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再見了,親人》的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語文《再見了,親人》的教學反思

  日子就這樣匆匆離去,2010年的第一個季度也已告別,心情茫茫然中情不自禁想吟誦朱自清的《匆匆》:“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匆匆忙碌中還未及時擦拭心靈這扇窗戶,開學至今又過去一個月了,發現自已教學園地裡的雜草也在這個萬物速長的季節裡滋長起來。

  今天,我們五年級組的第一次月考,上午一二節課照課表上課,三四節課開始考語文,因為自己耽擱了幾節語文課,所以一二節課沒讓學生停下來複習,按原計劃進行講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內容《再見了,親人》,原以為精心備好課的我能與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這篇感人至深的敘事性抒情散文,沒想到自己一廂情願,學生可能想複習準備考試,而我強加意願,又未充分調動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第一課時,我本想設計的情感教學,啟發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結果這一過程學生他們顯得很被動。我想這堂課最不足應有以下幾點: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中的淺顯導語。一開始讓學生質疑課題時只讓學生從“親人”這兩字上談感想,其實,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後一次”,含有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引導時我忽略這一使學生感知情感的傾向。讓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從典型事件入手。如“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學生在說內容的同時老師應把“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可板書黑板,讓學生有整體感知文章情感的導向。

  二,細析事例,感受情感過程的主導太強。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主題。課文前三段的結構與表現手法基本相同,老師應重點對第一段進得講解與指導,後面兩段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可我還是不放心,沒能讓學生完全自主去獨立分析,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也未挖掘充分。

  三,品味詞句,體會情感中蜻蜓點水。這篇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很多能表達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的詞語,老師應充分透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但我的課堂沒有真正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權還給學生。

  四,引讀昇華情感的力度不夠。本文最後三段,都是情感的直接抒發語段。教讀時,應一層一層引讀好。如“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每一句都蘊含無限深情,因此必設計好引讀,可我為了怕超時講完,稍稍一帶而過。其實,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設計好引讀,能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

  我想:對未成功課堂之遺憾之際,更應對自己的教學不足去反思,教學園地裡的雜草也就會刈除。這樣匆匆流逝的日子裡就不再有嘆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