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反思

《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運用情景模擬的形式講授的,模擬學生去參觀博物館,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增加趣味。透過三個展廳即三個方面來講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個方面是工業革命的成就和背景,第二個方面是工業革命的影響,第三個方面是工業革命給中國造成的影響。總體上條理分明,學生可以形成大的知識框架。

  具體講授時,運用圖片、影片、表格、歷史材料等資源來吸引學生注意,感知知識,同時生動有效:採用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主動性和主體性。同時使學生感受科技帶來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在整個過程中,失去先機,後來夜郎自大,最後淪為被侵略的境地,使學生明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落後就要挨大,要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這也是現在中央為什麼提出建設創新性國家,重視科技及自主創新的原因。其二讓學生對“對外開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本節課內容較多。時間有限,同時學生的知識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同學有些吃力,沒法自主完成探究。

  解決措施:讓學生進行提前預習,教師進行課前指導;把學生進行分組,幾人一組,設組長,學生間互補學習,進行合作探究。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只有這樣課堂才能煥發生機。

《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反思2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學生了解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發端及其擴張、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等,教科書部分中分了3個:珍妮機的故事、瓦特與蒸汽機、火車的誕生。編者煞費苦心的在這三個部分的眾多知識介紹中埋下了對工業革命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促進這一歷史發展規律的傳授。但對學生來說本課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別談從中找出或發現歷史規律。所以老師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備這一課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能力,把課文的板書進行了重新設計,活動一:追根溯源——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活動二:身臨其境——尋訪工業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礎知識可以傳授到位,另一方面把這一歷史事件的發展線索清晰的展現出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

  “歷史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對知識點的講解透過材料題的形式,不僅有利於加深對文字的理解,而且能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

  我從以下幾個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課中的表現發現:

  一、講解的有效性

  本節課主要講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內容與影響。運用課外史料來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與影響,針對性強,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講解的有效性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而且要結合書本知識一起分析。

  二、探究問題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初中學生並不具備高層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們更習慣於從直觀、感性的圖片、影片中獲得對問題的初步認識。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現實,為學生鋪設符合其認知規律的探究平臺,在此基礎上,用層層深入的問題將學生帶入探究的佳境。

  三、學生活動

  上課能採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師能循循善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但集體討論總體不夠。課堂問題設計要思路清晰,簡單易答,這樣學生才會躍躍欲試,從而造就出輕鬆、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