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營造探究氛圍----《平行線的特徵》教學與反思

重視營造探究氛圍----《平行線的特徵》教學與反思

  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更加突出,這就導致在課堂上出現教師無法估計的情景,此時,教師應該怎樣進行組織,扮演好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本文以華東師大版七年級上冊《平行線的特徵》的教學為例,淺談課堂教學組織中重視營造探究氛圍的做法與感受,供同行評析、借鑑、指正。

  情景描述:

  師生問好後,首先欣賞一組航模,動畫顯示機翼抽象成四邊形,已知AB∥DC要製作成∠B=60°的一架飛機模型,請你猜一猜,∠A與∠C應制作成幾度的角?學生紛紛回答:“我估計∠A=100°,∠C=100°吧!”、“∠C=110°,∠A=105°”、“∠C=120°,猜∠A=100°”……我隨即拋問“想知道誰猜對了嗎?”

  從學生的生活情景,猜角度的形式設疑引入,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大膽猜想,主動參與思維,營造了師生平等的對話和良好的學習情境。

  接著讓學生辨別三線八角;之後展開平行線特徵的探索活動。

  師:當a∥b時,被任意的第三條直線c所截時,各對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分別有怎樣的關係?利用量角器等工具,小組活動,5分鐘後小組交流彙報。

  生1:(上臺展示)我們小組透過量角再比較,量得∠1與∠5都為50°,∠4與∠8都為130°,∠2與∠6都為130°,∠3與∠7都為50°,同時發現∠3=∠5=50°,∠4=∠6=130°,∠3+∠6=180°,∠4+∠5=180°得出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

  師:發現的'很不錯!其他小組還有別的補充嗎?

  用簡潔的語言及時評價,激發學生成功、自信的情緒,同時激勵其他同學積極思維。

  生2:我們小組任意畫了一條直線c,量得的角度與前組有所不同,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

  師:別的小組認同這兩組的觀點嗎?

  生:認同(齊聲)。

  師:板書平行線的特徵,剛才同學們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結論,但老師還是想問有沒有小組用別的方法得出這個特徵?

  生3:(喜悅)有!我們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5=55°、∠6=125°,∠7=55°,∠8=125°就得那個結論。

  師:不錯!把本組的實驗情況講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學們是否認同?

  此同學的回答讓我感到意外,按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直接否定他,很快調控課堂,按計劃進行,但在新課程理念下是不能這樣教的,直覺告訴我有些慌亂了。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還課堂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思維的機會,說不定能捕捉到數學活動中創造性思維的點滴火花,營造探究氛圍讓學生自覺進入主體地位,也許會出現轉機。心意已決,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來解決這個疑問。果不出所料:

  生4:不對,你們怎麼去得到∠5=55°的呢?

  生3:(堅定地)同位角相等嘛!∠5=∠1=55°。

  眾生:愕然!

  生5:(上臺指正),我們現在探索平行線的特徵,∠1與∠5關係還未明確!

  生3:(裂嘴咋舌)。

  師:應該表揚剛才那位同學在探索過程中立場堅定,勇敢面對錯誤的做法,在探索道路上也難免走錯道的時候。他提醒我們只量一個角,探究不能成功。

  生6:只需量出∠1與∠5的度數,根據對頂角相等,鄰角互補,可求其他的角,即可比較大小,找出關係了。

  生:鼓掌。

  鼓掌肯定無疑是對發言學生的“最高獎賞”,教師要帶頭學會欣賞學生,同時也會讓學生學會如何評價同伴,在師生之間創造一種既有良師又有益友的、心情舒暢的人際關係,形成一種平等的,互相激勵的學習氛圍。隨著學習氣氛的濃烈,我的心情也隨之舒暢,正準備收場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又發生了……

  生7:我們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只要剪下∠1再與其他角比較,可以發現同樣結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