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保衛黃河》音樂教學反思

關於《保衛黃河》音樂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保衛黃河》音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保衛黃河》音樂教學反思1

  首先以前段時間播出的電視劇《小兵張嘎》為匯入,匯出本節課所學內容的背景年代;

  透過介紹《黃河大合唱》的詞曲作者和課本上對作品的簡單介紹,先大體上了解一下這一歷史不休佳作《黃河大合唱》;

  接下來以其中一個簡單的樂章《河邊對口曲》為突破口瞭解音樂的表現手法和表達的意境;

  語言匯入分析《保衛黃河》合唱;

  學習歌曲《保衛黃河》的主題旋律;

  欣賞朗朗為08年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慶典晚會上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黃河》;

  合唱練習《保衛黃河》。

  課堂反饋情況介紹: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也確實為教師準備的教學材料所渲染,融入到了音樂旋律中,並能身臨其境的感受抗日戰爭時期人們的心情,達到了本節課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目的。特別是當欣賞到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時候,隨著樂曲的不斷進展,學生的激情被點燃了,深切感受到一種強大的自豪感......

  不足和反思:

  1、合唱部分處理不理想

  由於準備的較倉促,在課堂的匯入材料上有點欠考慮,或許用一些更簡單的圖片或是講故事的形式一帶而過為解決歌曲部分騰出更多的時間,歌曲在處理上就會更完美了,因為本節課的所學歌曲對於學生來說是有些難度的,節奏明快、短促有力,又是一首二步輪唱的合唱歌曲,要在學習歌曲環節多放些時間,才能更好的處理輪唱部分。

  2、讓學生參與的部分不夠多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年齡性質,學生很少能大膽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對於音樂課,教師應該多讓學生放下包袱積極發言,參與到音樂中。本課中,由於課堂內容較大,我設計的讓學生跟教師交流的部分就少了,或許將其中的環節縮減或是語言簡單化,就會給學生們留出更多的交流時間,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來,感悟音樂的魅力所在。

  3、語言藝術魅力欠缺

  其實以前,我早就發現這個問題,在串連詞和描繪語言上,我的語言一直不夠漂亮,這與本身的文學功底是分不開的,其實音樂跟文學應該是不能分家的,要讓學生感悟到音樂的魅力,教師就應該用享受的語言啟發學生對音樂的共鳴,讓他們覺得音樂的魅力,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標準

  《保衛黃河》音樂教學反思2

  為音樂教師,起首該當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教生對音樂的感悟力,以審好教育為中心,正在整個音樂教教歷程中要以音樂的好感往感染教生,要以音樂中雄薄的熱情往陶冶教生,進而使教生逐步構成健康的音樂審好本事。為了真現這一方針和促進新課程變革,我認為,正在教教中,要使教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密的樂趣,感受、體驗和閃現音樂中雄薄的熱情內在。只有這樣,教生才會逐步愛好音樂,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體味,使教生沒有僅做到目前受益,並且做到末身享受音樂。

  因而,正在《呵護黃河》的教教上,我重視了對教生音樂體味力和感受力的培養,教學反思。

  這節課,要讓教生從《呵護黃河》這首輪唱曲中感受和體驗其音樂內容、音樂豪情,必須讓教生協同汗青教科體味抗日戰爭這段汗青。講堂上,我安頓一守時候沒有俗看光碟,對作品內容及汗青後臺作引睹,以欣賞為主,到達開收教生視野、提低音樂感悟本事的目的。《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了倡初教科綜合,正在教教中,以《呵護黃河》為主線,構建起取汗青教科的聯絡和綜合,也加強了教生對音樂作品內在的深刻體味。正在教教中,讓教生對“音樂”進止汗青性評釋和體味音樂作品的文化意義,也便讓教生取音樂作品產生了熱情上的共叫,真正到達了體味取交換。

  這節課是以歌唱、欣賞為主的綜合課。我以《呵護黃河》為主線貫串此中,操縱課件將齊唱《呵護黃河》和輪唱《呵護黃河》進止比較,顛末歷程比較辨析,使教生感受音樂作品的內容、音樂豪情和沒有同扮演形式的沒有同效果。讓教生的視覺、聽覺、影象、熱情同時參預,既加大了教教疑息量,又前進了教生的屬意力、影象力,同時激起了教生的樂趣取好奇心。

  對樂理常識的教教,重視從根蒂根基抓起,這節課採取了讓教生模唱及視唱歌曲主旋律的編制,讓教生教會劃拍、挨節奏、哼曲調,逐步前進教生的識譜本事。固然大部分同教有困難,但每個教期對峙教下往,相疑教生們的前進必然沒有小。

  固然,怎樣調動每個教生的教習主動性,從此還須勉力。

  《保衛黃河》音樂教學反思3

  進行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在聆聽作品之後都安排了這樣的提問:這種音樂表現形式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及音樂表演效果有什麼影響?當時我天真地認為,學生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應該不難回答,至少能講上一大堆他們的理解,可是,事實證明,我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我親愛的學生在看到我的這個問題後,眼神變得好迷茫,這讓我不得不花費一番工夫去解釋我的這個“問題”。“問題”真的成了“問題”!學生好象被這個提問弄得很緊張,腦子也似乎變得遲鈍了!當時,我真的好迷惘,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但當我接下去聆聽另一位老師上這節課的時候,看著她對學生的循循善誘,從一個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入,象撥竹筍似的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時候,我意識到了我的問題。

  回來後,我對我原先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在復聽合唱曲《保衛黃河》時,我先讓學生邊聆聽邊思考:全曲的.主題旋律共演唱了幾遍?每一遍的演唱形式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其實在初聽的時候已經有提示了,所以並不難回答;接著,我再問:作者在歌曲中巧妙的運用了將聲部不斷地擴充、力度不斷地增強的創作手法,聽後使你聯想到什麼意境?表現了怎樣的音樂形象?有第一個問題讓學生明白了聲部的擴充,現在聯想樂曲透過聲部擴充想表現了什麼音樂形象其實對學生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了!實質上,也等於回答了我最初設計的提問:音樂表現形式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及音樂表演效果有什麼影響?

  這次,我又對提問進行了再一次斟酌。但是,提問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提問設計究竟應該怎麼樣呢?

  一、提問要有層次

  系統而周密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去探索達到目標的途徑。提問的層次性就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絡、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設計問題,在知識範圍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設問,後反問,再追問,最後得出概括的結論,使學生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設問也可以從大入手,問題提得大,並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明確思維的方向及途徑。隨後,教師再提出一系列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課往往就是這樣的幾個先小後大或先大後小的問題組合,構成一個指向明確、體現教學思路、具有適當思維容量的“問題鏈”,打通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建立知識系統,掌握學習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遷移。

  二、提問要把握量力性原則

  要求設計的問題應注意“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透過答問都能得到發展。若提出的問題低於或高於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生就不能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提出問題的難易、深淺應因人而異,兼顧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難度的問題,對應地提問給A、B、C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因此,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教法,更要“備好”學生,對學生學習情況瞭如指掌。

  總之,課堂提問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為指導,引導全體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堂課設計比重的合理分配

  自我感覺這次的課較之以前,在比重分配上有了很大進步。以前問題出示過於簡單,在合唱曲《保衛黃河》和鋼協《保衛黃河》版塊、時間分配上都是均等的,在每個版塊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現在我對於提問的斟酌,無形中使合唱曲版塊更大,從齊唱和二部輪唱的對比,到二部輪唱和三部輪唱的對比,再接全曲欣賞和整體音樂形象的分析,循序漸近。而合唱曲版塊的增大,必然導致鋼協作品比重的壓縮,使整堂課更趨合理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