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三袋麥子》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一、議議,讀懂課文

  師:同學們,透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小豬、小牛、小猴對自己得到的一袋麥子不同的處理方法。你欣賞誰的做法?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

  生:我欣賞小猴的做法。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雖然不能馬上吃到。可是一年以後,它卻能吃到一囤的麥子,它最能幹,最聰明。

  師:(高興地):說的真不錯。

  生:我不欣賞小猴,欣賞小豬的做法。它很會享受,把一袋麥子全磨成了麵粉,做成自己最喜歡吃的白麵饅頭和烙餅。我想,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那時最開心的事。

  師(讚許地點點頭):不錯。你挺有分析頭腦。

  生:我欣賞小牛的做法。它吃完了自己家的雜糧,把好東西留到最後再慢慢享用,它會打算,知道勤儉節約。

  ……

  師:剛才同學們對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位同學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不過,絕大多數的同學還是認為小猴的做法最好。確實,書中很多地方也暗示我們,小猴的做法最好,請大家認真讀讀,找找,看誰找得又多又好。

  (學生自由朗讀,書中圈劃)

  ……

  生:從結果看,小猴的做法最好,它收穫了更多的麥子,是滿滿一囤的麥子。

  生:從做法本身看,小豬就想到吃。小牛很節儉,但很累,怕麥子壞,常要把麥子搬進搬出,透風、曬太陽,而小猴呢,把麥子全種下了地,既省事,效果又好。

  師(高興地):你很會動腦,看法不一般。

  生:從土地爺爺的態度上也恩能夠看出。對小豬,土地爺爺總是“哈哈大笑”,對小牛,是“誇獎”,而對小猴,卻是“興奮地說”,顯然,“誇獎”只是表揚,是意料之中的事,而“興奮”是土地爺爺意料之外的事。

  師(喜形於色):你看書看得真仔細,很會分析,這一點,老師也幾乎沒看出來。

  生:書中有“上等的麥種”,麥種,又是上等的,是暗示小猴的做法好。

  師(點頭、微笑):你真會看書,找的真仔細。

  ……

  二、賽賽,讀好課文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靠自己讀懂了課文,那你們打算怎樣來讀好這篇課文呢?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西哈的一段對話,試著讀讀。要求不僅要讀出感情,而且要說說你為什麼這樣讀?

  (學生自由感情朗讀)

  ……

  生讀:小豬看著黃燦燦的麥子,開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愛吃白麵饅頭和烙餅了!”

  我是用高興的語氣來讀這段話的,因為小豬迫不及待把麥子磨成了麵粉,做成了食品。它非常想吃。

  生讀(上面一段話)我也是用高興的語氣讀的,不過,讀時還要從心裡流露出饞的感覺。

  ……

  三、演演,讀活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太棒了。同學們,真好聽的故事,你們想不想把它演一演啊?

  同學們,要表演,就升秒年要對課文中很多敘述進行想象創造,在不改變課文原意的基礎上,加入合適的動作表演及臺詞等,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試讀,組裡的.其他同學可以當小導演,指點他們該怎樣演得最好。

  (學生小組排演)

  選一組同學戴上頭飾進行表演。

  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要積極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民主、寬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上面這一案例,無疑是一堂成功的課,從中我們看到學生是聰明的,他們具有巨大的創造潛能,嘆息之餘,頗有感觸。

  一、擺正師生位置,樹立學生主體觀。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教師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絕對權威”,教師上課“一言堂”、“滿堂灌”。面對課堂嚴肅的氣氛和教師威嚴的神情。學生大都眼都不敢抬,口不敢開。問題不敢提,意見不願說,這種沉悶的叫氣氛,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影響著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案例中,學生的思想之所以那麼活躍,是因為這堂課教師注意發揚教學民主,創造了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一堂課,師生關係始終是和諧、民主、平等合作的。表現在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互動中形成了體驗、探究的氛圍。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把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主體化,教學內容廣泛、自由。

  不僅如此,教師更注意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帶著親切的微笑、溫和的語氣、和善的目光,該學生“安全感”、“自由感”。一堂課,教師常用激勵的語言、明白的手勢、適時的點頭、即使的表揚、隨機的讚歎等,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在學習中以平和的心境、穩定的心態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敘述心中的疑惑。

  在此作用下,學生的主體精神得到了很好發揮,主體人格得到了豐富和完善。他們在老師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況下,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被激發出來了。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會不斷地樹立,學生無限發展的潛能也就不斷地被髮掘出來。

  二、創設情境,發揮學生“樂學”、“樂練”的意識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注重可以轉化為考試的諸多結論,而忽視教學過程,如此就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呆板的條問背誦。這種教學排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把語文教學庸俗化到無須智慧努力,只要聽講、背誦條文就能獲取高分的地步,這樣的教學從根本上扼殺了“人性”,從而將學生異化為“應試工具”。

  而案例中,教師能結合學生特點,根據教材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情景,以豐富多彩的內容、方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發展他們的個性。整堂課,教師有意識創設一定的情境,發揮學生“樂學”、“樂練”的意識,透過讀書、議論、表演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體驗,從而體驗課文的內容,領會角色的思想感情。

  實踐證明,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語文課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自由”、“言論自由”、“行動自由”,語文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學習探討的樂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