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

  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這一課時,透過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設計,整堂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由於買鞋和買書包的情境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 在出現買書包和鞋這一問題情境時,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自主去探索,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透過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演算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同一問題可以用多種方法去解決,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演算法的多樣化。這樣,不僅讓學生放開思路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且也拓展和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嘗試了連減以及連減豎式的寫法,達到了本節課的`另一教學目標。

  在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即小括號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錢數,再用總錢數去減的這一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明白含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及作用。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2

  《加減混合》是學生在學習了10以內數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題,例1是先加後減的混合運算,教材先用圖表明湖裡有4只天鵝,又飛來3只,一會兒又飛走了2只,然後根據畫面所反映的天鵝的只數的變化過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減後加的混合運算,也是透過天鵝只數的變化過來來引出算式,與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計算結果要求學生來填,這樣處理,有利於學生正確的計算算式,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在教學中,以講故事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故事中呈現天鵝數量的變化,從而引出算式。從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設計還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後,我讓學生算出得數並請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學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筆先拿幾隻再拿幾隻最後拿走幾隻來算的,有用手指頭來算的,也有學生是透過做2步計算得出的。。。學生說出的各種方法我都給予的肯定,並在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重點講解了分2步計算加減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這麼考慮的,用彩筆或者手指頭的方法計算現在10以內的計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當以後學習深入,數字變大,這兩種方法勢必不能採用,所以我想將這種分2步計算的方法重點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更加輕鬆。

  要讓學生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首先要讓學生熟悉加減混合運算的一條規則(剛開始我忽略了這條規則):就是知道加號在前先做加法,減號在前先做減法。只要瞭解了這條規則,就和前面的連加、連減的知識區分開了,然後就是看清楚算式裡面的加減符號。計算方法呢,還是和前面的連加、連減是一樣的,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兩個數下面劃上橫線,把算式寫下來進行計算,再用得數和第三個數進行計算。通過幾天的訓練,學生在加減混合運算這一方面掌握得還算可以,只有個別學生的計算能力有點差,還會出現好多錯誤,在個別輔導課上還要對這幾個人進行強化訓練。

  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教學反思3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它們在編排上基本相同。 根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並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總體環節設計尚可,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師生關係和諧融洽,但是細節之處還存在較多問題和不足,現在總結反思如下

  1、 關於圖意的討論與算式的意義欠詳細。加減混合的意義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個難點上安排的時間不足,導致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感知不夠充分,因此,在後續的練習中,發現不少學生在做題時,出現講離開的部分不算在總數內,做減法的情況,反思,在日後的教學中,應多加強對題意的理解,在新授時利用情景演示,來幫助學生題解圖意。最終達到看圖能直接理解題意的能力。

  2、計算過程的教學的強調。多位數的加減涉及到計算順序的問題,此問題在學習連加、連減時已做強調,學習混合加減仍須再做強調。計算過程用語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問的選擇在代表性的選取上還需斟酌,本他給可提問過於細化,且自己本身說的較多,留給學生的時間還需要進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課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圖意再做加減,不如在學完新知後,讓學生自己設計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4、練習需要在展臺上作及時反饋,且層次有些不清,題目梯度不明顯。課堂上,對每種型別的題目的練習一到兩道即可,有基礎,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課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