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教案

《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介紹

  1、背景說明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程序中,各個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對於許多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的節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膚淺的含義上,對它反應冷淡,相反,對於外國的聖誕節,反應強烈,以多種形式來慶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透過探尋,力圖在生活中全面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習中國的傳統知識,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讓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課題的意義

  透過對我國傳統民風民俗的瞭解和認識,可以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課題介紹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農曆一月一日)、元宵節(農曆一月十五日)、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一個傳統節日入手,探究它的來源、各個地方的習俗、蘊含中國那些文化以及如何傳承這種文化等。也可以指導學生從一個切入點探究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

  1、知識與技能:

  (1)增進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

  (3)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組織交際能力。

  (4)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分組探究,確立主題。

  (2)協作分工,利用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3)小組探討,對資料進行整合。

  (4)形成總結論文,製作課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傳承我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不讓它流失。

  (2)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

  (3)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培養團結合作、創新精神。

  三、參與者特徵分析

  1、學生對研究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2、學生對於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

  3、學生具備較強的寫作能力。

  4、學生對問卷調查、採訪等活動比較熟悉。

  5、學生的上進心較強,好奇心也強,思維活躍,善於與人交流。

  6、大多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比較好。

  7、每個學生都具備不同的特長。

  四、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在瞭解中國民風民俗來歷的基礎上,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積極參與並設計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增強民族自豪感。

  3、透過走進“研究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文化”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絡、與民族文化的聯絡,培養思考、探究的能力。

  五、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

  研究的最終成果是:做好查詢資料的內容記錄、採訪人物的記錄、寫好活動體會心得、製作相應宣傳小冊子和攝影作品、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六、資源準備

  1、提供學校計算機室、圖書室、多媒體電教室裝置。

  2、學生自制調查採訪表。

  3、學生自行準備數碼相機。

  七、研究性學習的階段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階段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起止時間

  第一階段:動員和培訓

  1、讓學生初步接觸和討論“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課題的有關問題。

  2、瞭解本課題的學習目的。

  3、學習瞭解本次活動的步驟、方法、各項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計劃表。

  5、瞭解相關技術的要求,商議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

  (1)出示一組關於民風民俗的照片(包括節日、娛樂活動、食物)

  (2)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參與本次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3)組織學生對研究課作提問和談想法。

  (4)讓學生了解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驟。2個課時

  第二階段課題準備階段提出和選擇課題

  1、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2、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節日有什麼傳統的習慣?處理過程是什麼樣的?

  3、瞭解地區的傳統節日活動有哪些?這此活動表現了什麼意義?

  4、隨機採訪百姓對這些傳統風俗持怎樣的態度?從中反映了什麼?我們應不應該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談談自己的體會。

  5、查閱資料和調查訪問,收集各項中國各項民風民俗,並從收集了解到的民間風俗資料中,談談自己產生的一些想法,對中國風俗的繼承與發揚有什麼好建議?

  (1)組織學生研究、討論各個問題。

  (2)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並協助學生選好研究內容與課題。3個課時

  成立課題組

  1、學生分組,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確定自己的選題,每7人組成一個課題小組,選出組長,填寫小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組成立後,學習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量規。

  3、根據自己的選題,進行小組分工。

  (1)合理調配各組成員,以利於能力強弱搭配,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工作到位。

  (2)制訂合作學習評價量規提供給每一位學生。

  (3)組織、指導學生的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形成小組實施方案

  1、各小組根據分工制定研究計劃

  2、合理分配研究時間和研究內容。

  3、製作調查採訪表,預定成果等。

  (1)設計本次“研究方案”模版,為學生制訂研究方案提供指引等。

  (2)設計“調查採訪表”為學生調查記錄提供指引。

  (3)設計成果展示模版,為學生展示研究結果提供指引。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1、收集有關中國各地民風民俗資料活動。

  初步收集相關資料。本活動採取的形式多樣,例如:到圖書室查閱、到計算機室上網搜尋資料、網上採訪各地少數民族。

  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小組分小隊的分散方式。讓一部分同學上網搜尋資料,其餘的同學到圖書室查閱廣泛蒐集各類相關書籍資料。第二階段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採訪有關群眾,特別是採訪一些老一輩老人家。瞭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討論活動心得體會。

  各小組扼要彙報研究情況,重點是各小組向其它小組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收集的資料內容中進行分類處理,並做好記錄工作。討論活動過程的心得和體會。

  3、彙編研究活動作品。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各組員將研究活動中的各項材料整理成宣傳小冊子、攝影作品、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1)透過與學生交流及時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2)聯絡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關人員和採訪人員。

  (3)給學生一些明確的走訪線路。

  (4)給小組長髮放“活動記錄表”,以用作每次小組活動後收集整理資訊。

  (5)及時跟蹤瞭解各小組活動進行情況,為學生出謀劃策,當好參謀指導作用,讓學生隨著活動的開展,不斷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活動方式,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6)提供有關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傳小冊子製作嚮導、攝影作品製作嚮導、“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八、總結與反思(實踐後總結、反思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提出改進意見)

  在2個多月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了社會、走進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瞭解了很多關於當地人民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與很多本地民眾交流、學習。學生們以全新的視野來重新審視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風民俗,以及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觀念與做法。並從中溶合了語文教學之中,以生活實際體現語文。學生的參與面廣,積極性高,提高了調查、訪問、合作、分析、評價等能力;同時,經過了一系列的展示、製作活動和寫作活動,學生們懂得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方法與意義,使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動中,還有待提高評價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強對較被動的學生作好指引,以及團隊合作協調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