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鹽城的導遊詞

關於鹽城的導遊詞

  導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篇關於鹽城的導遊詞的文章,希望能幫到大家!

  鹽城,東臨黃海,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815萬,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豐厚,交通便捷,以“東方溼地、水綠鹽城”而聞名。

  鹽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縣以來,2100多年曆史,給古老的鹽阜大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鹽城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宋臣相陸秀夫、明代著名書法家宋曹的故鄉,是全國著名的雜技之鄉、淮劇之鄉、煙花之鄉,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鹽城還是我國重要的革命老區之一,曾有“西有延安,東有鹽城”之說,擁有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設施。

  鹽城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沿海灘塗面積683萬畝,佔江蘇省灘塗總面積的75,全國的1/7。灘塗溼地擁有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個在建的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和一個國內面積最大的岸外沙洲??東沙。這裡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鶴舞鹿鳴,一派原始生態風光,是近百種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和近千種動植物棲息生長地,世界野生丹頂鶴和麋鹿種群數的60和25生活在這裡,被列入世界重點溼地保護區。鹽城西部地處裡下河地區腹地,大縱湖、九龍口、馬家蕩等湖泊水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這裡物產豐饒,風景如畫,民風淳樸,民俗文化淵遠流長、豐富多彩,原始生態環境儲存較好,被人們譽為“金灘銀蕩”、“魚米之鄉”。

  目前,鹽城正積極規劃建設鹽城溼地生態國家公園,打造“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溼地公園、亞洲東部最佳的生態旅遊樂園”。鹽城旅遊將以鮮明主題形象、較高資源品位、獨特景觀形態、巨大生態效應和較強旅遊吸引功能迎接五湖四海賓朋。

  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美麗的鹽城、開放的鹽城歡迎您!

  鹽城十景

  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由鹽城市委宣傳部、鹽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鹽城市旅遊局、鹽城市建設局、鹽城市文化局、鹽城市廣電局、鹽阜大眾報社等七單位聯合主辦,鹽城市旅遊局承辦,鹽城市農業銀行參於策劃的

  海天鶴鄉-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金灘珍鹿- -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枯枝奇豔- -鹽城枯枝牡丹園

  縱湖秋色- -鹽都縣大縱湖風景區

  九龍戲珠- -建湖縣九龍口

  鐵軍豐碑-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施公遺蹤- -施耐庵紀念館

  西溪古韻- -東臺市泰山寺

  金塔流輝- -鹽城市農行大廈

  迎賓集賢- -鹽城市迎賓公園

  這些景點是改革開放特別是1983年建市以來,我市新建、擴建、重建的一批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城市公園和標誌性建築中的優秀代表,它們反映了時代特點,體現了鹽城新形象。 鹽城市旅遊業起步於80年代中後期,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基礎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旅遊接待條件明顯改善,初第一文庫網步形成了

  鄉民俗風情旅遊帶和鹽城市區以新四軍紀念館等景點組成的旅遊區。

  地方特產

  東臺魚湯麵 原系宮廷食品,其湯濃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為傳統名點。1924年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建湖藕粉圓子 已有百年曆史。以上等藕粉為原料,用白糖、棗泥、芝麻粉拌以葷素油脂及桂花為餡丸,在開水中多次氽制而成。形如彈丸,呈淡紫色,嬌嫩肥澤,柔軟豐滿,甜而不膩,桂香滿口,享譽中外。

  生熗條蝦 條蝦是鹽城沿海地區的特產。製法獨特:將生蝦先加鹽、麴酒殺菌去腥後,再加入腐乳汁、白醬油、白糖等輔料,即可食用。此菜尤以清明前食用最佳。

  白燉鯔魚 鯔魚是鹽城名特海產,肉肥味美,配以豬油丁、火腿片、香菇片、筍片等,上籠以旺火蒸熟。燉熟的鯔魚肉呈蒜瓣狀,湯清味濃,色澤美觀,鮮嫩可口。

  燴素魚皮 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將山芋粉放入沸水鍋中凝成粉皮,切成長方塊,呈魚皮狀,輔以雞湯、火腿、雞脯肉等下鍋燒沸,味道鮮美,清爽可口。

  鹽城奇園蟹黃包 已有300多年曆史,以個大膘肥黃多的活母蟹和精面為原料製作,味道極鮮美,尤以奇園菜館的蟹黃包為佳,故名。

  首烏糕 用濱海縣特產何首烏粉製成,味道鮮美,色質透明,可養生,可治白髮,已成宴席佳品。

  四鰓鱸魚 產於響水縣的灌河。嘴大、鱗細、體側扁。菜花時節魚體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又稱“菜花鱸魚”。魚頭部有重疊的鰓紋,看似四鰓。肉質細嫩,魚湯味鮮,可與雞汁媲美,舊時曾為貢品。

  鹽城糖麻花 又名油繩,相傳已有2000多年曆史。特點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膩,美味可口。被載入《中國風味特產指南》。

  楊五香腸 生產歷史悠久,最早為東臺臺城楊五燻燒店製作經營,故名。楊五香腸色澤鮮豔,味道鮮美,被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阜寧大糕 已有2000多年曆史,糕片白如雪,柔如雲,上口香甜、滋潤。主要以糯米粉精製而成。

  伍佑醉螺 又名糖泥螺,始於清乾隆年間,其特點是:香、甜、脆、嫩,為助餐佐酒的佳餚。

  大縱湖醉蟹 大縱湖蟹個大黃多。洗淨後,配以鹽城麴酒、米酒、淮鹽、花椒等原料醉制。該品具有外觀似活、肉質細嫩、味醇濃郁、醉氣惹人、佐酒品鮮、營養豐富、不需烹調、攜帶方便八大特色,為宴席、旅遊、饋贈的佳品。

  龍岡茌梨 產於鹽都縣龍岡鎮北的沙崗地帶,該梨形似紡錘,味似嫩菱,平均單果重200克,最大達800克,果肉厚,含糖量在15以上,在省有關評比會上曾三次奪魁。

  葛武嫩薑片 鹽都縣葛武醬製品廠生產,特點是鮮甜脆嫩、形如薄紙、美味可口。其製法是精選寒露前三天採收的鮮嫩生薑,經過13道工序製作而成。

  鹽城與鹽

  黃海之濱,有一片北距黃淮不遠,南離長江很近的地域,這裡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湖密佈,草木馨香,這塊1.5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名叫鹽城。鹽城自古以來與鹽相依共存,結下了數千年不解之緣。鹽城的歷史,是一部像鹽一樣晶瑩透剔的鹽文化史;鹽城又是一座與鹽一樣內涵豐厚的鹽博物館,十分耐人尋味與觀瞻。

  鹽史

  鹽城生來產鹽。在古代,淮河在鹽城北部出海,西周時這裡被稱為

  製鹽最初是直接用海水煮鹽;宋以後發展為先將海水製成含鹽量較高的滷水,然後再用鍋、釒敝以滷水煎鹽;從清末開始,逐步發展為利用太陽的熱力來曬鹽。技術的'改進使鹽產量不斷增加,朝廷從中獲利也越來越豐厚。從唐至明、清,鹽賦收入,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鹽名

  鹽城生來

  鹽城鹽官多名人。在古代,由於鹽是朝廷的一條經濟命脈,因此歷代帝王對鹽官的選擇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們要麼是有才幹的能人,要麼是皇帝的親信,所以鹽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層鹽官靠理鹽政時業績頗佳而升為朝廷大官。北宋時的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都

  曾先後被派在鹽城做過低等級的鹽官--西溪鹽倉監。這個鹽倉監,只是監管白駒、丁溪等五個鹽場的生產和儲運事務,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鹽務管理所所長。西溪在鹽城的東臺境內,是鹽倉監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寫出了

  繼任鹽倉監叫呂夷簡。他在西溪任上寫了一首以牡丹花自況的詩,

  鹽景

  鹽城的鹽景真迷人。鹽能成為美景,這是筆者去鹽產區之前所萬萬沒有想到的。數千年來,淮鹽的生產製作,已經由原來的以柴、草煮海水為鹽,逐步演進為利用太陽的熱能來曬鹽了。煮鹽,要耗用無數的柴草做燃料,還會給環境造成極大的汙染。據說,那時在鹽城500多公里的海岸邊,

  不僅如此,古人還給鹽城留下了運鹽的河道,集散碼頭,鹽官府衙遺址,鹽商住宅,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議事廳,制滷的滷池、盤鐵、鹽灶、鹽鍋、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