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的反思範文

用新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的反思範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異彩紛呈。認真審視一下當前的課堂教學,教師的觀念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學方法、教學策略也隨之改變,逐步用新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

  一、新的學生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是說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要把選擇權歸還給學生,教學要減少統一性和剛性,多增加選擇性和彈性。

  比如,在新知探究階段要充分相信學生,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學習數學。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這道例題時,採用了分層教學法。首先是獨立探索。其次是提供求助熱線。師:“如果你經過獨立探究後,還有困難時,老師提供給你兩條求助熱線。第一條熱線是尋找他人幫助,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請教老師。第二條熱線是請教課本,看書自學。”這樣就把學生的主動權放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操作權。同時在習題的解答上也重視讓學生理解習題的不同解法,但不強調所謂“最佳”策略,允許學生選擇自己認為的最佳解法。不對學生整齊劃一、千篇一律。在習題的提供上,教師精心為學生設計練習“套餐”、作業“套餐”,允許學生自主選擇。

  二、新的教學觀念

  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使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餘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內容時,首先提供了三條生活資訊:一張長方形紙、一間長方形教室、一個比較大的長方形水庫。然後質疑:如何知道一張長方形紙的大小、一個長方形教室地面的面積、一個比較大的長方形水庫的佔地面積。這種問題情景的創設,就把學生帶入到一種探究的氛圍,感到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比較麻煩,會想到有沒有一種比較簡便的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激活了思維,引起了注意期待,誘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其次是尋找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與誰有關,可利用學生手中的材料:大小不一樣的長方形框架,大小不一樣的長方形紙片,透過縮、拉、折、剪,學生會發現長方形面積大小與它邊的長短有關。

  三、新的教師作用的觀念

  教師是課堂實施過程的決策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要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平等地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要提供情境,營造激勵探索與理解的氣氛。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親歷性”,落實教學“主體性”,關注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的過程。

  例如,一位教師把“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融為一體進行教學,是這樣設計的:

  1、提供現實情景。質疑:在數學學習中,觀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比一比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這種現象在我們數學知識中有沒有?能舉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教師引導學生用“變與不變”的眼光觀察身邊的教學環境,進而採擷現實生活中的有趣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問題,從而引起認知衝突,激發探究慾望。

  2、探究發現。板書每一位同學獨立地舉出數學知識中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例子。

  師質疑:①這些算式你能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嗎?為什麼這樣分類?②觀察這些算式有什麼相同地方?什麼變了?什麼沒變?你能用一句話把你發現的規律概括出來嗎?

  總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資訊,透過自組算式、整理、觀察、分類、交流,逐步抽象概括,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儘量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教師只提供給學生現實情境、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真正實現《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