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二年級的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學反思

蘇教版小學二年級的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學反思

  【1】《秉筆直書》是小學語文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話語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敘述了戰國時代,相國崔杼殺了國君光,他讓太史們寫“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堅決不從,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最後不得不讓太史按史實記錄。

  本班學生在質疑以及查閱資料方面都具備了較強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大膽放手,充分讓學生針對課文主要內容質疑,並能透過查閱資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決自己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課堂上,同學們能夠較好透過重點詞語理解句子含義,進而理解全文內容,從而體會三位太史的盡職盡責、不畏強權。  學習本課之後,學生對太史們堅持正義,廉潔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課後的讀後感中也都紛紛表達出了自己對太史們的敬佩之情。可見,透過本課的學習,實事求是、剛正不阿、廉潔自律種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學反思: 1、結合資料,瞭解背景

  引導學生在蒐集有關課文背景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瞭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來學習課文,這樣不僅減輕了課堂教學的負擔,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抓住線索,集中分析

  引導學生將主要線索的內容——描寫太史話語的句子集中起來分析,避免了講課過程中的重複,並突顯了太史們所共有的'精神——剛正不阿、堅守本分,廉潔正直。次要線索安排在主要線索之後處理,適時地襯托太史們的這種精神,也順應了學生認知特點。

  3、抓住詞句,朗讀體會

  引導學生在感受文字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本文所要傳達出來的資訊,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並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在本課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之後,先請同學們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再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內化文字的意義。教學中注意將齊讀、分角色讀、比賽讀與評價朗讀進行結合,使學生在朗讀與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2】《秉筆直書》一文的教學,感覺教師的教得心應手,學生的學輕鬆愉快。

  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指導預習,事半功倍。

  新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利用課外資源補充課內知識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前對學生的資料查閱進行相應的指導,讓學生在瞭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來學習課文,這樣不僅減輕了課堂教學的負擔,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提綱挈領,集中分析。

  此篇文章的整體感比較強,共有兩條線索:崔杼與太史的交往(主線),崔杼的心理變化(次線)。教師引導學生將主要線索的內容――描寫太史話語的句子集中起來分析,避免了講課過程中的重複,並突顯了太史們所共有的精神――剛正不阿、堅守本分。次要線索安排在主要線索之後處理,適時地襯托太史們的這種精神,也順應了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文字教學,以讀為本。

  語文教學應當從文字出發,引導學生在感悟文字的過程中接受文字所要傳達出來的資訊,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因此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在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之後,並未立刻進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內化文字的意義再進行性格分析,此種做法切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