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①透過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並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②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③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教學重點

  ①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教學設計

  匯入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裡,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麼,人,是從哪裡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投影出示《風俗通》裡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複述完後,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鍊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說,學習篩選資訊,並鍛鍊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複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透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①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後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裡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二是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悅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係,要珍愛生命等。

  ③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裡》,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裡》)。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說,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這都屬於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詞語解釋

  揉(róu):

  1、用手來回擦或搓:~擦。~搓。~眼睛。

  2、團弄:~面。~泥球。

  3、使木彎曲:~輪(使木彎曲製作車輪)。“~木為耒”。

  4、古同“柔”,使降順。

  荒涼(huāng liáng):荒蕪冷落。形容曠野無人的景況。

  寂寞(jì mò):冷清孤單;清靜

  莽莽(mǎng mǎng):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莽莽群山

  蓬勃(péng bó):繁榮,旺盛。

  澄澈(chéng chè):清澈,水清見底。

  摻和(chān huo):摻和,混雜。猶言參與、插手。

  非凡(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氣概(qì gài):名詞,意思是正直豪邁的態度,或者在某種活動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現出來的態度、舉動或氣勢。

  靈敏(líng mǐn):1、具有容易受影響或受感動的能力;能夠顯示微小差別2、頭腦機敏

  泥潭(ní tán):通常為暴風雨所留下的小汙水坑。

  綿延(mián yán):有連續不絕和瀰漫延續等義。一直延續到完結,中間未曾間斷(多用於形容山,如:綿延的山徑/群山綿延千里)。

  神通廣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神通:原是佛家語,指神奇的法術。法術廣大無邊。形容本領高超,無所不能。(褒義)

  靈機一動(líng jī yī dòng);靈機:靈活的心思。急忙中轉了一下念頭(多指臨時想出了一個辦法)。褒義

  眉開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眉頭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興愉快的樣子。

  課後反思

  按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紮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聯想、想象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為此,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了神話《女禍造人》作為本節課材料,對學生進行聯想、想象力的訓練。

  成功之處:

  有教育機智。當天,全年級學生都歡歡喜喜去財大看話劇,僅留下上課的這個班不能去,學生們老大不高興,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氣很冷,學生冒雨跑到階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學生昨天剛興高采烈地學習吟唱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當即讓語文科代表黃伊伊領唱。氣氛一下活躍起來。

  1、點選了學生的興奮點。

  首先,選的文章是神話傳說,是六年級學生最為感興趣的。

  其次,課前唱歌讓學生情緒由陰轉晴,進而讓學生講自己看過或聽過的神話故事,課堂上晴朗起來,再由師以“人,是從哪裡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我的祖先是怎樣理解和想象的?”幾個問題將學生閱讀慾望撩撥到極致。

  2、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以講故事,創編神話故事等比賽形式刺激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點帶面,全體參與,讓學生在競爭中各有所得。

  3、聯想、想象能力的遷移。最後環節讓學生創編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每個小組都熱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幾個小組提出創編課本劇,並當堂表演,將整個課堂氣氛拉向高潮,學生潛能得到極大挖掘。

  不足之處:

  1、沒有真正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幾個教學環節皆在老師主觀引導下進行。尤其當下課鈴響起,而學生課本劇的表演正濃,學生們和聽課老師們也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我卻因為是公開課而打斷學生的表演。後來雖然又讓學生繼續表演,但已影響了學生的情緒。沒有很好貫徹“以學論教,教是為了促進學”的課改觀念。

  2、課堂評價不到位。如有學生提出“女媧到哪去了?”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對以神話形式解答的學生,我沒能給予肯定,只對一位回答“女媧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學生極其讚賞。這個評價說明我本身的教育機智不夠,對問題的認識較窄。學生劉莫的點評非常不錯,可我沒能充分讚賞。

  3、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在學生質疑這個環節,學生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採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