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1

  設計這課,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備課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會怎樣學,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提到這些問題我該怎樣引導,學生在自主性學習時會遇到哪些困難,合作學習中會出現什麼情況等。說實話,因為考慮、預設得較多,在上課前,我自己還是對這節課的教學充滿信心的。

  可課堂實施下來,並沒有如人所願,我只能說感到很遺憾。

  1、步子邁得太小

  這節課,我們著重學習的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這段主要介紹了黃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為了避免課堂上將這三大名松的特點分解得支離破碎,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環節:你最欣賞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學後介紹。可以讀課文,抓重點詞句體會黃山松的奇特;可以用書上的句子或結合課外的資料介紹。然後在充分自學、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彙報。儘管這樣,上下來後,我還是覺得這段的教學顯得很碎,仍是一個松、一個松的學習。雖然課堂的學習氣氛活躍、學生也讀得熱熱鬧鬧,很有感情,作為教者的我卻沒有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他們。

  其實這段的學習,完全可以把學生分為三大組進行,喜歡迎客松的就學習迎客松的有關句子,喜歡陪客松的就學習陪客松的句子,這樣讓學生在大組內學習,互通有無,既可以加強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補充資料蒐集上的資訊交流。這樣的大組學習比起自己設計的自學、小組學來得更活躍、更自主、更靈活、更開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風格。可學完課文,如果讓學生用幾個詞來概括每大名松的特點的話,估計學生還是一知半解。課堂上,雖然,我也將每大名松的奇特、與眾不同處在小結語中概括了,但學生可能並沒留意。至於它們的獨特之處,還須明確概括。而且在學習送客松時,我也只是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姿態獨特”“枝幹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應的理解處理,卻忽視了看圖,比較它與形態相似的迎客松的區別。迎客松是剛毅挺拔,紳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歡迎狀,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彷彿在與人們揮手告別。對教材,我沒有能夠很好地進行開發和利用。

  3、板書不夠合理

  這節課,我還用到了教學掛圖。但在掛圖的位置擺放上,我處理得也不夠合理。圖片可以和相應的名松對應起來,使學生看得更清楚。特別是在看圖引導學生背誦時,學生可以把圖與課文的內容聯絡起來,或許背的時候,困難會小些。

  4、時間把握差錯

  時間上的把握偏差,是這節課最敗筆的地方。在學習迎客松的有關語句時,將近花了25分鐘的時間。為什麼?因為迎客松最負盛名,它是美麗黃山的象徵、友好中國的象徵,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基本上都喜歡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設計這一部分的時候也確實安排了好多讀、說的環節,又是讀出它頑強的生命力了,又是讀出它的姿態優美了,還要補充介紹課外蒐集的資料,還要背誦,所以在這一處浪費了近10分鐘的時間。導致接下來的一個重要環節——師生、生生互動的“小導遊”介紹沒有實施。原本準備好的導遊帽、導遊旗根本沒能在課上派上用場。如果能處理好時間的安排,課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這些,我想自己的課堂上還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後努力並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2

  《黃山奇松》是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透過對三大名松的具體描寫和對黃山松“千姿百態”的概括描述表現了黃山奇松的“奇”。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影象,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說說各自的特點。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這一處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容。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3

  一、自主閱讀,感悟如魚得水

  著名小語專家張慶先生說:“堵不住繁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讀”要貫穿全過程,為確保“讀”不走過場,片段一留給了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讀”的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字,充分地讀,用心地讀,用心去“感悟”,學生打開了記憶的倉庫,調動背景知識,促進與文字的聯絡,喚醒、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表象、體驗和情感,體悟出“迎客松”的熱情好客、飽經風霜而充滿生機的美好形象,對文中的語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學生已從朗讀中體悟到了;又透過朗讀,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個性體驗。“自主閱讀”使課堂充滿了鮮活的、張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學生學的主動、積極。

  二、引導探究,體驗精彩紛呈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越學越聰明,怎樣才能學得聰明起來呢?就要引導讀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後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片段二的設計充分利用優秀文字所存在的很大的張力空間,將學生置身於文字整體中,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學生對“山頂上、陡崖邊”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維火花的碰撞所閃耀的迷人光芒,讀出了文字所深刻的內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訓練思維,課堂充滿智慧

  目前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智慧培育的問題,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現代閱讀教學論認為,閱讀是一個吸收和轉換資訊的心理過程,必須採取主動的閱讀心態才能完成。兩個片段所提的問題,都富有思維價值,有是本課教學目標所在。

  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猶如一塊磁鐵,吸引學生的探求之心,在閱讀課文中學生便會自主研究,體會語言文字蘊涵的“意義”和“情味”,產生許多充滿智慧的發現和感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訓練了思維能力。學生也由此興趣盎然,在朗讀課文時充分得到了體現。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4

  《黃山奇松》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自然段寫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鍾。第二自然段寫獨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黃山松使黃山更加秀美。

  (一)重點抓住“文眼”的“奇”來作為理解文字內容的切入點,從奇入手。

  (二)根據文字的特點,以“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黃山松的奇?”這個問題為統領整篇文章的問題,然後再像剝開竹筍一樣的引導學生體會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這樣一步一步地深層體會奇,奇貫穿始終。

  (三)能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奇松的。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黃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黃山松的奇美,如:“姿態優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幹遒勁”藉助實物理解“遒勁”,體會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鬱郁蒼蒼,充滿生機”體會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頑強。“飽經風霜”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體會迎客松對遊人的熱情等等。還透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欣賞到黃山松的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體會黃山松的“奇”。

  (四)教學中,我能緊緊圍繞“奇”,抓住“奇”,在黃山松的“奇”上尋找突破口,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方面,我透過讓學生對文字的閱讀、直觀形象的圖片等手段,激發學生品讀感悟,體會黃山松的“奇”。在教學中,我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學習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5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鍾。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

  在第三節的教學中,我透過一句過渡:黃山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鳳凰松、雙龍探海松、蟠龍松……都各領風騷,讓我們齊聲讚歎這神奇的黃山松吧!生齊讀第三節。

  對於這一節,我不作過多的渲染,只讓學生在齊讀中感受:正是由於黃山松的裝點,黃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這一處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會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容。

  我隨即激勵學生放飛想象,選擇你印象最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寫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說出它的奇特。此時學生揚起了想象的風帆,開啟了思維的閘門,情緒高昂,同時又引領學生揣摩、借鑑了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最後,我播放了黃山了風光錄象,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之中。音樂、圖象與解說的巧妙結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什麼叫詩情畫意,對黃山的傾向心往使教學成了一次審美的心理體驗。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執教這一課時,我就以此為設計理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思考。

  學習第二節,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在玉屏樓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然後讓學生自由讀描寫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歡哪棵松,就多讀幾遍,品味品味,要把喜歡的理由說充分,要把這棵松奇在何處說清楚。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在書的空白處寫一寫。可以自學,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學生自學時,我隨機輔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深入讀書、圈劃批註,交流見解。培養學生具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同時,給學生提供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交流收穫的時候,我讓學生看這三大名松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枝幹,理解詞語“遒勁”、“蟠曲”的意思。並想象三大名松面對遊客,分別會說些什麼。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並展開想象根據每棵松的特點,說出了不同的話語,其實也就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學生理解三大名松奇特的同時,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反映出它的奇。我還透過課文插圖幫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假如你就是導遊,怎樣向遊客介紹這三大名松其中之一。

  最後,我讓學生開啟《新方案》,看資料袋中的奇松的圖片,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展開大膽的聯想,學習作者的方法把它描寫下來。

  這一系列環節都巧妙地將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們說話的能力,透過他們的想象說話,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涵,理解黃山松的奇。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7

  本節課以讀、寫、說三大塊為綱領,緊緊圍繞文章的重點展開教學。

  一、 “讀”為主線,感悟如魚得水。

  著名小語專家張慶先生說:“堵不住繁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讀”要貫穿全過程,為確保“讀”不走過場,片段一留給了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讀”的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

  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字,充分地讀,用心地讀,用心去“感悟”,體悟出“迎客松”的熱情好客、飽經風霜而充滿生機的美好形象,對文中的語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學生已從朗讀中體悟到了;又透過朗讀,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個性體驗。

  “自主閱讀”使課堂充滿了鮮活的、張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學生學的主動、積極。

  二、“說”為輔線,挖掘想象空間

  挖掘文字空白,充分留給學生想象和表達的空間,用說話來充分體會“飽經風霜”的意思,詮釋的不留痕跡,處理的精細巧妙。

  三、“寫”為隱線,檢測學生素質。

  開課伊始,簡單的聽寫看似稀鬆平常,實則“暗藏玄機”。

  1、檢測了學生的自學效果。

  2、培養了學生的書寫習慣。

  3、體現了學生的寫的水平,大多數同學都能夠格式正確,書寫工整。全班30名學生,有27名聽寫全對。三個星級評定,也能夠激勵讓學生能夠注重寫的習慣。

  《黃山奇松》課堂教學反思8

  《黃山奇松》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

  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黃山奇松的“奇”讓學生來理解課文,在教學一開始提出主問題“黃山松奇在哪裡”?教學目標定位好後,如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黃山奇松的美和奇,成為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法。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讀促悟,提出學習要求,要求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畫出關鍵詞,並寫下自己的感悟,透過學習與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引導重點品讀描寫迎客松的句子,要求學生不斷撿拾關鍵的字、詞、句,利用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讓學生理解“飽經風霜”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細讀品味,讀出感情,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接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

  這樣,透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情感。引導學生進行重點學習,並以一“迎”字概括出迎客松的奇特之處。繼而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描寫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並相繼總結出陪客松、送客松的特點,孩子在小組交流、注重朗讀課文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習。

  讓學生看迎客松圖和送客松,仔細觀察他們的枝幹,體會松樹的“奇”之所在。讓學生看圖展開豐富的聯想,出示黃山奇石的照片,讓學生模仿給出的句式,看圖寫作。 這一系列環節都巧妙地將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們說話的能力,透過他們的想象說話、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涵,理解黃山松的奇的同時,拓寬了語文的教學維度、豐富了教學內涵。

  課後習題中要求背誦和用詞語造句等,這在教學過程中都有得到體現,學生思維活躍,教學過程順暢流利,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圍繞主問題進行開展,整個教學過程圍繞一條主線進行開展,教學脈絡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詞句來品悟課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內容主次分明,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來表達閱讀中產生的見解或思想,課堂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在我的教學過程中,依舊存有不足,因而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注意教學細節的處理,在教學的過程因為的侷限,按照教學順序來進行開展,沒有兼顧到學生的創造性,還應深挖教材,如圖文結合時是不是透過學生學過的詩歌進行拓展匯入?課堂的生動性還有待提高,這都是我以後要努力改正的地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