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選4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選4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選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1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透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透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透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透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2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為話題,以“感激”為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己的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意義。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洩。寫是對內心情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閱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閱讀感悟是說、寫的基礎,說、寫反過來能促進閱讀感悟的提高,閱讀感悟可以透過說、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裡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透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透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3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症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臺灣青年、李博士捨己為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愛心所感動。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情感不會這麼強烈,因為他們年齡小、閱歷淺,沒有這樣感同身受的生活經歷,因此教學中教師的情感的激發就尤為重要。聽了餘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這節課上得非常真實,也很樸實,在文字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學習的橋樑,其中有許多環節值得回味。

  一、教師營造親近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文字。

  整節課餘老師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與老師、與文字引起共鳴,使課堂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平等民主氛圍。課堂上餘老師真切的話語中包含著挑戰,更包含著鼓勵,因此學生閱讀文字的積極性很高。我想如果我們在課堂用語上會用平和、親近地語言來引導孩子,用真誠、中肯的評語來肯定孩子。那麼我們的孩子必然會以一種輕鬆、積極的心情去對待學習。

  二、以情感為主線,抓住關鍵詞句,體驗情感,走進人物內心。

  本文的情感線非常分明,餘老師抓住文字中的三個人物,透過品詞析句,引領學生走進小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內心世界,感受小錢身患絕症的絕望和無奈,感受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捨己為人的血濃於水的親情。

  餘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綻放”這三個詞語。先讓學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滿無限生機,充滿無限希望”,想象十八歲的小錢會在這丹桂飄香的日子裡做些什麼呢?孩子們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喚著小錢。接著餘老師打破這幅美好的畫面,呈現殘酷的一面,讓學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節課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較深入,但沒能讓學生迴歸文字進行充分的朗讀,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大遺憾。《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該老師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有以下幾步:

  一、教師做到了創設情境

  課中老師透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創設,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學生在多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中透過多種渠道展示情形

  本節課老師主要向學生展示三種情形:

  ①展示大陸青年小錢病危的情形。

  ②展示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

  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大陸青年小錢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艱難,感受地震當時的危險。

  三、教師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析情況,讓學生動感情

  ①透過課件展示書中所描寫的同一時刻的兩個不同場景來令學生動感情。

  ②重難點詞句的辨析,如兩個“靜靜地”對比,分析當時不同的情況,分析小錢病危的情況,讓學生有所感動。

  ③感情朗讀,課中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讀你感動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理解,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4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飽含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飽含著臺灣與大陸同胞之間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能透過這一樣一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間真愛,感受到兩岸親情,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是語文教師的驕傲!這就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語文課畢竟不同於政治課,語文課也不是單純的思想品德課。在語文課堂上,要透過聽、說、讀、寫等一系列屬於語文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技能的訓練與提升,經歷語文學習的過程,習得語文學習的方法,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這才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那麼,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怎樣把這兩者統一起來,把三個維度的目標都落到實處呢?這個問題是本次賽課的主題,也一度困惑著我。

  在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時,我突然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真的很簡單,那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也就是說,在課堂上如果我們以發展學生的語言為出發點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那麼,三維目標就自在其中。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每一個語言符號都表現著一種思維,承載著一種思想,蘊含著一種情感:對語言的理解,就是對思維的訓練;對語言的積累,就是對思想的傳承;對語言的運用,就是情感的傳遞。比如,我引導學生體會李博士的愛心,運用的是把一個自然段的幾個句子都跟沉著這個關鍵詞聯絡起來朗讀體會的方法,在這種瞻前顧後地閱讀與朗讀實踐中,對李博士博大愛心、高尚醫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這40分鐘的教學中,只設計了兩個層面的閱讀實踐:第一個層面是初讀整體感知。這個層面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真正讓孩子把課文讀通,把內容說明白。我設計了這樣3個實踐環節:第一,自由讀,給足時間讓學生真切感知課文;第二,自主提醒詞語,給足空間與方法理解詞語,讀通長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聽讀檢查讀書效果和組織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給足機會讓每個孩子參與實踐。這樣的幾個可以說是很常規的學習活動過後,第一個層面閱讀目標就基本落實了。第二個層面是品讀理解內容、感悟精神。根據四年級上學期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實際水平,我在這個層面的引導中採用了以讀代講、代說的策略。引導學生透過以下2個實踐感悟到臺灣青年的博大愛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環節,默讀畫出令自己最感動的語句簡單標註感受;第二環節,交流感受。在第一個環節開始和交流感受的過程中,我試圖充分的發揮教師指導、引導和組織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有實效。比如點撥默讀感悟方法;還有配樂範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對臺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想象中,透過運用恰當的詞語練習說話表達出來;以及透過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奔波、連夜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總之,理念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在這次會議理念的引導下,我體驗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快樂,體驗到了紮紮實實為學生的充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