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通用5篇)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

  本節課教學在透過研究教材,研讀教法,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順利的結束了。 回顧起來有如下幾點體會:

  1、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容積的概念。體積、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我認為體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佔空間”、容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能容納”,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透過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我透過實驗讓學生看到“水面升高了”來體驗“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比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學生體驗“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透過杯子和瓶子誰的容積比較大的實驗,讓學生體驗“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多有少”這樣將難以理解的“佔空間”“能容納”變得可觀察、可感受。透過這些具體的實驗活動,基本上達到了學生初步建立了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教學目標。

  2、密切聯絡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透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絡實際,藉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認識,在本課開始時,我就讓學生舉出許多在教室裡、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比較大、哪些物體所佔比較小的例子,感知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3、本節課時概念課,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理解,因此要準備大量的教學用具。在探究土豆和梨誰佔的空間大時?由於所選取的實驗材料的問題,實驗過程中出現了誤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實驗沒有達到目的。課件製作略顯粗糙,個別結論性的內容過早的出示。

  4、由於本節課學生動手實驗多,因此課堂節奏前松後緊,在鞏固練習時為了急於完成教學任務,習題處理的比較倉促。如果在學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練習的內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形狀變了體積不變。動手擺擺小正方體進一步加強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2

  《體積和容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學生在習得體積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容積,為學習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打好了基礎。我透過設計學生植樹澆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讓學生知道了由於容器的大小不一樣,所能容納的物體也不一樣。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當杯子中裝滿水的時候,水的體積就是杯子的容積,同樣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麼容器的體積和容積到底有什麼聯絡呢,透過猜一猜兩個體積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學生猶豫不決,當掀開木箱的蓋子時,學生恍然大悟,還要考慮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較學生立刻領悟其中的奧秘,在裝黃沙的練習設計中,三個小夥伴分別裝了黃沙,在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裝的正好的,才能說黃沙的體積就是木箱的容積,有一個難點突破。這些設計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平時過於忽略,而在這堂課上,學生一次一次的驚訝,訝異於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訝異於數學時時存在於我們的眼中,我們的心中。

  為了讓學生感知容積單位的大小,在容積單位的探索和探索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實驗器具,這樣給學生留以極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並培養了他們的勇於探索的精神。認識容積單位,雖然之前學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積單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準備了5個200毫升的量杯 和一個稜長為1分米的無蓋正方體,現場演示,當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進了1分米的正方體時,學生的興奮都寫在了臉上。那麼1毫升該怎麼處理呢?沒有學具,那就自己動手做,當學生將針筒中1毫升的水輕輕推入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時,我相信學生對1毫升的理解將意味深長,特別是在學習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時。

  在整節課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觀察、遷移類推等手段去獲得知識,讓 學生在講一講、議一議等形式中,培養了有條理的思考問題,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在具體的生活題目中領略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時的教學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運用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作為教學起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自我發展的時空,從而認識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3

  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因為體積和容積是兩個相關聯的概念,它們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對比法,讓學生透過對比,分清“什麼是體積,什麼是容積”。在學生感知體積的概念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透過直觀演示讓學生直接感知體積,這是學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幫助學生認識體積概念時,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分別把土豆和紅薯放入兩個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透過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來理解體積的概念。接著透過對比、動手實驗的教學,理解容積的概念。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聯絡生活實際,運用合理的教具和學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加以昇華抽象出本質的概念,讓學生形成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由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4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下學期的內容。主要是透過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意義;透過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裡所裝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觀地揭示容積的意義,知道容積和體積的聯絡。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形成體積和容積的兩個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首先讓學生分析烏鴉喝到水的原因。從動畫片中能直觀感受到瓶子裡的水並沒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烏鴉就喝到水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佔有一定空間的。

  藉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佔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透過驗證得出,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麵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佔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自學質疑,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採用了讓學生自學,在自學中質疑,在質疑中形成正確概念的方法進行教學的。教材提供了比較兩個容器哪個裝水多的情境,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節課中實驗的次數較多,實驗操作不很方便。我捨去了這個實驗而採用了自學的方法。透過學生自學,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在彙報過程中有個學生就首先提出了什麼是容器,我組織學生來幫他。明確了什麼是容器後,有個學生又提出什麼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總之,我透過適度參與引導,抓住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了容積的內涵及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聯絡,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5

  本節課學生情緒飽滿,興趣濃厚,效果很好。課前活動本來是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桌椅和同學都佔據了空間,活動比較困難,雖然有人談到了活動不舒展,但多數學生 談感受時說自己很開心,因為課前的活動讓他們感覺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很溫暖。作為老師,我很慚愧,本來設計活動是為教學做鋪墊而安排的環節,卻讓孩子們如 此誇讚一番很是過意不去。現在想來,平時我們是多麼的忽略孩子們的感受啊,一個不經意的做法就讓他們小小的心靈感到溫暖,我覺得我們確實不得不反思今後的 課堂內外,是不是除了可以關心孩子們學習之外,更應該多關注一下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呢?

  課中的活動如“觀魔術”、“摸同桌感受人佔有空 間”、“用實驗的方法證明哪個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證明物體形狀改變,體積未變”、“按要求搭一搭”、“數學小故事為店小二想辦法”等環節都讓孩子們 興奮,陶醉其中,激發他們的靈感和思維的火花,想出一個又一個很特別的解法,真是很讓人驚歎!

  比如:證明杯子容積大小的實驗辦法時,有的 同學想到了把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往另一個裡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位來了還是倒完之後另一個杯子不滿;有的同學往兩個杯子裡倒了同樣多的水,一個裡面放了 2個骰子水溢位來了,另一個裡面放了5個骰子水才溢位來,所以證明第二個杯子裝的水比較多;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把兩個杯子倒滿水,然後藉助第三個杯子,然後 看哪個裡面的水在第三個杯子裡的水面高得出結論。 在幫助店小二想辦法時,有的同學說把麵條挑出來;有的同學說換個大碗;有的同學說喝兩口湯;有的同學說蓋個蓋子;有的同學說用筷子挑起麵條……

  總之,好課必須是以學生的認知為前提,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石,以充分的實踐為主線,以教師的引導為航向,以目標的達成為結果,以能力的提高為終結的課。要讓節節課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師天天的修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