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1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裡,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裡(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裡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裡,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裡,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裡,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資訊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資訊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說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裡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

  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說,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次是相悖的。

  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2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雖然音樂課並不涉及升學考試,但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作為音樂教師也應該學會反思、善於反思。

  一、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

  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強調:一,透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二、透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三、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

  二、採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半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裝置,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覆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於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後還須努力。音樂學科知識所涉及的範圍廣,課堂教學形式豐富,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各不相同。

  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3

  課後很多時候頗有感觸,師生互動的不錯,課堂效果很好,而更多時候是課後的困惑“今天的課堂紀律有點亂,今天的結尾有點拖泥帶水,今天啟發性的語言還少了一點”等等,我都會將這些記錄在課堂反思錄中。

  如鏡頭一,在去年新授完《小紅帽》之後的課堂小節中,我寫道:我感到二班三班如此不同,我是否換一種方式進行呢?對於平常不太活潑的一班,我先讓他們聽一段故事,並且配合畫面,讓他們沉浸在音樂視聽的氛圍中,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而不僅僅認為狼的凶神惡煞而無人演,告訴學生你是最棒的。

  如鏡頭二,我寫道:二(3)班的澤宇上課創編了:小花狗,拉大便”的歌詞,我生氣的訓斥他坐下,他在下面反嘀咕、被我叫到辦公室。我問他,為什麼寫了這麼不文明的句子?他回答說:上星期我回家看到我家的小花狗是拉大便了,為什麼不能寫呢?我被問住了,對呀,沒人規定歌詞中不能提小花狗拉大便,我這麼做,不是抹殺了一個孩子的創作慾望嗎?如果當時換個角度考慮,討論一下“小花狗,拉大便”在創編歌詞中的可行性,不是可以讓學生探討一下文明與不文明,美與醜,善於惡的問題嗎?就因為一句話的改變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

  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4

  每個孩子在興趣、愛好、性格上都存在差異,要真正做到尊重每個孩子,就必須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空間與選擇權利。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自由地選擇考試的內容與方法,發揮其個性特點。來一個彙報演出,透過“迎新音樂會”、“小百靈音樂屋”等學生喜愛的形式來完成。

  如:我搞了一次音樂會,由師聲共同起名“迎新音樂會”,內容有吹、拉、彈、唱、舞的形式表現,學生可以單獨的、小組的雙人的。要求學生人人參與發揮特長。此外,還有創造類的彙報,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節奏接龍”、“聽音樂編舞蹈”、“玩玩說說”等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扮演各種形象,說說各種相應的眼神、臉色、手勢等。

  在遊戲中,他們感到考試是一件快樂、簡單而有趣的事情,學生玩的愉快、考的`輕鬆。教師則根據學生活動中的不同表現,做出評價,最大限度地尊重和關愛每個孩子。還可以讓孩子充當小老師,也考考別人。用了“我們都是小老師”的活動形式,讓每個同學出題考同伴、評同伴,讓他們過一把老師癮。可別小看孩子們,他們可認真了,互相獎勵星星,並寫下幼稚而充滿情誼的評語,還有的同學甚至貼上了自己喜歡的卡通圖片作為最高獎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促進音樂素質的提高。

  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5

  每次走進教室,都能感覺到學生們對音樂的渴望,。我也在想:怎麼樣才能把每一堂音樂課上好,讓學生在繁重的文化課之外也能夠找到他們精神與心靈的樂園怎麼樣才能透過音樂特有的力量來教育學生,使他們的精神境界在這個充滿著物慾的時代得到最大程度的昇華。

  音樂課是學生們最喜歡上的課,他們熱衷於流行歌曲、歌星影星,相反的卻是孩子們對教育部門精心編排的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更不用說那些讓學生們聽起來枯燥乏味的欣賞曲了。我們的教材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地區的學校實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也存在許多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做深一步的探討和反思。

  一、課堂音樂教學重點教什麼

  音樂課不單純是唱歌課,但僅唱會歌曲的多,如何唱好歌曲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裡專學唱歌,長久以來,學生就會感受到音樂課裡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注意力集中到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裡。

  器樂課也不是單純的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裡,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甚至磨滅。

  欣賞課並非文學課。有些老師的欣賞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要掌握好定位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裡,很多教師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設計好的環節進行教學,而忽視了課堂突發,臨時應變等。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

  總之,現在的音樂課堂仍需要我們廣大的音樂教師不斷的學習和反思,才能使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斷完善和發展。

  課堂音樂教師教學反思6

  一、學會"聽"音樂

  二、三年級小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活潑好動,易於接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富有情趣的事物。給學生多聽的機會,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簡譜的概念。並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創造效能力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整個過程。識譜教學中的各項內容和能力培養,都應該以即興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機會,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在即興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敏銳聽覺、迅速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二、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天性好動。利用他們這一特點,把表演融入教學,增加課堂情趣,無形中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達到育人目的。在音樂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如《白雪公主的小馬車》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歡的兒童歌曲,歌詞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對童話故事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教學中,有個小朋友說:“老師我想把歌詞內容改一改,因為快到聖誕節了,我想把白雪公主改成聖誕老人,行嗎?我還能畫給大家看呢。”聽了孩子真誠而幼稚的話語,我欣喜地笑了:“怎麼不行,大家都可以畫一畫、改一改。”於是,課堂氣氛活躍了,或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組,紛紛當起了小小音樂家,畫的畫、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學生情緒達到了極點。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敢幹對已有知識提出質疑和修改,從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電教滲透直觀表達,引起學生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奇性強。對生動、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強,在感知時無意注意佔優勢的心理特點,利用電教聲、光、圖、色俱佳的優點新授,有時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課教學時,學生聽了兩遍錄音範唱便會了,但絕大多數是面無表情地唱。我便運用電教啟發他們:“你們去過大草原嗎?你們騎過馬嗎?誰說說騎馬時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來勁了,騎過馬的同學紛紛舉手回答,我又說:“老師今天帶大家去大草原旅行!”於是我扮導遊,小朋友扮遊客、當小騎兵,在教室裡揚起馬鞭騎著“大馬”,邊玩邊唱剛學過的歌曲,同學們個個情緒飽滿,興奮異常。歌聲中充滿了情感,洋溢著美的色彩。

  四、打擊樂器進課堂

  我感覺使用打擊樂器很簡單,其實對於孩子們來說要想運用的自如並不是很簡單的事,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訓練,使學生一步步的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