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1

  在教學《方向與位置》時,我精心設計了幾個情境,其中別具匠新的應該屬“為外國朋友畫學校地圖”的情境了。這樣的情境合情合理,較為真實,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由於我的疏忽大意,使這較為真實的情境變的有點假,不客氣的說是一種欺騙。

  在學生到實物投影前交流同桌合畫的學校地圖時,我只顧順應過渡到自己下面的教學環節,而馬上說“由於他們的畫法不一樣,使大家交流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我們通常把地圖的方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則統一起來”,並沒有及時對下面的同學進行反饋,課堂教學結束時也沒有告訴他們如何處理這些地圖。結果下課後,我發現:有的同學用這張地圖疊成了小飛機;有的同學乾脆揉成一團丟在垃圾桶裡,居然沒有一個同學來問我這張地圖還給不給外國朋友了……這讓我不由的反思自己:為什麼我的話有頭無尾呢?孩子們早已習慣了老師那虛假的情境嗎?難道所謂的情境就意味著欺騙?

  其實,我只要最後說一句:“下課時把你們的地圖交給老師,相信外國朋友們看到了一定會非常高興!”這樣,不僅儲存了同學們對我的信任,同時也尊重了他們的勞動成果。

  然而,每一堂課總是與完美擦肩而過,遺憾:一個無言的結局……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2

  三年級數學《位置與方向》這一章看起來很簡單,讓學生認識八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並且知道其中的一個方向,能夠判斷出其他七個方向。

  由於小學生空間觀念比較差,所以上課伊始,我儘可能的給學生以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獲得親身感受,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告訴學生學校的四個方向後,讓學生說說學校的八個方向都有什麼?學生說得很好。可是,到了課堂上,我告訴學生一般方點陣圖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繪製的,知道其中的一個方向,讓學生判斷其他幾個方向時,同學們往往把圖上的方向與實際的方向混淆,這是我倍感困惑,本來認為很簡單的問題,沒想到會出現如此效果。

  三年級人數偏多,學生認知能力、知識層次差異很大,學習興趣本來就不濃,如果課堂教學思路模糊、知識點含混,必然會使學生學習興趣索然,出現學風不振的局面。

  經過反思,我把判斷方向的方法歸納為三種:

  一是:擷取小學課文裡的“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這段話,把已知的方向與擷取的話吻合,其他幾個方向就顯而易見了。

  二是: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句話,把已知的方向與擷取的話吻合,從而判斷其他方向。

  三是:製作一個簡易的方向標,標明八個方向,把已知的方向與方向標的方向吻合來判斷其他方向。

  透過教學,效果良好,學生易記、易掌握,還不會出錯。

  在教學“誰在誰的什麼方向?”時,學生往往把參照物選錯,出現相反方向。如:小明家在學校的什麼方向?學校是觀測點,而一些學生往往把小明家當觀測點,從而出現相反方向。

  上課時我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問題出現後我才認識到觀測點的認定是很必要的,所以我開闢了一節課的時間講解“觀測點”,學生很快的能夠分辨“觀測點”和“被觀測點”,在回過頭來讓學生判斷“誰在誰的什麼方向”,學生迎刃而解。

  透過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領悟到:學生學不會,必然有阻擋其認知的羈絆,所以我們要在恰當的位置,為他們鋪設臺階。

  在教學認識路線時(一般是上北下南方向),學生對方向掌握的不夠熟練,有時還會出錯,所以我乾脆教給學生“從左向右是東*方向,從右向左是西*方向”。具體說“右上東北,右下東南,左上西北,左下西南”。透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掌握的比較牢固,不再出現錯誤了。

  這是我想到:數學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對已有知識的驗證過程,體驗越深,感悟越多,訓練越多,掌握越牢固。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3

  《位置與方向》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下、左、右”這些相對位置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期,此時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謝性經驗相聯絡,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有用的數學,就必然用發自內心的喜好和創造來體驗數學。因此,在設計本單元的教學時,要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加深理解的重要性,儘可能地讓學生體驗,分清“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

  在教學中,如果先讓學生到操場上去辯認方向,分小組體驗實景中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使學生有一個充分的感性認識,並且知道這些方向不會隨觀察者位置的變化而改變。再回到教室,集體交流,分清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正確地辨認方向。在學生熟知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四個方向之間聯絡與相對性,使學生能夠用給定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然後,引導學生根據所知道的位置與方向,繪製一張示意圖。繪製時,學生一定會遇到困難:學生所觀察到的東、南、西、北,是水平方向的,怎樣在黑板或紙上畫(表示)出來呢?這時,要向學生介紹:在繪製平面圖時,一般情況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在學生能夠清晰地辨認東、南、西、北等方向後,要求學生描述某一物體所在位置,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是在某一“標誌物”(參照物)的哪個方向。這一教學環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因為“標誌物”(參照物)不同,所描述的方向也隨之發生變化。

  在描述行車線路時,學生可能會說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這樣的方向,這時一定提醒學生:上、下、左、右等,都是相對方向,不是固定位置,在描述時,一定要讓學生說“向東、向北、向南或向西”等詞語,這樣才能準確地說出具體方向。

  總之,嘗試著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使孩子們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自由地表達思想、表露情感、表達觀點、表現創造,體驗和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感受到數學的神秘和魅力,感覺到數學的實用和價值;試圖使封閉的書本式文化積累過程轉變為開放的、活生生的與社會緊密相連的自主創新過程,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4

  辨認方向這節課分兩部分:前一部分到操場上,根據生活經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培養方向意識,發展空間觀念;後一部分回到教室,認識地圖上的四個方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了學生喜歡的學習情境,組織了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體驗,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

  1、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

  這節課我注重了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東南西北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說認識有一定的困難,課前我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進行了實踐活動,辨別了操場上的東南西北,做了記錄,回到教室讓學生把記錄展示到黑板上,學生髮現記錄圖中宿舍有在上面,有的在下面,看起來不方便,提出轉一下讓宿舍都向下方,並進行了調整。這樣做,學生體驗了校園的東南西北,感受到統一方向繪製地圖的必要性。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辨認方向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室裡引導學生辨認方向,設計了指一指、認一認、轉一轉等活動,辨認其他方向,並設計了對號入座的遊戲,使學生對實際的方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體驗和感受。

  2、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在認識了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後,教師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我國的省份,找一找自己的家鄉,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你的家鄉在我國的哪個方向,以及是怎麼知道的,學生透過自主觀察、小組交流,進一步認識了地圖上方向。

  3、注重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知識的應用性。當學生學習了在實際生活中辨認東南西北的方法後,我設計讓學生看從學校到華潤超市路線圖,說一說向哪個方向走,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4、善於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開發課程資源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課堂。在教學中善於把學生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轉化成學習材料,有效開發了課程資源。在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指南針辨認實際的方向後,教師問學生還知道哪些辨認方向的辦法,學生說出了利用北斗星、樹葉、樹的年輪和手錶等多種從課外書上了解到的方法,有很強的實用性,豐富了課程資源。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5

  “位置與方向”屬於空間與圖形知識,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重點教學內容,是最難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的一個知識點之一。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要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要讓學生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還要能讓學生學會看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此階段的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在由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而且,此年齡段的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要藉助形象為主。所以教學本單元時,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一、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不過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情況,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絡。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例如學生在圖上認方向已經基本學會了,但是當老師要求他們說說自己回家的路線,並把這條路線畫出來的時候,只有少數幾個能畫出來,這就說明學生不能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因此在教學中應更多的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透過讓學生觀察教室內外的景物,藉助自身的前後左右、周圍的建築物或其他景物的`的辨別,瞭解東南西北四個基本方向,使學生知道位置隨著參照物(即標準位置)的變化而不同,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是不會變化的。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平面圖上方向之間的轉化關係。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二、以有效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並逐步形成技能,進而發展數學思維,形成數學思想。練習的數量不在多,而在有效。

  本單元應依據學生的生活環境,將數學問題轉化為適合學生獨立思考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能自主探索,獨立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能與同伴交流的自己想法,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透過活動,使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方向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學生用多種策略解題,既掌握了數學知識,又解決了簡單的實際問題,既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各自的學習差異,又可看到學生們的思維差異,從而發展學生個性,有效培養創新精神。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6

  這一單元的內容,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緊密相關,難點是要準確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離的角度,還要確定單位長度標出距離。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動手。不少學生會說但是一旦動手就錯,特別是對“東偏北,還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圖上標註某一地的位置等實際問題時,學生很茫然。我結合例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1號在東北方向(或者偏東方向)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如果學生提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則因勢利導,課件演示30度、60度;接著請學生描述1號檢查點的方向。教師說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的,也就是夾角較小的方位。並強化練習還可以怎樣說:南偏東45度 、東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透過對比練習,學生能理解本課難點,會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根據這些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於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7

  剛剛接觸到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感覺很抽象。因為平時我自己就不太會辨別方向,給別人指方向也只知道說向左或者向右,向左拐、向右拐,但在新課程培訓中聽了一節示範課之後,我又感覺這一單元的內容很有意思,不再那麼深奧。在查閱了教學參考和教案輔導之後,我確定了教學思路:

  1、設問引入,引起學生興趣

  “你知道什麼是定向運動嗎”然後講述最近電視中經常播放的一個有關定向運動的節目:兩個小組要一起出發到達指定目的地,但沿途必須經過某些站點,而且要從前一站點取得到下一站點的指示,直到終點,看那個小組的行動快,最先到達目的地,就是勝利者!從這個講述中引出定向運動的概念:定向運動是一種藉助地圖和指北針按規定方向行進的體育活動。這項體育活動和我軍官兵非常熟悉的軍事訓練科目“利用地圖按方位角行進”非常相似。

  (1)瞭解定向運動的產生。定向運動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誕生於北歐。早年在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廣闊而崎嶇不平的土地上覆蓋著一望無際的森林,其中還散佈著無數的湖泊,城鎮和村莊稀疏地點綴在其中,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常常需要穿越人跡罕到的森林,行走在時隱時現彎彎曲曲的小道上,地圖和指南針就成了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沒有地圖和指南針,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在茫茫的林海中。

  (2)定向運動的發展不少國家的軍隊發現,如果他們不具備在山林中辨別方向、選擇道路和越野行進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軍事任務,因此,軍人不知不覺中成為開展定向運動的先驅。定向運動能迅速普及和發展起來,與定向運動自身的特點有關。它不僅對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學習使用地圖有好處,還能培養和鍛鍊人的勇敢、頑強的精神,提高人的智力和體能水平。平民百姓也發現,這項運動不像其他體育專案那樣需要在經費、器材等方面進行很大的投入有一個指南針和一張地圖就可以開展此項運動。

  2、觀察主題圖,結合定向運動的知識,描述這個圖中的場景,並想象自己在參加這場公園定向越野賽。小組內描述一下比賽路線,從而感受到這項運動中確定位置的重要性,並且思考如何確定個檢查點的位置?

  投影出示例1,確定八個方向,讓學生學習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首先用自己的語言描敘1號檢查站的位置,經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想確定一個物體的準確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離是不行的,必須同時知道這兩個條件才行。小組經過討論,得出兩個答案:①東偏北30。②被偏東60。那麼哪一種說法更合適呢?最後明確:兩種結果都正確,在生活中一般先說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夾角較小)的方位。這樣,1號檢查點的方向說成“東偏北30。”比較合適。接著我一起講解了例2,處理了課後的練習,在練習中使學生髮現還要用到量角器,來量腳的度數。

  經過講解和聯絡後,我感覺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如果只是把學習位置與方向限制在課堂上,還是缺乏實踐,不利於加深記憶。所以經過考慮,我決定把這個綜合練習放到操場上進行,同學們一聽到操場上做練習,立刻高興得跳了起來。開始之前先要強調紀律,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後,拿出準備好的兩個小紅燈籠,

  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講解遊戲規則:一組負責藏燈籠,並在起始位置說出燈籠的方向與距離,二組按一組說出的方向和距離去尋找,找到之後一組再說出下一處隱藏點的位置,二組全部找到以後,還要說出回到起始點的方向與距離;然後輪換再做,其中我認為也比較重要的是,每組的組長要安排組員輪流說一次。經過這一次的練習,我發現在以後的學習裡,只要是有“位置與方向”一類的題目,學生都特別有興趣,而且掌握得很牢固。

  經過這一單元內容的學習,我感覺學習不能只侷限於書本和課堂,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還是要實踐於生活,學生是生動的個體,在合作活動中更能體現和發揮自己的潛力,透過互相補充,最後達到共同提高!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8

  三下《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上、下、前、後、左、右這幾個基本空間方位後,再來學習東、南、西、北等八個方位的。在這個單元,學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圖上的方向,還要會看路線圖,根據方向來指路。對空間觀念差的孩子來說,這個單元的學習簡直是在雲裡霧裡走,分不清方向。

  為了幫助孩子們認識這麼多方位,會辨認方向並指路,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1.在生活常識的基礎上認識方向

  學生對太陽東昇西落、北極星、指南針、夏天南風、冬天北風等現象都有一定的認識,上課時把他們的已知經驗引發出來進行復習,自然聯絡到四個方向的認識上。然後透過變換位置指認方向,學生明白了位置的改變使我們面對的方向不一樣,畫下的方點陣圖也不一樣,為了方便看圖,統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畫圖方法。

  2.利用各種途徑來記憶方向

  學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認起來依然困難重重,極易混淆東西、南北,更不用說八個方位一起記了。我首先讓學生在每一幅圖中標明方向再來辨認,減低難度。然後以自己的身體為中心,用固定的手勢來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為東北,右下為東南等。再透過遊戲練習來鞏固記憶,在練習中不斷地指認多次鞏固。

  為了和抽象的題目建立更緊密的聯絡,我又想出了箭頭記憶法幫助學生來記方向,把手勢化為紙上的箭頭,來記憶八個方向。在做題時可以直接用箭頭來幫忙,從哪兒到哪兒,畫箭頭,然後認箭頭方向就比較容易了。

  3.同桌合作,多說多練多運用

  學生總以為自己方向都認識,覺得這個單元根本不用老師教,自己完全可以解決,所以上課時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歡做後面的題目。為了讓學生能夠利用好上課的時間,我在一個內容的學習後都會讓他們及時鞏固,特別注意讓他們互相說說,考考,指指。有時在學習之前就讓他們自己先表現下自己會的。這樣做,使他們上課時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間互相考察,也可以讓會的教不會的。常常用遊戲的形式,也讓他們願意主動聽清規則和要求。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9

  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要讓學生多動手。不少學生會說但是一旦動手就錯,特別是對“東偏北,還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圖上標註某一地的位置等實際問題時,學生很茫然。

  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緊密相關,難點是要準確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離的角度,還要確定單位長度標出距離。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創設大量的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合作交流,從中觀察、分析,然後獨立思考完成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同時,還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理,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主動地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思考、討論,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或發現的規律運用到實際中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其中根據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從學生的作業來看,學生畫示意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方向角沒有找準,不能熟練地區分東偏北和北偏東的不同;距離的表示,沒有按單位長度換算(少數);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於建築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

  根據這些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於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10

  本週結束了位置與方向的教學,有了前一年的教學經驗,我對自己的教學又有的更深刻的反思。

  我在一開始介紹方向時,主動讓學生自己的尋找以前認識的主方向,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在新授課的教學上,採取遊戲的方式引入,利用座位的組、排找主人遊戲過渡到利用方向與距離來確定地點,學生們能很快的接受,學習起來很輕鬆,只要稍加在確定角度的問題給予自然的指導,一節課就很好的能被學生掌握好。

  相對位置的教學,我同樣採取了利用位置做遊戲的方式教學,利用“我在你的前面,你在我的後面”的模式套用到教學上,學生們也能很快的切換觀測點的思維,並且能用相對的方向描述兩個地點的相對位置,教學效果也不錯。

  對於以前學生們的難點動手作路線圖,我採用合作的形式教學,小組合作完成一副線路圖,這樣學生們可以互相指導,都參加了思考與動手,再單獨讓他們完成路線圖,這樣對於能力差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引導,動手起來也會更好。

  這次的方向與位置教學學的反映不錯,學生們測試的結果也好了很多,看來每次相同的教學,步同的方法,都能帶來新的創新,教學需要創新!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11

  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有所改變,對於學生來說,本單元學完後,學生們對於準確地找準位置及位置的準確性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聯絡應該是有所瞭解了。本單元我同樣讓學生獨立完成及發現本單元所學知識與以前我們所學知識的相同之處及不同之處。

  《位置與方向》這一內容涉及到同學們的空間想象和動手的能力的問題。一到空間和動手操作,就到了重點中的難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將方法運用於手上,這本身就是重點訓練專案,其次知識點的瑣碎,地圖與實際生活的轉化更是學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養的難點。不僅是我有啃骨頭的教學感受,很多老師也覺得這部分的教學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來說,讓孩子很有效的區分“東偏北”,還是“北偏東”就不容易。

  在教學中,很多老師給我介紹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運動法,就是要動態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動形成的。我是很喜歡拿來主義的,隨即就運用到教學中,但是實踐出真知,真正在教學中運用起這個方法卻發現差強人意,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義,但是做起題來,卻頻頻出錯,並沒有收到期望的效果。

  為什麼這樣的方法我覺得已經很科學了,可學生就是老出錯呢?我覺得這和學生做題的意志品質有關係,他們不願意每道題都要想象一邊。也和學生對角的認識是有關係。小學階段認識的角是一個靜態認識,就是兩條邊一個頂點,而不是由一條線段繞段點旋轉形成的,學生對於角的認識本身就沒有和移動掛鉤,那麼用這種東移動到西,來解釋東偏北,是否有認知上的障礙呢?理解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障礙,我改變了一下方法。在我們所地圖上有四個主的方向,但在各主要方向之間還有其他方向:如東偏北,為了讓學生搞清楚,到底是東偏北40度還是北偏東50度這一問題,我反覆讓學生看書,讓學生來發現“偏”的意思。讓學生明白:無論是東偏北40度還是北偏東50度,說的都是一個方向,但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有一個習慣性的用法,就是我們往往看角度較小的這一區域。記得剛教授這一課時,由於我是先讓同學們放手去做,並沒有先傳授知識,結果好笑的說

  法出來了,居然還有同學說,東偏東南的,我並沒有批評這些同學,我讓他把他的想法說給我聽,他說某個地方確實是東往東南這方向在偏。哦,原來是這樣。因為,在三年級,我們學了位置與方向,講了東與南相間的這一區域是東南,所以有同學就說是東偏東南。我為我的學生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是自己在思考問題,發現這一問題後,我在班上示明:東偏南就是從正東方向往正南方向偏,所以,我們習慣說東偏南或南偏東。學生恍然大悟。

  教學時我越來越發現,學生做題時出現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並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只有讓學生“真正當家作主“時,學生才會發現數學的奇妙,才能更好地掌握數學。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12

  今天上了六年級數學第二單元的第一、二課時,主要內容是確定兩個地點之間的位置關係。確定兩個地點之間的位置關係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教材的編寫在原學習內容——“位置(一)”的基礎上,加了“度數”“距離”兩個元素。即原來只描述“甲在乙的東南方向”“乙在甲的西北方向”……現在要精確描述為:“甲在乙東偏南30度方向,距離500千米”……

  (一)首先我丟擲問題:“甲在乙東偏南30度方向”這句話裡,哪個地點是觀測點?”乙是觀測點,即從乙地看向甲地。也即以乙地為基準。這有點像“甲是乙的2/3”裡以乙為單位1。我當即將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兩個知識點建立了連結。

  (二)學習了準確描述兩地相對位置的兩個必要元素——方向和距離後,我丟擲問題:假如“甲在乙東偏南30度,距離500千米”,那麼“乙在甲什麼方向,距離多少呢?”經過討論、引導,得出方向相反,度數不變,距離不變,即“乙在甲西偏北30度方向,距離還是500千米”。在描述方向時,一般我們描述度數小於45度那個方向,比如,東偏南30度,就是南偏東60度,但我們一般就說“東偏南30度”。

  (三)量角的度數是一個難點,一是不知道量哪個角,二是不能明確要量的角的兩條邊到底是哪兩條。於是,我針如何找要量的角的兩條邊進行了訓練——東偏南,就是指向正東方的線是角的其中一條邊,靠南邊的一條線是角的另一條邊。量角時,量東偏南的角度時,首先將指向正東方的一條邊與量角器領刻度線重合,再讓另一條邊經過量角器,不能讓另一條邊在量角器外面。如果另一條邊在量角器外面,則我們需要轉動量角器,而不是把量角器翻一面。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13

  這學期的教學時間很緊張,16周就得結束功課,沒有時間做練習,那就不能靠練習來實現紮實掌握知識。這對我倒是不小的考驗。這就意味著你必須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學生更好的方法。教學如期進行到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到了空間想象和動手的單元。一到空間和動手操作,就到了重點中的難點。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將方法運用於手上,這本身就是重點訓練專案,其次知識點的瑣碎,地圖與實際生活的轉化更是學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養的難點。不僅是我有肯骨頭的教學感受,很多老師也覺得這部分的教學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來說,讓孩子很有效的區分“東偏北”,還是“北偏東”就不容易。很多老師給我介紹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運動法,就是要動態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動形成的。我是很喜歡拿來主義的,隨即就運用到教學中,但是實踐出真知,真正在教學中運用起這個方法卻發現差強人意,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義,但是做起題來,卻頻頻出錯,並沒有收到期望的效果。為什麼這樣的方法我覺得已經很科學了,可學生就是老出錯呢?我覺得這和學生做題的意志品質有關係,他們不願意每道題都要想象一邊。也和學生對角的認識是有關係。小學階段認識的角是一個靜態認識,就是兩條邊一個頂點,而不是由一條線段繞段點旋轉形成的,學生對於角的認識本身就沒有和移動掛鉤,那麼用這種東移動到希,來解釋東偏北,是否有認知上的障礙呢?理解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障礙,我改變了一下方法。

  既然學生認識的角是靜態的,那麼我就試著給這兩條邊配上不同的名稱,用來區分不同的“角色”,判斷好每條邊不同的角色再來描述。在兩物體間形成的角度,無非就是兩物體間的連線和正方向形成的夾角的角度。形成這個角的兩條邊我給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稱,那條正方向的邊叫做“主邊”,而另一條邊就叫“次邊”。描述角度時就要從這個角的主邊偏向另一邊,另一邊偏向哪就是哪,這樣“哪偏哪”就是主邊偏向次邊。方法就是在名稱上做了細化。這個孩子叫小紅,那個孩子叫小明,無非就是給兩條邊起了名字而已。學生反而接受了這樣的方法,這樣的規定,做題時不容易出錯。因為這樣的特徵很明顯,文字上以“偏”字為標誌,主邊在前,次邊再後,在圖上,以十字座標為標誌,主邊永遠在十字座標上,這樣建立起的一一對應學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錯就少了。教學時我越來越發現,有時候的概念和名稱是該給學生細化的,這樣的細化不會使知識難理解,反而使知識更明確更規範。數學不就是一個很規範的科學嗎?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在細化概念上繼續走下去。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14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推進,教學設計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每一環節的設計都應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學時,要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一是在室外辨認方向,二是在室內辨認方向。讓學生透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同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具體我覺得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圖上方位與實際方位的聯絡區別

  在引導學生認識實際方位的基礎上,要求每位學生以教室中的實物為中心,畫一幅教室的平面圖,這樣既鞏固了實際方位,又引申出了圖上方位,同時學生由於所定方位不同,實物也就不同,所以圖的畫法多種多樣。這樣教師便可以引出圖上方位,並且編成口訣告訴學生:“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二、西南、西北、東南、東北的區別認識

  由動物園圖認識全部八個方向後,為了幫助學生區別和認識其他4個方位,可以將八個方位寫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間的一豎區分左邊為西,所以分別是西南、西北。右邊是東南、東北。並且告訴學生由於西和東,北和南相對,所以西北對東南,西南對東北,再以米字一橫劃分,上方是北,即西北、東北;下方是南,即西南、東南。

  三、圖上方位要確定標準

  在確定某一建築物的方位時,以某一建築物為標準,它是一個方位,而以另一個建築物為標準,它又是另一個方位。以花壇為標準是在花壇的北面,而以大門為標準,則在大門的東北角上。所以,確定標準是關鍵。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麼方向上。”這一內容時,關鍵教師要讓學生把握好以什麼為觀察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為觀察點。而“北京在上海的什麼方向上。”它是以上海為觀察點。如果學生把握好了觀察點,就比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約30°的方向上。

  四、採用表格式進行路線描述是個好辦法,既清楚又簡潔明瞭。

  總之第一單元雖然內容不多,但要讓學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幾個重要環節,還需要教師多動腦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總之,這節內容開始和最後一個環節,我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資源,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為學生提供了包含數學問題的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

  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單元教學反思

  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單元教學反思。第四課時由何老師進行研磨。第一次試教時,我創設了大量的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合作交流,從中觀察、分析,然後獨立思考完成練習。同時,還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理,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方向與位置》教學反思15

  第一單元的《位置與方向》已經按照進度用一週的時間上完了。

  這個單元有四個例題,四個知識點:

  1,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會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

  2,學習看簡單的平面圖,瞭解平面圖是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繪製的;

  3,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4,運用知識描繪路線圖。難點就在於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運用著這四個方向判定兩個物體之間的位置。

  學生根據語言的描述繪製示意圖,或者根據實際方位繪製示意圖,基本都沒有問題。唯獨運用八個方位詞描繪兩個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非常容易出錯。

  在對練習的處理上,也做得不是很好。練習的基本要求是,精講多練。可是,實際的情況卻是一節課僅能處理兩至三道練習題,同等型別的練習題也沒能得到充分的練習。

  在講解習題時,怎樣才能讓學生也能真正的參與進來呢?老師講、學生聽,這樣的效果差強人意。如何才能提高練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