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分桃子》的教學反思

關於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分桃子》的教學反思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注重加強學生的體驗,強調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透過實際操作(即分一分的實踐活動),經歷從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收穫與不足。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享受到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喜悅。

  這節課一開始,我以故事引出問題:猴媽媽要把8個桃子全部分給他的兩個猴寶寶,有幾種分法?請大家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學生很願意動手分),透過全班交流,列出各種分法。接著問:你認為哪種分法能讓兩個猴寶寶都滿意?說出你的想法。(每個猴寶寶分到的桃子一樣多)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體驗平均分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認識既不發生於主體,也不發生於客體,而發生於聯絡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活動之中。平均分的認識,是小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我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當中,循循善誘,從一個總數分成2份到多份,從隨意分到分到同樣多。 在參與這些操作活動的過程中 ,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幫助學生體驗理解了數學知識,即平均分的認識。

  3.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與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在小貓分魚的活動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來幫助小貓解決12條魚,4只小貓想分到同樣多的魚,每隻小貓分到幾條呢?小組4位同學分別扮演4只小貓、用12根小棒代替魚,動手分一分,分好後,派代表彙報是怎麼分的,(即交流分的過程,說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麼結果。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這既尊重了學生生活經驗、認知特點等的差異,又為學生展示個性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後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分魚的過程和結果。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不足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爭取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為成為優秀的數學老師而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