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教學反思(通用5篇)

《熟能生巧》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熟能生巧》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熟能生巧》教學反思1

  《熟能生巧》這篇課文是根據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筆記小說《賣油翁》改編的。文章透過描寫陳堯諮和賣油翁之間的對話和互相觀摩,說明了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的道理。故事內容淺顯易懂,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教學本課時,我先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明白掌握任何一項本領都需要長期勤學苦練,並且從中找到竅門和巧方法,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在教學設計中,我打破了傳統的按事情發展順序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從兩個人物入手,透過對兩個人物的分析、瞭解,產生強烈對比,再從中找原因、悟道理。課文的難點是第6自然段的教學,要讓學生從對賣油老人斟油的描寫中,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在學生自讀後,我讓學生找到描寫老人斟油動作的詞語,談體會,讓學生知道老人斟油的技術高超,因為他的動作是那麼嫻熟,那麼輕鬆,但是“巧”又在哪裡呢?我就讓學生自己演示,再看老人斟油的影片,讓他們自己讀第6自然段,找一找原因。讀完後,學生透過對比發現,老人讓油透過錢孔並且滴油不沾的竅門就是“徐徐”地,讓油“像一條細線似的”,“直流進”葫蘆裡,這樣就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對後文聯絡實際談熟能生巧就做了鋪墊。

  反觀課堂,雖然能夠按照自己的設計逐步達成目標,但在課堂上也有點不足,需要改進:1.加強對於學生朗讀的指導。在教學中,學習陳堯諮的那一部分,體會他的驕傲自滿時,在朗讀的指導上,可以更到位。在學習“陳堯諮得意洋洋地回頭看那老人,老人只是斜著眼看了看,微微地點了點頭。”這句時,要讓學生讀出得意的神色。課堂上,我指名了學生讀,但是沒有很好的效果。那麼是否可以聯絡他們的生活實際,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再來讀。如“在生活中,你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情很得意嗎?”學生有了情感體驗,讀起來效果可能會好一些。再如學習老人斟油動作時,老人是“徐徐”地往葫蘆裡灌,那麼老師在指導時,也要讓學生在讀中瞭解老人的動作是慢慢的,又是那麼從容,那麼穩重,從而進一步體會老人的“熟能生巧”。在教學中,將練習有機融合,可以讓學生在學中得到運用,提高課堂的實效。如開課時,讓學生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時,就可以讓學生把文中出現的四字成語運用進去。在課後讓學生聯絡生活談熟能生巧的例子時,也可以讓學生把“熟能生巧”這個成語運用進去。這樣,既學習又積累,還能夠運用,不是一舉三得嗎?

  雖然我不能夠面面俱到,但我能夠做到更好,總之,教學相長,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熟能生巧》教學反思2

  1、轉變切入角度,改變教學順序,直奔重點段落。人物刻畫是本文的精闢之處。在作者筆下,文中的兩個人物都是那樣的神采飛揚,個性鮮明。但兩人一主一次,從出場順序看,陳堯諮先賣油老人後;從文字上看,陳堯諮的筆墨多,賣油老人筆墨少;從個性特點上看,陳堯諮的驕傲令人生厭,賣油老人謙遜使人佩服;從內容上看陳堯諮是線索人物,賣油老人是核心人物。如何讓學生透過便面的迷霧看清本質,準確地把握文章的重點呢?

  教學中我打破以往以敘事性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教授的傳統模式,從文中人物入手,幫助學生撥開迷霧;勾畫描寫老人的句子,強化發差,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讀句子,尋找精*語句,談感受,直奔重點段落。

  2、重視朗讀指導,品味精語句,感悟精妙寫法。有效地朗讀,可以品嚐“文中味”,悟出“文外味”。抓住“讀”這個基本訓練方式,帶領學生走進語言文字的殿堂。

  讀與評議是一對孿生兄弟,讀、議、讀、評,再讀、再議……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賣油老人斟油的技藝高超,體驗著“目瞪口呆”帶來的神態鉅變、心中驚歎,探尋著老人“斜眼、點頭”背後的所思所想,體驗著陳堯諮的狂妄自大,欣賞著老人的從容謙卑,思考著淡淡的話語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熟能生巧》教學反思3

  “熟練了就能產生巧辦法或找出竅門”這是“熟能生巧”的意思,學生只要動動手查查詞典便能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然而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還必須從事情中、從具體內容中去領悟。《熟能生巧》一文是根據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筆記小說《賣油翁》改編的,故事內容淺顯易懂但蘊涵的道理是深刻的,學生能從中得到很大的啟迪。教學不僅僅是認知活動,更是生命的發展活動。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從“興趣”和“動一動”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一同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學習大餐。

  一、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孰能無過呢?就連大人也不例外。文中的陳堯諮*箭幾乎百發百中,可謂舉世無雙,然而這人很驕傲。當學生說出這一感受時我問道:“陳堯諮一直都這樣驕傲嗎?”又問“後來他為什麼不驕傲了呢?”學生積極尋出了*,原來他看到了老人斟油的整個過程和說的話便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能改正。文中有這樣一句“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誇耀自己的本領了。”由此可見陳堯諮能知錯就改,這也正是現在嬌生慣養的孩子應該學習的地方。從正確評價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幫助了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讓學生以讀悟情,讀中有獲。

  這篇文章從動作、語言、神態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從語言描寫來說清晰地再現了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個驕傲,一個謙虛。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練讀時對兩人說話的語氣把握還比較準,而且朗讀熱情比較高,讀出了自己的感悟。

  三、直觀教學,實驗比較。

  在教學賣油翁技高一部分時,我事先用硬紙板剪成了銅錢的樣子,讓學生間接認識銅錢孔的大小,又將一枚“銅錢”蓋在了瓶子上,在一種反差(瓶口大,銅錢孔小)中學生了解到老人斟油的難度之高。又以學生現場往瓶裡倒水的親身經歷與賣油翁斟油時滴油未沾對比,此時學生心中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新的高潮,為此驚歎不已。

  四、由文字走向生活。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熟能生巧的例子時,學生很快說出媽媽織毛衣,誰誰修車等事例來,還能聯絡到學習上來。這才是真正理解了“熟能生巧”。

  在這課時中,我認為不足的是在某些環節上設計不夠科學。為了讓學生能動手動腦,充分動起來,我安排了讓學生模仿陳堯諮*箭的環節,加入了*箭過程的指導,結果適得其反,因為耗時而導致這節課收尾顯得過於匆匆。

  總之,教學相長,我會在不斷地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熟能生巧》教學反思4

  當代教學觀認為教學不僅僅是認知活動,更是生命的發展活動。由認知活動層面提升到生命層面,是一種質的飛躍。語文是人類思想交際的重要工具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決定了它在生命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自由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閱讀活動中還個性以解放,充分展示學生的生命原生態,這也是新世紀閱讀教學深化改革的重要話題,也是落實語文素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

  一、讓學生批判地讀。

  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教學既要引導學生認真地讀書,多方面吸收營養,又要使其能批判地讀書,敢於給教材“挑刺”,善於獨立思考,敢於發表獨立的見解,不唯書是從,如此才說得上是活讀書了。我教學《熟能生巧》一課時,射箭武士在人群中顯示自己的'射箭武藝時,描寫觀看人群表現的句子說:人群中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老翁便走過去看熱鬧。第二段描寫武士百步穿楊時,描寫人群表現的句子是:“‘好’,大家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而老翁卻說:“這沒什麼,熟能生巧,不過是手熟罷了。”有學生提出了老翁說此話時難道是大聲說的嗎?按老翁的性格會大聲說嗎?是大聲說還是低聲說呢?既然是低聲說那在大聲喝彩的人群能聽見他的話嗎?武士又怎麼能聽見此話呢?武士在人群的喝彩聲中能體會老人的話中話嗎?有學生說:“書上的第三段說:射箭的人聽了很不高興,反問老翁:“那麼,你又有什麼本事?”第二段與第三段中間是不是該加一個過渡的句子呢?”

  這無疑是真正的研究性閱讀過程了,原因就在於學生能夠“入書”理解,又能夠“出書”批判。讀書而又不盲從於書,敢於為教材“挑刺”,充滿了既求同又能求異的創新精神。當代閱讀教學應當讓每個學生能主動地投身其中,敢想、敢說、敢疑、敢批,雖然學生提出的疑問,所做的探索不一定正確,更不可能很完善,但這並不重要。只要沒有大錯,就該尊重他們的認識,可貴的是學生所經歷的研究、探索問題的過程以及這種敏於發現的能力,這種不人云亦云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生命的風采。

  二、讓學生好奇地問

  李道政教授曾說過:我國曆來重視研究做“學問”,可是現在的教學只是做“學答”。課堂只將現成答案,練習也是重複已有的答案,不要求學生“問”問題。我認為我們的孩子不是不會問,而是因為教學中還沒形成這樣的學習氛圍,也沒這樣的學習習慣,不敢隨便地去問罷了。這種“好問”的本性受到了不應該有的抑制,不能不說是生命失落了原生態的一種表現了。

  我同樣在教學《熟能生巧》第二自然段時,武士百步穿楊後,人們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這時老翁卻說:“這沒什麼,熟能生巧,不過是手熟罷了。”我指導學生朗讀這句子時,幾個學生提出議論:老翁在人群中輕輕地說這話,別人能聽見嗎?按老人的性格好象不會說得很響吧?我們認為應該讀得輕輕的慢慢的。話語一落,又有學生反議論:要是輕輕地別人就聽不見了,射箭的武士更聽不見了,那書上怎麼說武士聽了很不高興了呢?我認為該讀得響一些。我聽了他們的議論,心裡欣喜,及時的抓住這個課堂的閃亮點讓學生展開兩面的探究,結合當時故事的場景,這句話就像是在當時的人群中扔下一顆炸彈,會引起怎樣的反應呢?讓我們來設想設想,此話又會怎樣來到武士的耳朵裡呢?

  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鼓勵了學生敢於大膽提問,而且也使學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同時還提高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在研究閱讀中,我很注重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並在學生提出的疑問中集中提煉出研究閱讀的專題。

  三、讓學生舒暢地說

  “言為心聲”,語言應當是用來表達真實的思想、真實的情感、展示生命個性的。言不由衷,有悖基本的道德準則。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在教學語文和思品課時,討論起有關爸爸媽媽的問題時,教材上總不外乎說爸爸媽媽關心他人、努力工作、尊老愛幼,及我們該怎樣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等內容。然而,當教程進入到小朋友聯絡自己的家說說“我愛爸爸媽媽”時,有的小朋友說的卻是與多數小朋友不一樣。有的說:“我的爸爸不好,他很懶惰,還罵我和我媽媽……”有的說:“媽媽不上班,老喜歡玩麻將。我讓她給我檢查作業都不願意,說沒時間……”這些孩子說的話絕對是書上找不到的,但是真話、是真情。我課前沒想到一年級的小朋友竟會說出這樣的批判的話語來,我馬上作出臨場應變:“是呀,很多爸爸媽媽都是很好的,但有的爸爸媽媽也有缺點,犯錯誤,我們小朋友要幫助這樣的爸爸媽媽改正錯誤,這也是我們愛爸爸媽媽的表現呀!大家說是嗎?”熱情得體的引導,鼓勵了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訴說真情,暢所欲言,樂於作心與心的交流。

  四、讓學生大膽地寫

  研究性的閱讀課堂,不應當只是簡單地重現課文的語言材料,做呆板的技術性操作,更應當注意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引發學生的自由表達,使作業也富有研究性,使顯示的生命激情在作業中得到宣洩。如我在教學《熟能生巧》一課時,又出現了一個課堂亮點:如果讓武士來倒油,讓老翁來射箭,又會發生怎麼的情景呢?問題出自學生腦子,問題也得讓他們自行解決。我就在課後佈置了一個作業:你任選其一來展開你的想象寫一段文字。可以從兩者的性格、話語、動作、表情、心理上去思考寫作。結果學生寫的文字妙語連連,沒拘泥於統一課堂討論好的答案,大大出乎我們大人的固定思維,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個性,發揮了自己的想象,道出了各自生命的真實。

  語文特級教師韓軍曾在《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兩大痼疾》一文中說:“一言以蔽之,百年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中,最最缺乏的是人真實、自由的精神。”我為此言的精闢而驚歎,觀現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滴水不漏地忙於展示自己編寫的縝密的教案,學生只能按課文內容亦步亦趨地應答著老師的提問;在作文課上,因為有文體、命題、章法、技巧等等的層層捆綁,學生除了寫套話、按照固定的套路來寫作文外,又哪來的放飛心靈的自由呢?

  這與在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發展人的個性、人的自由精神的教育豈不背道而馳?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生展示真正的生命活力、充滿生命激情的過程,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還兒童的生命以自由精神。教師如何去引導學生去發展各自的生命價值,這也就成了一個應當關注並研究的重要課題了。

  《熟能生巧》教學反思5

  《紀曉嵐吟詩》是一篇可讀性強的古代歷史故事。它記敘了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在邊陪乾隆散步時,乾隆突然要他當場作一首七言絕句,且詩中必須用上十個“一”字為難他。紀曉嵐就地取材,在很短時間裡吟唱出絕妙的“秋江獨釣”古詩,表現出機智過人的聰明才智。閱讀本文,我們可以從中學到靈活應對突發情況的經驗。

  課文圍繞著“紀曉嵐吟詩”這件事,從景入手,由景到人,並且以事寫人,最後點明人物的特點。本課的語言淺顯易懂,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放手讓學生透過讀書來感悟,做到讀思結合,讀悟結合。

  1、把課文中的古詩與1、2自然段對照起來讀,感悟古詩與所見情景的關係,體會古詩“用字絕妙”,描寫“生動傳神”的特點。讓學生初步瞭解古詩後,我讓學生把課文的1、2自然段讀幾次,然後把古詩和1、2自然段對照著默讀幾次,想一想文中的哪些句子與詩中的哪行句子相對應,說說古詩“用字絕妙”表現在哪裡,描寫“生動傳神”表現在哪裡,“一人獨佔一*秋”怎麼理解。然後把1、2自然段與古詩對照著多讀幾遍,邊讀邊浮現詩文表現的形象,參看課文*圖,把詩變為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美好意境。

  2、文章最後一自然段,作者借乾隆之口表達出盛讚古詩和詩人的濃厚感情,教學設計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讀句子悟到位。先給足時間讓學生練習感情朗讀,邊讀邊引導學生聯絡古詩和1、2自然段內容想一想,為什麼作者開頭連用四個“好”字和四個感嘆號,從中體會到什麼?在學生充分感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去感情朗讀,注意把前面兩個“好”字讀得輕而短,表達肯定之意;後兩個“好”字讀得重而飽滿。

  3、教學設計及實施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教師上課時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還不夠流暢、自然,還不能透過自身情感去激發學生;最後一自然段因為時間原因教學比較倉促,幾個“好”字還沒有引導學生去充分的感悟、理解,對這一節的感情朗讀的指導還不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