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1

  新課改提倡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透過交流與合作,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本節課本著新課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注重以問題引導思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思考與討論、交流與合作的空間;注重學生親身體驗,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在知識處理上: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是否理解這一物理規律,會直接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高中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甚至電學部分的學習。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對本節的知識有了大致的瞭解,高中又一次學習,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所以本節課的重點之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別要強調“物體不受力,原來運動的將做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將永遠保持靜止”。並由此得出力和運動的關係,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第二個重點是對慣性的理解,特別是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慣性現象一定要做實驗再配合講解。

  二、在能力培養上:

  1、藉助伽利略理想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初中物理教學以直觀教學為主,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之上,高中物理教學要求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所以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做伽利略的實驗,建立形象思維;後說明伽利略實驗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假設斜面光滑沒有摩擦的前提下進行的,而絕對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

  2、對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總結能力的培養:學生先觀察伽利略實驗,然後有我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三、在學習方法的養成上:

  在教學中我採用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原則,使學生易於接受,是從生產生活例項引出力和運動有密切關係,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作出猜想後,我讓學生自主、合作利用身邊的物品設計自己的實驗方案,並把實驗方案彙報交流,從中選出最佳方案,再以動畫展示斜面小車實驗過程,給學生以啟示,引導學生髮現實驗的技術關鍵,最後學生動手實驗探究。

  四、對重難點的處理: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認為是理想斜面實驗的探究推理過程、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我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設計和完成實驗,目的就是為了學生有直觀感受,然後上升到理論高度。難點是力和運動的關係,慣性和質量的關係。在教學中,採用“衝突法”,讓學生的一些感官經驗和課堂上的理論相沖突,從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確結論。

  五、本節內容蘊含了大量價值觀素材,必須加以充分利用。

  幾點問題:

  一是時間分配問題。對於課堂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把控有一定困難,特別是設計實驗(斜面小車)部分,針對不同班級學生能力情況,學生素質高低,應有不同的預案。基礎較差的班級需要對學生提出預習的要求,以便學生能在課堂上跟上節奏。

  二是教學內容的取捨,以及素材的選擇。根據新課程要求,本節內容安排為一課時,因此在內容上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素材也要精心篩選,部分內容可以交由學生課後處理。但由於學生能力參差不齊,若要每個學生都掌握得很好就比較困難,所以還需要有一定的課後輔導工作要做。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2

  本節內容所涉及的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實驗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初中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知識,透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1、本節課首先利用具體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以發現問題,透過學生間的交流與討論,動手操作使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學就在我們身邊,最後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本節課充分體現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具體表現為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教師沒有僅僅停留在課本所給出的三種材料上,而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的推理想象,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便於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節課對物理方法的教學體現充分,具體表現為:①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提示學生對變數的控制,在教師演示實驗時又有意忽略對變數的控制以進一步的強化學生對控制變數法的應用和理解;②在對“推理、概括”這一方法的教學中,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思想。首先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其次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資料進行推理,完成相關資料的填寫,並進而概括得牛頓第一定律。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3

  在探究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後,我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問題,“針對牛頓第一定律,你能提出那些問題?”。設立這一環節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機會,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考慮到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怎麼辦,那隻能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去挖掘問題。沒想到同學們踴躍提出了各種問題,有的問題學生能解答的我就讓學生解答,有的問題需在老師的點播下由學生解決,有的問提我直接告述學生是以後要繼續學習的。這樣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逐一解決。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內容由阻力對物體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三個部分組成。重點是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物體是否受力練習起來,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他將為後面學習二力平衡、壓力、浮力、物體的浮沉條件、槓桿的平衡條件等打下基礎,並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學生在學習了力的定義和作用效果後看,對力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力有兩個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但是學生對於其真正的含義還沒有正確理解。尤其是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理解不到位。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透過伽利略理想實驗的展示,讓學生對理想情況有所瞭解,為學生提供了感性的認識,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援。實驗過程中,透過大螢幕展示實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能力。透過多媒體展示理想情況下阻力實驗,讓學生透過演示理想情況下的實驗,形成感性的認識,有利於得出推論。

  透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加深對慣性現象的認識,使學生能自主發揮想象,聯絡生活中更多的和慣性有關的現象。使學生能自主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能力。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5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學生看了書後能夠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但如果能用伽利略理想斜面推論出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力時能一直運動下去,學生的體驗會更加深刻,最後在利用推平時較重的物體或初速很小的物體(其實是受摩擦力相對較大的物體),推就動,不推就不動了解釋,學生可能更好體會力改變力的運動狀態,推就動,被推物體由靜止到運動,所以推力改變運動狀態;放手不推時它的運動狀態變化是由運動非常短的時間內變為零(我們的直觀體會是立即變為零),此時去掉了推的力時,物體還受力嗎?向我們做實驗的小車一樣受阻力,不是去掉力他沒有運動了,而是受到的阻力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所以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

  我的整體安排是以物理學史的形式講解這一課,讓學生體會人們認識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體會科學形成的過程,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過程,體會科學家們的智慧,亞里士多德侷限的觀點統治人們2000多年,給後人留下很多思考,伽利略的智慧,利用斜面實驗體會運動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笛卡爾的進一步補充,從伽利略的某一個方向不受力(及運動方向不受力)推廣到不受任何力做勻速直線運動,在到牛頓第一定律,體會牛頓為什麼說他站在巨人肩上,同時利用增加靜止狀態體會牛頓引入慣性性的偉大(這一點老師瞭解即可),我想這樣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關於慣性問題,主要是慣性由質量決定,學生沒什麼問題,但學生容易把質量大慣性大與速度混淆;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怎樣理解慣性與速度無關。

  解釋1:慣性,即維持物體原有狀態的一種本來屬性,表現有兩個方面:

  一是物體處於靜止或者勻速運動狀態而無變化時,表現為"維持其原來的靜止或者勻速運動狀態";

  二是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時,表現為"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如果容易改變運動狀態,則說明慣性小,反之則慣性大。

  而所謂的"運動狀態的改變",無非是速度v的改變(含大小和方向兩方面的改變);而改變的"難易",無非是指在受同樣外力作用下速度改變的快慢罷了!

  則推理說明如後:如果對不同質量的物體施加同樣大小的合外力,從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知道,質量小的加速度大,即是說在相同的時間裡速度改變數多,這就是所謂"運動狀態容易改變"的意思!從而可知,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受力\加速度等都沒有關係,而只與質量有關!

  解釋2:慣性的大小決定了速度變化的快慢。剎車的距離不同是因為速度不同。如果速度變化的快慢是相同的,那麼速度大的時候,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減小到0。如果剎車的時間不同,剎車的距離當然就不一樣。

  解釋3:

  (1)、假設有兩個物體,你要使二者用10s的時間都從靜止達到1m/s的速度,對甲需要加上10N的合外力,對乙則需要100N的合外力,那麼誰的慣性大呢?顯然是乙!

  (2)、甲乙兩物體都受到10N的合外力,而甲用10s時間從靜止達到10m/s速度,而乙用同樣時間由靜止只達到1m/s速度,那麼誰的慣性大呢?顯然還是乙!

  (3)、甲受到10N合外力,用10s時間由靜止達到10m/s的速度,再用10s時間才能達到20m/s速度,這說明甲的慣性始終不變!

  (4)、甲受到10N合外力(阻力),經過10s的時間速度由10m/s降到0,或者經過10s的時間速度由20m/s降到10m/s,雖然對本例的第二種情況甲還沒有停下來,但是在甲受力不變的情況下,同樣時間內甲的速度變化是相同的!說明慣性與速度無關!

  解釋4:確實,慣性這個概念不容易理解。課本上明確寫道:慣性只與質量有關,而與速度大小無關。但初學者總對此不能正確理解。總覺得:兩個同樣質量的物體,速度大的物體要停下來,比速度小的物體停下來困難,即所需時間長,或者說所經路程長。因而認為速度大的物體慣性也大。這種理解雖然是錯誤的,但卻很普遍。許多人都會有這種錯誤的認識。

  產生這種錯誤認識的根源,就是對“慣性”這一概念的內涵理解不透。

  對慣性這一概念可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1、慣性,是一切物體的固有屬性,是物體保持物體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2、物體的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到外力,是否運動,速度的大小均沒關係。物體的慣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1)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

  (2)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其慣性大小表現在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

  3、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的大小完全取決於物體的質量,和其它因素完全無關。物體質量大的慣性大,質量小的慣性小。

  4、慣性的大小表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而不是表示把物體從運動變為靜止的難易程度。事實上,在受到相同的阻力的情況下,速度(大小)不同質量相同的物體,在相同的時間內速度的減小量是相同的,這就說明,質量相同的物體,它們改變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它們的慣性是相同的,與它們的速度無關。

  Δv=vt-v0=(F/m)*t

  解釋4:一般來說,同學們總是不明白這樣的問題:高速運動的物體,要想停下來顯然比低速物體難(在同樣路面上),那為什麼說慣性與此無關?我想,你也是在這裡糊塗吧。

  但是,你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沒有考慮"相同時間內速度的變化",也就是所謂速度變化的快慢!物體開始的速度提高了,但是速度變化還是一樣快(假設物體的速度每秒減小1m/s,物體開始速度是10m/s還是20m/s,改變的只是速度變為0所需要的時間!)。

  我再打個比方:假設你有20元,我只有10元錢,我和你都是每天花1元,我只能花10天,你可以花20天,我們花錢的速度是不是一樣的?那你為什麼花錢的時間比較長呢?因為你本錢比較大而已!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6

  雖然跟著學校的大方向,一直在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可是沒想到第一次實踐教學就是在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的公開課上。

  學校為了大家相互交流教學技巧和培養優秀的青年教師,特地舉辦了第x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參賽的主要物件是學校裡35歲以下的教師們,而我作為去年剛分配來的新人,也抱著向前輩們學習的目的參加了這次比賽。

  由於我任教的初二(5)班不是杜郎口教學模式的試點班級,所以也沒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注意教學方式的改變,一直以為這種教學模式簡單易行,“把課堂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就行了,當我真正的使用起這種教學方法的時候,才切身的體會到內中的門道有很多。比如說,由於我課前的實驗儀器準備不全面,在同學們動手實踐的時候,我很難做到一個一個小組的幫助,點撥;再比如說,我不能夠做到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時,就沒辦法真正的和他們互動交流,激發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加上這次是公開課,一緊張,把課前準備的內容說得亂七八糟,所以這一堂課上的是異常辛苦。

  雖然課上完之後,我的心情很是鬱悶,覺得自己真不是個稱職的教師,但是反過來想想,要想成為一個能力出眾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一次次的經驗累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