稍多時就會抑制植物的生長。一般情況下頂芽生長素含量少生長快,側芽生長素含量多生長慢。但頂芽去掉後,生長素向下運輸的量減少了,側芽處生長素含量降低,頂芽對側芽的抑制解除,側芽開始生長,便能發育成側枝。側枝上也有頂芽,同樣的道理會抑制側枝上的側芽的發育,以此類推。可在黑板上畫簡單的圖來表示,學生更易接受。

  放錄影,看頂端優勢和整枝摘心在農業實踐和植物栽培中的利用。

  教學反思

  在探究水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和含水量時,總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因為城市的孩子很少建國水稻,因此研究就更不可能,在選取材料時教師可選取一些易得的材料,例如玉米、蠶豆、花生米等,更易被學生接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