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通用6篇)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把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和能力。回顧整節課,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1、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學。

  本節課創設不同情境開展教學,凸顯了《品德與社會》緊密聯絡生活的特點。在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中感受交通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透過圖片的展示,學生蒐集的各種資料的交流讓學生形象地感知了交通的重要性,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

  2、多種學習方式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透過自學、討論不斷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字,帶著問題去思索,學生學得有目的,給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成為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討論時不僅使學生認識交通的好處,還設計了小小設計師這個環節,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3、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無形地進行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知識還能夠寓思想教育與教學之中,真正實踐了《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的教育意義,在認識交通給人們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我講授了《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和感受到了交通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閱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的設計主旨是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交通運輸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透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總結出交通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體會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整課堂,我上的輕鬆,學生也樂於參與。

  整堂上,我沒有一次一次地講交通運輸與人們怎樣的關係密切,而是讓學生透過看、想、說,去體會交通運輸與人們的密切聯絡,懂得怎樣使用和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隨處可見交通運輸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市具體情況,特別是展現我市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影片,這些新穎有趣的資訊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啟發。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交通問題帶來的問題》一課是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我給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兩個關鍵詞:一是觀察,二是思考。具體說,就是讓學生了解交通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懂得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並運用恰當的方法蒐集各類資訊,瞭解現代社會人們是怎麼解決交通問題,並展開想像的翅膀暢想末來的綠色交通。

  我認為,品德課不是對兒童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要以兒童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課堂資源應來源於生活,透過課堂活動和思考,又運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這一課為載體,綜合了許多孩子身邊有關的交通問題,來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思路,讓課堂更多貼近生活。

  就本堂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第一,著眼觀察。

  我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一指導思想貫穿於整個課堂,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挖掘學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聞匯入本課,讓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中國的車多。

  (2)運用本學校校門口“週末接學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讓學生真實感受交通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說。

  (3)用身邊的事例,感染學生,讓他們更理智地看待安全問題。隨後,我利用學校周邊交通圖,讓學生對安全問題暢所欲言,進而介紹一些身邊的交通標識。學生看到熟悉的路段,發言積極,十分投入。

  第二,著力輕鬆。

  我的教學物件是兒童,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他們來說太過沉重。所以,我根據教材的特點著力營造、渲染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

  第三,著重思考。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是採用活動化學習的形式進行,因而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所以提問也是開放性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查詢相關的資料,充分體現了認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異性,提高的層次性。如在小組討論如何減少尾氣危害時,學生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能源、綠化、過濾等多個方面思考,從而解決汽車帶來的汙染問題。

  這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是“金點子徵集活動”,讓學生展望家鄉未來,為家鄉的交通出謀劃策。學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了,我感覺到了孩子作為社會的一員,也在承擔建設的重任。

  限於本人水平與能力,總覺得有些不盡人意之處,還可以再加以改進。上完這堂課後,經過幾個老師的互相交流,我進行了歸納整理如下:

  第一:所設計的環節太多了,整堂課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資料後,我讓學生談談該對司機朋友說些什麼。學生很積極,我也沒來得及適時調整引入下一環節,所以後來在討論解決“尾氣危害”時,時間有點倉促。老師應該理性地掌握時間,後來想想其實這個環節可以簡單帶過,學生在討論自己平時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時就已經達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目的,再讓學生說說司機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規則,有點畫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學生一起觀看交通帶來的問題時,因為要考慮下面的思路,沒有和學生一起觀看感受,沒有做到和學生共情。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從容清晰地思路,這是我以後要注意追求的。

  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學設計時能化繁為簡,從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課堂能有“勝似閒庭信步”般的從容淡定,讓課堂能收放自如。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著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鄉在哪裡》這一課以"家鄉"為例,給我們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這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

  1、以"家鄉"作為本課教學的主要物件,是遵循了客觀實際,因為在六小學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來自外鄉,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家鄉在哪,是尊重了他們的家鄉意識。讓他們把家鄉當作自己第二個家是激發他們愛家鄉的情感,促進全班同學團結一致,一心愛家鄉,為整節課奠定感情基礎,便於開展教學。

  2、會看地圖是學好這課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透過觀察、活動來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說清楚吉林在哪裡,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擴散性,又讓學生心中牢記吉林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並說清它的地理位置後,學生個體就獲得了經驗,能夠根據比較正確的方法在吉林地圖上找到吉林市,並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這部分活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透過這樣的活動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清楚家鄉在哪裡,也培養了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解決能力。

  4、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風景名勝的資料,一是充實教學內容,在認識吉林省地區圖的基礎上,稍稍瞭解各縣、市、區代表性的景點;二是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培養他們收集、整理、分析資訊的能力。學生透過各種學習途徑找到相關資料,有的介紹自己在風景區遊玩時的情景,有的介紹該風景區的特點……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燃起作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也著實激起了學生和老師心中那份情,那份愛--我是吉林人我驕傲。課後作業的佈置為了下課《我來做個小導遊》做準備的,瞭解了家鄉的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後,就要學會以一個小主人的身份來介紹吉林。

  《我的家鄉在哪裡》是本單元"愛鄉"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應該是"常熟到底在哪裡",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接下來的《我來做個小導遊》、《家鄉特產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鄉人》,愛鄉的情感並非在這節課中就要燃盡,而是慢慢滲透在這單元中的教學中。而這課的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與社會》課在強調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學習和掌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準確地把握其中各門學科的知識要點,發展能力。

最近訪問