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鏡下的晶體》科學教學反思

《放大鏡下的晶體》科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放大鏡下的晶體》科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放大鏡下的晶體》科學教學反思1

  本課以食鹽、味精、白糖為例,透過放大鏡觀察物質世界的某些晶體結構特徵。課前除了為每一個小組準備現成的晶體觀察材料之外(食鹽味精白糖),還應制作準備些透過水分蒸發而結晶出來的晶體,這樣的晶體有著不同的結構特徵。而這些晶體的製作,教師應早做準備,如果靠自然蒸發,鹽結晶過程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結晶過程較長,所以要提早一兩天準備,以免影響教學。

  在觀察食鹽、味精、白糖晶體時,應強調先用肉眼觀察,並記錄下觀察到的樣子,透過控制放大鏡的發放來保證這一教學活動的實施,然後再安排利用放大鏡觀察晶體的活動,並再次記錄,進行對比。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放大鏡下的晶體特徵有更深刻的認識。透過對晶體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小結晶體的科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味精、白糖是“有規則外形”比較肯定,但對食鹽的規則外形比較懷疑,因為在放大鏡下,食鹽晶體顆粒並沒有如此規則的形狀結構,這是因為我們提供的食鹽小而潮,學生觀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顆食鹽晶體,再因為這些食鹽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狀看上去是不夠規則。這裡應該肯定學生的發現,並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將後面“製作晶體”的教學內容提上來,製作一杯飽和濃鹽水,然後滴在玻璃片上進行加熱,製作出食鹽晶體。這樣的食鹽晶體,就比較有規則,並且細節特徵更加明顯。考慮到課堂上教學時間有限,課堂上就只製作一個食鹽晶體,課外要求學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體進行觀察。

  透過觀察分析,認識了晶體特徵後,應結合媒體圖片向學生展示更多的晶體圖片,以豐富他們的感性認知。像雪花晶體這種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學生,激發他們對晶體的觀察興趣。對於礦石晶體,可以結合學校的岩石標本,讓學生進行觀察以加深認識。

  製作一個大晶體,有一定難度。作為拓展活動,也就有彈性了,學生能在課外製作出一個大晶體,就給加分。其實,我們買來的海蜇皮中,經常就有大塊的食鹽晶體,我們可以蒐集一些給學生看一下,激發他們製作大晶體的興趣。

《放大鏡下的晶體》科學教學反思2

  本課的'教學我以食鹽、味精、白糖為例,透過放大鏡觀察物質世界的某些晶體結構特徵。我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食鹽、味精、白糖晶體,並記錄下觀察到的樣子,再用放大鏡觀察,食鹽、味精、白糖晶體,並再次記錄,進行對比。這樣使學生對放大鏡下的晶體特徵有更深刻的認識。透過對晶體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小結晶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晶體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知道了晶體的特徵:晶體是有幾何規則的外形。“你知道這些晶體是怎樣製作的?”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我讓每個小組的材料員領取相應的材料,分組做蒸發飽和食鹽水的實驗,每個組都得到了食鹽晶體。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學生想製作更大的晶體的慾望,課堂上無法滿足,我只能讓學生一是看課文製作大晶體的介紹,二是向學生介紹有關製作大晶體的方法,播放一些製作大晶體的課件。

  課堂上還讓學生觀察一些礦石晶體標本,學生對晶體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學生知道了晶體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立方體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針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