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水的蠟》小班教學反思

《不喝水的蠟》小班教學反思

  活動由來:在水中開紙船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玩的活動,但是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紙船非常容易被打溼,帶著怎樣使紙船不被打溼的問題,生成了此次的活動“不喝水的蠟”讓孩子在親歷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蠟”不吸水的特性,從而滿足了孩子們玩的願望從中又學得科學知識。

  分析活動由來,從以上的活動由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活動的選材是幼兒感興趣的,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的。教學環節的組織來看活動以幼兒的探索為主,以幼兒探索發現交流成功及失敗的經驗——觀察不同的地方——借鑑實驗再探索——繪畫體驗成功的樂趣的程式進行,活動過程安排較為合理。作為教師的我在活動中既是作為活動的引導者,引導幼兒探索兩種紙船的不同,引導幼兒發現探索怎樣保護紙船不被弄溼或溼的慢一些,同時教師也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親切的撫摸,啟發式的提問,對科學現象形象的比喻讓幼兒能夠對抽象的蠟有感性的認識。

  分析活動目標,目標一:樂於參與“使紙船不被打溼”的探索活動,體驗操作的樂趣。目標二:初步瞭解蠟不吸水的特性。目標三:能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小朋友在平日的開紙船活動中發現紙船很容易溼,探索紙船不被打溼小朋友的興趣很濃厚,在此次的活動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小朋友瞭解蠟的特性這是活動的重點,因此不使紙船打溼的方法雖然有很多種,但是教師主要是引導小朋友探索的是蠟的秘密。此次或毆打能夠的難點是目標三,主動的發現問題,發現紙船間的不同,教師要在活動中引導小朋友用看、摸等方法。在第一環節讓幼兒自由玩紙船引發他們的一些回憶,知道玩紙船的時候儘量不要把紙船弄溼,透過親歷探索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為什麼有些幼兒的報紙船很快溼了,有些幼兒的報紙船卻沒有溼?教師的巡迴觀察活動就會有了明確的目標,而不會走馬觀花或茫茫然不知道要看什麼,指導什麼。

  分析教師的教學過程,我們總是說科學活動很難上,因為科學活動中的意外與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沒有考慮到就有可能影響全域性。活動開展之前在選擇用什麼樣的紙製作小船,製作什麼形狀的小船(不同方法制作的小船的厚薄程度不一樣,如果製作的小船厚薄不一,紙船變溼的快慢速度就會不一樣,比較起來其他因素太多,不能突出蠟的特性。)我也是考慮了很久,除了這些我最怕的就是小朋友在玩船的過程中不能發現兩種紙船的不同,更何況活動的 後面兩個環節:透過實驗進一步發現蠟不吸水的特性與第三環節自己動手製作小蠟船都是在在第一環節中小朋友發現蠟為前提的。教師的九項基本能力裡其中有這樣幾樣: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及時引導的能力與活動的應變能力。世界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每個教師都要將自己的眼睛訓練得如同鷹眼般的敏銳,能觀察到幼兒最細小的動作,能探知到幼兒最殷切的需要。其實上過課的老師都知道,當幼兒在操作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小朋友各種各樣的表現、動作。但面對那麼多一閃而逝的資訊究竟該觀察些什麼呢?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呢?活動前教師材料準備很充分兩種小船的形狀是一樣的都只有一層薄薄的'紙,因此在活動的過程中沒有塗蠟的船放到水中很快就打溼了,教師抓住引導的時機請同組的小朋友觀察沒有打溼的小船,透過看和摸有幾個小朋友發現軟、硬程度不一樣,顏色有些不一樣,上面還有像冰塊一樣的東西,這時教師抓住有效資訊及時引導:看,這些像冰塊一樣的東西就是蠟(教師及時出示蠟燭),蠟能夠保護紙船不被打溼嗎?透過教師自然的引導要做一個小實驗才能驗證,實驗中教師以雨傘做比喻讓孩子們的感受更深刻貼近生活,因為幼兒都有雨天打傘的經驗,最後以油畫棒中存在蠟以繪畫的製作小蠟船再次開船的過程中結束活動。

  分析活動存在的不足,活動結束後我發現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或者說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教師請小朋友觀察與親手觸控發現了紙船不溼的秘密,這時教師如果能夠抓住契機,請拿著蠟船的小朋友把船舉起來,讓周圍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讓他們能夠發現不同,這樣後面孩子關注實驗的熱情更高,活動的氣氛更好。另外,我也在想活動的第一部分是否可以用兩種不同的紙張,如,一種是普通的紙,一種是蠟光紙,這樣視覺上的刺激小朋友就能分別它們的不同,在開船的過程中小朋友就會主動的關注周圍小朋友的船,把教師的巡迴引導的目的,轉換為孩子們自己的需要。

  最後,分析活動後的思索。蠟的特性僅僅是不吸水嗎?蠟除了能夠保護小紙船不被打溼還具有什麼作用?油畫棒裡面存在蠟的成分,另外還有什麼東西里也有蠟的成分呢?這是蠟帶給我們思索的問題。另外,鼓勵孩子想出更多保護小紙船的不被水打溼的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