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課標中要求學生明確動物獲得行為的兩種方式,學會區分動物的兩種行為,初步把握兩種行為的要領,但不能要求過高,因為學生還缺少一些基礎知識,如什麼是遺傳物質他們並不懂。因此,讓學生透過資料分析,對兩種行為的形成,兩種行為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以及不同動物學習能力的差別進行了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從學習的過程中,體現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和深入體會。在教學中,透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從對動物的趣味性為切入口,使課堂進入分析、探討的認識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過或掌握了一些動物行為的特徵,這為新的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的基礎。他們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由此確定了以下的教學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動物獲得動物行為的兩種方式,並舉例說明。

  學會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

  能說明動物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透過分析、討論、發言等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積極地思考,從而提高學生進行研究學習的能力及交流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參與問題的討論,學生能認同人類學習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

  透過各種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樹立珍愛生命,自覺尊重和愛護動物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

  動物的學習行為。

  教學難點

  動物行為對其生存的影響。

  五、教學方法

  出於八年級的學生,根據此時期學生心理特徵和對動物特徵有相關的瞭解及對動物的興趣愛好,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和分析判斷能力,我採用的是自主學習+分組探討+互動交流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設計

  為了全面地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的目標,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教師的角色轉變。已不是從前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從知識的傳授者中解脫出來,引領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因此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就變得尤為重要,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把這一點作為我要突破的重點來處理,在教學中我主要進行如下:

  1、從生活實際出發,匯入新課。

  由於日常生活中我們學生有很多熟悉,也許是經歷過的事。如:家裡養的小狗,這樣就把學生們身邊對動物行為的感受引入到這節課要講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樣讓學生有利於提高對知識的興趣。

  2、從熟悉的事例到陌生事例的分析,區別動物的行為。

  生活中的動物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要理解動物所產生的行為屬於哪一類。因此我先讓學生明白分類的依據。在這個基礎上,我先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讓學生談談動物所產生行為的看法,對此認識學習的重要性然後讓學生去閱讀資料、觀察圖片、進行對比、分析判斷,這樣使學生在認識到判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覺能力。

  當學生對所認識的知識有所瞭解後,我請同學談談自己的分析過程,發表自己的看法依據。對同學們提出的看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能溶入到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中。這樣我就透過這個活動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所謂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僅是促進者、指導者和協助者,而且是一個親密合作的夥伴。當學生在探討中出現錯誤時,老師應給予一定的引導,講解及時糾正。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教師樂意地接受,並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分析、講解。讓我們的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這樣增強了師生的合作精神,培養了感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我對每一位(組)學生的發言,都給予積極的評價,評價中注意關注和理解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尊重和認可學生個性化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從評價中體驗成長髮展的快樂,從而受人讚賞而奮發向上。

  3、交流總結,體會感受

  課堂即將結束時,我總是要求學生們用自己的話總結課文,以展示自己學習的成果。由於各自的感想體會不同,但從學生對課堂的知識的收穫中,看到了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學會尊重和欣賞別人的成果。這樣透過對比,學會反思,認識到自己在今後不斷學習的重要性。

  七、板書設計

  八、自評

  透過這一節,我覺得主要的學習任務基本完成,但還是有不太如意的地方,比如在演示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會聚和發散作用的實驗,這個實驗其實應該是實際給學生們做一下,但是隻是透過學生會以前的小學的回憶匯出圖片,進而說出凸透鏡的會聚作用,設計的不太好,準備的不太好。 還有一個不太理想的就是 沒有用光的折射 說明為什麼光經過凸透鏡向中間 聚集,而凹透鏡就向 四周 擴散,這也是一個疏漏的地方。

  總之,希望領導們和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述動物的行為對動物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2):舉例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

  2.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研究蝸牛的資料,讓學生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

  (2):透過對“研究蝸牛的實驗”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

  (3):透過列表比較“先天性行為”和“後天性行為”,培養學生比較、區分事物並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4)培養學生利用圖書館或網路查詢、整理相關資訊資料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分析研究蝸牛的資料過程中,體驗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逐漸形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在討論“研究蝸牛的實驗”中,學會交流與表達。學會與他合作。

  (3):透過學習“後天學習行為的意義”,讓學生意識到主動積極學習對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4.教學重點:

  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

  5.教學難點分:

  分析蝸牛研究的資料,概括先天性行為與後天學習行為的特徵

  二.設計思路

  匯入新課→設定疑問啟動思維→展示資料→交流成果→小結

  三.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出示一些動物行為的掛圖,設定疑問啟動思維。

  第一節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

  2、組織學生閱讀資料,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動物行為研究事例:蝸牛的行為研究(另:談談人類或自己學習的重要性)。其間巡視、旁聽學生的討論,對學生的見解給予積極的評價並補充和完善,以達到教學目標。

  實驗1的過程:

  學生討論,交流

  師小結:

  1假設蝸牛喜歡生活在黑暗的環境。(合理即可)

  2實驗控制的因素是光照,A端有光,B端無光。

  步驟3中A端、B端都有光,蝸牛停留的時間是隨機的,沒有明顯異。

  步驟4中A端有光,B端無光,如果蝸牛喜歡黑暗的環境,則蝸牛在B端停留的時間應該長一些。

  師:在試驗1的基礎上我們再看實驗2。

  試驗2的過程

  師:我們也做過類似的實驗是什麼呢?

  生:狗分泌唾液的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建立

  師:在此基礎上來討論活動中3、4的問題

  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

  3.步驟(1)中渦蟲對強光的反應是伸展身體,這是渦蟲的本能行為。

  步驟(4)中渦蟲對強光的反應是收縮身體,這是渦蟲的後天學習行為。

  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實驗中多次給渦蟲以“光照—電擊”連續刺激,渦蟲對“光照”形成了條件反射,強光由無關刺激變成了條件刺激。

  4.實驗1的先天性行為適應相對穩定的的生活環境。實驗2中渦蟲的後天學習行為能適應迅速改變的環境。有利於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繁衍。

  師:透過這兩個實驗我們知道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同學們已經在課前看了書,現在我們根據書45頁和25也上的內容闡述著兩種行為的區別。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

  四、課堂練習:

  1、下列現象,屬於學習行為的是()A、野鴨的遷徙B、蜘蛛結網C、蜜蜂採蜜D、山雀偷吃牛奶

  2、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於()

  A、找到食物B、逃避敵害C、找到配偶D、適應複雜的生活環境

  3、下列各項,屬於先天性行為的是()

  A、馬戲團裡獅子表演節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術D、蚯蚓走迷宮

  4、烏賊遇到危險時釋放墨汁,對這一行為不正確的敘述是()

  A、是一種先天性行為B、是一種學習行為C、對個體生存有利D、是生來就有的行為

  五.小結: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後天性行為1.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身體裡的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鳥育雛蜜蜂採蜜動物的先天性行為-灰喜鵲餵養小杜鵑動物的本能是生下來就有的行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同時也因為這些動物體內具備了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2.後天性行為:不是動物生來具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透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動物的後天性行為-山雀偷吃奶油、蚯蚓的學習行為動物越高等,形態結構越複雜,後天行為也複雜,而且後天性行為在動物的活動中佔的比重也越大。

  六、作業: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3

  一、 教學目標

  1、 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 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成因。

  3、 嘗試制定探究計劃,設計探究實驗的對照組和實驗組,會選擇並控制變數。

  4、 參與問題討論,認同人類學習或自身學習的重要性。

  5、 參加探究活動,培養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

  二、 重點和難點

  重點:動物行為對其生存的影響,並認同人類學習或自身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態度的引導和強化;探究實驗的實施。

  難點:探究材料的準備。

  三、 課前準備

  教師:動物行為相關資料;果蠅的相關資料;寵物觀察日記;菜青蟲卵的採集和隔離飼養,以及果蠅的採集和飼養的佈置。

  學生:寵物觀察日記,菜青蟲卵的採集和隔離飼養,果蠅的採集和飼養。

  四、 課時分配

  兩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判斷並說出資料1———5中是動物的哪一類行為?

  小組觀察討論。

  直接觀察教材的資料。

  引導學性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

  知道動物的先天性行為的形成是由其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是動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有侷限性。能說出資料1、3的行為不是學來的。

  小組代表閱讀相關資料。

  閱讀教材資料。

  組織其他同學認真聽取彙報,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注意激勵學生,並進行積極的評價。

  知道動物的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學習行為越複雜,動物的適應能力就越強。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觀察討論,對比資料1與2、資料3與4、資料1與5,能說出越高等的'動物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形成的時間就越短。

  提示對資料2、4、5的對比觀察。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並進行積極的評價。

  知道動物的學習行為是為了適應環境,在長期的進化中形成的。人類或自身的學習也應是長期的和不斷髮展的。

  討論“資料分析”中討論題4,能說出人類或自身學習的意義。

  提示對題4的討論,在討論中作為積極“旁觀者”參與,在問答中注意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並給予積極的評價。

  根據探究的資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能作出假設。

  閱讀探究的資料背景,能提出問題和作出假設。

  認可教材提出的問題,填寫相應的假設答案內容。

  提示閱讀。在學生探究活動開始時,注意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的態度來面對科學問題;在提出問題和作出假設時,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

  嘗試制定探究計劃,能設計探究實驗的對照組和實驗組,會選擇並控制變數。

  議論教科書及教師的提示,能說出探究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說出實驗對照和所控制的變數。

  巡視,並旁聽學生的討論。參與學生的討論,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注意引導的技巧,並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成因。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觀察事物和表達、交流資訊的能力。

  2.透過實驗“探究烏龜的繞道取食行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

  3.掌握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透過本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研究動物行為的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方法和提高學生的研究動物行為的興趣。

  課前準備:龜,木塊,沙土,溼草,新鮮的豬肉碎末(餡)

  教學設計:

  學習過程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複習匯入新課

  思考並回答問題

  引導學生進入課題

  透過討論,引導學生設計探究

  閱讀資料、小組討論、設計探究

  指導、組織、

  完成探究過程,得出結論

  實施探究、分組實驗、記錄結果

  指導、

  傾聽

  講授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新課:

  師:(提問)上節課我們研究了動物的哪些行為屬於先天性行為,哪些屬於學習行為,並且我們也介紹了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有哪些?

  師:(匯入新課)是的,動物行為學家通常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進行行為學研究,即綜合法。今天我們就運用綜合法來做一個探究實驗,看一下烏龜(已餓了一段時間,食慾較強)是否可以繞道取食。請同學們開啟課本35頁閱讀動物的繞道取食部分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

  學生活動一:

  閱讀動物的繞道取食,從課本35頁到36頁。

  師:根據課本給出的背景資料和老師已給的實驗材料,請你提出動物繞道取食行為的探究問題。需要說明的是:老師已提前給烏龜用沙土和溼草築了個巢,並且在它們的巢穴中餵食過新鮮的豬肉餡。

  學:提出假設“烏龜可以繞道取食”

  師:那你如何來證明你的假設呢?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並完成探究(可書36頁的有關內容)

  學生活動二:

  學:分組討論後完成探究。

  師:請各小組交流自己的探究。

  學:在班上交流各組的探究。

  師:大家的各有所長,下面由我和大家來在剛才的基礎上共同討論找到一個最佳探究。

  先將餓了一段時間的小烏龜放好。

  用木塊擋成幾條道路,每條道路寬約15釐米,長大約100釐米,其中有4條是走不通的(取不到食物的),一條是可以取到食物的通路。

  把烏龜放在入口處,出口處放好沙土,溼草和新鮮的豬肉餡,觀察烏龜要經過多少次錯誤嘗試才能找到食物,並記錄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時間填入表格中(5次)。

  根據你的實驗結果,寫出實驗結論。

  學:實施新的探究,並記錄觀察結果,填好表格,得出結論

  師:讓各組發表各自的觀察結果和所得出的結論。

  學:各組發表各自的觀察結果和所得出的結論。

  師:引導學生結合此探究活動,談親身感受(不要過多限制學生)。

  學:先各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後在班上交流。

  師:最後。透過此探究,認識動物的學習性行為不是動物生來就具有的,而是動物在生長過程中,透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人類是動物界進化等級最高的類群,人類的學習行為也是動物界中最為複雜多樣的,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生存質量也更多地依賴學習行為。人類有複雜的語言文字,有著其他任何動物都沒有的、依靠第二訊號系統的學習行為。面對資訊時代的到來,人類應該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透過本探究,能夠對學生的學業有所促進作用。

  (三)課堂:

  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了動物的學習行為。透過本探究使大家掌握了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瞭解動物行為的成因。面對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們應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希望透過本探究,能夠的學業有所促進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